為深入挖掘齊文化精髓,探索傳統(tǒng)文化現代化表達新路徑,7月21日,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齊韻·拾光”社會實踐團11人赴淄博市齊文化博物館,開展以“中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為主題的實踐活動。此次活動通過文物研習、科技體驗、雙語調研等形式推進,力求在實踐中探尋文化傳承之道。
實踐團首先在齊文化博物館“海岱齊風”展廳展開調研,重點研習了戰(zhàn)國銅車馬、齊刀幣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展柜內,戰(zhàn)國銅車馬的青銅紋飾在柔光中流轉,車轅云雷紋如古畫舒展,車軸末端轄鍵雖經千年侵蝕,仍可見當年鑄造的精巧弧度;相鄰展柜中,三枚齊刀幣靜靜陳列,“齊之法化”四字透著青銅的沉郁,邊緣磨損的痕跡恰似時光留下的刻度。實踐團成員圍站展柜前,筆記本上密密匝匝記著文物的年代脈絡與工藝細節(jié),偶爾俯身對照資料標注外文譯法?!斑@些文字不只是貨幣符號,更是齊國制度智慧的縮影,譯時得讓古今語境好好對話?!币晃挥⒄Z專業(yè)成員輕聲說道,隊友們隨即翻查文獻,在頁邊補注說明。兩小時的研習里,隊員們梳理出37項需精研的術語譯法,為雙語導覽手冊攢下了沉甸甸的素材。
博物館一層的VR體驗區(qū),科技與文化正發(fā)生著細膩的碰撞。戴上眼鏡的剎那,眼前光影流轉,青石板古道延伸向遠方,夯土城墻下,數十位身著古裝的學者圍坐論道,“民為貴”的辯聲穿越時空,衣襟翻飛間可見不同學派的服飾細節(jié)。“這是稷下學宮的場景復原,再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景。”耳機里傳來工作人員的講解。場景流轉間,成員們“潛入”海底,珊瑚輕搖,刀魚游過,鏡片上躍出注解,細說其在齊文化中的象征意涵。體驗結束后,一位翻譯專業(yè)成員在筆記中寫道:“科技讓歷史有了呼吸感,沉浸式的觸摸比文字更能錨定記憶?!?/p>
此外,體驗區(qū)角落的機器狗吸引了眾人目光。它靈活穿梭于展區(qū),時而駐足演示文物相關場景,時而轉頭與成員們輕互動。當有人指向齊刀幣,它便播放一段語音,細說貨幣背后的流通故事;問及稷下學宮,屏幕上便浮現學派分布的簡圖?!八寶v史不再是玻璃后的沉默,能在互動里慢慢舒展細節(jié)?!币晃怀蓡T觀察后說,這種科技手段讓厚重的歷史多了幾分靈動。
? 調研中,實踐團與多位游客細細交流?!白兏镏贰闭箙^(qū)前,一位齊文化愛好者正凝視齊國變法的文獻,見隊員們筆記上的外文標注,便轉過身來閑談:“齊文化里藏著不少好東西,稷下學宮的包容,管仲相齊的務實,都值得好好講給更多人聽。你們懂外語,或許能找到新的表達方式,讓這些智慧走得更遠些?!彼钢刮闹小跋嗟囟フ鳌钡挠涊d,“這樣的制度思想,若能有妥帖的跨語言解讀,會被更多人理解。”幾位剛體驗完VR項目的年輕游客也加入了交流。得知實踐團的專業(yè)背景后,他們談到,現在很多人通過短視頻接觸文化,但齊文化的外文內容寥寥?!耙悄苡须p語短視頻,把齊國的故事和當下生活連起來,比如用那時的商業(yè)理念說說現在的市場,說不定能讓更多人喜歡?!币晃挥慰驼f,曾在國外交流時發(fā)現,不少人對中國古文化感興趣,卻難尋通俗的外文資料。
調研過程中,實踐團發(fā)現,齊文化博物館通過文物陳列與科技互動相結合的方式,既保留了歷史的厚重感,又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這種創(chuàng)新模式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思路。團隊成員通過實地觀察和記錄,進一步梳理了齊文化中“變革、開放、務實”的精神內核在當代的體現。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讓“齊韻·拾光”社會實踐團成員深入接觸了齊文化的豐富內涵,更通過多樣化的實踐形式,探索出“專業(yè)賦能+科技助力”的文化傳承新路徑。這為青年學子參與中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實踐范例,也為推動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貢獻了青春力量。?正如團隊成員在總結時所說:“傳承不是重復過去,而是用青年的語言和時代的工具,讓千年齊韻在創(chuàng)新里繼續(xù)生長?!保ɡ铌响o 李雪盼 吳永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