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0日凌晨,北京的夜風(fēng)透著一絲肅穆,那天,一位耄耋老人靜靜地離開了人世,沒有喧囂的告別,也沒有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
他的骨灰悄悄從八寶山送回太行山腳下,那里,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是他燃燒整整十年青春的戰(zhàn)場。
在林州(原林縣),許多百姓自發(fā)悼念這位曾經(jīng)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人們在網(wǎng)絡(luò)上刷屏留言:“太行一渠清水,楊貴一身正氣?!?/strong>一句話,道出了他們對這位老人最樸素、最深沉的敬意。
他叫楊貴,一個名字聽起來平平無奇,卻與中國近代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之一——紅旗渠緊緊相連。
他是紅旗渠的總設(shè)計師,也是建設(shè)總指揮,若是不提“紅旗渠”,很多年輕人可能并不熟悉楊貴。
只要看一眼那條貼著懸崖峭壁蜿蜒伸展的水渠,再聽一聽太行山深處百姓關(guān)于“挑水三十里、洗臉?biāo)股凇钡耐?,你會瞬間明白,楊貴為這個國家、這片土地做了多么不可思議的事。
晚年的楊貴,常?;貞浤嵌稳兆?/strong>,他已經(jīng)計劃好,等自己離世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太行山,能陪著紅旗渠,自己就安心了。
他沒有留下任何遺產(chǎn),甚至拒絕官方儀式,只留下了一渠清水、一身清白。
紅旗渠的偉大,不僅在于它解決了56萬人的飲水問題,更在于它激發(fā)出一代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靈魂力量。
1973年,楊貴調(diào)離林縣,當(dāng)時的場景,如同史詩的落幕,道路兩旁,人山人海。家家戶戶端著一碗清水,淚眼婆娑地目送他離去。
有人舉著橫幅——“太行一渠清水,楊貴一身正氣”,那是一種比金子還沉的褒獎。
那一碗碗清水,不僅是送別,更是敬仰。
誰能想到,十年前的林縣,還是一個“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地?那里500多個行政村中有307個村子飲水困難,村民要翻幾座山才能挑回一桶水,洗臉?biāo)糁茨_,洗腳水喂牲口,一點水都不敢浪費。
白紙黑字寫在《林縣志》上——林縣每遇干旱,河干井涸,地裂禾焦,餓殍遍野,慘不忍睹。
1954年,年僅25歲的楊貴被臨危受命,調(diào)任林縣縣委書記,他帶著干部走遍307個村莊,磨破了數(shù)雙鞋,記滿了厚厚的筆記本。
他看得清楚:林縣所有的貧困、饑餓、疾病、流離,根源只有兩個字——缺水!
楊貴沒有被嚇倒,也沒有退縮,而是立誓要徹底改變林縣的命運,那年,縣委定下目標(biāo):五年內(nèi),改變林縣面貌,干部們刻下誓言章,發(fā)誓“不建好林縣不罷休”。
一開始,他帶領(lǐng)群眾修建了幾十座水庫,中小型的,靠天蓄水,但1959年那場大旱,打得他們措手不及。
河干井枯,山泉斷流,水庫成了干塘,這次,楊貴徹底明白:靠天吃飯,不如靠人開路,他決定鋌而走險——從山西漳河引水!
這個想法簡直是天方夜譚,“山西的水,憑什么給林縣?”“財政拮據(jù),要花多少錢?”“萬一水引不過來,你怎么交代?”
民眾的質(zhì)疑聲此起彼伏,楊貴不得不想辦法克服,但他明白,這道坎必須邁過,面對質(zhì)疑,他立下誓言:“如果渠修不成,就從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縣人民謝罪!”
紅旗渠工程規(guī)劃:1520多公里水渠,削平1250座山頭,打通200多個隧道,挖土石1800多萬立方米。沒有大型機械,全靠人力!
1960年2月11日,紅旗渠正式開工,三萬名林縣百姓齊聚太行山腳,沒有一個人退縮,他們用鋼釬、鐵錘,一點點鑿開堅如磐石的山體。
工人用麻繩吊在懸崖上,肩膀磨出血,仍咬牙堅持。
最難的工程是青年洞,1.2公里長的隧洞,正對千米絕壁,哪怕是今天,也是一項奇跡。
炸藥都沒有,怎么辦?林縣人發(fā)明了“明窯燒灰法”,用土法煉制炸藥,失敗了就尋找方法,照樣繼續(xù)干,可以說,每一段水渠背后,都是用命換來的!
十年間,紅旗渠總干渠修建70.6公里,加上支渠、斗渠,總長達1500公里,貼山而走,貼命而鑿,貼心而建。
令人動容的是,這項耗資6865萬元(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60億)的巨型工程,竟然創(chuàng)造了“零腐敗”的奇跡。
每一分錢都有賬本,每一筆賬都公開透明,輕傷發(fā)糧10斤,重傷15斤,干部“五同”制度:同吃、同住、同勞動、同決策、同困難。
十年修渠,無貪污受賄、無揮霍浪費、無請客送禮、無物資挪用,這種廉潔,不是口號,是骨子里的操守,是共產(chǎn)黨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真正寫照。
紅旗渠建成后,林縣變了模樣,54萬畝耕地實現(xiàn)灌溉,56萬人和牲畜告別干渴。
糧食畝產(chǎn)從原來的100公斤不到,一舉提升到460公斤,村里建起小水電站,磨面、碾米再不用外出,百姓蓋起磚房,曬著金黃的玉米,臉上是笑意,是踏實,是希望。
紅旗渠,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更是一座精神豐碑,它鍛造出一種精神,至今仍在被傳承——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jié)協(xié)作、無私奉獻。
林州人代代相傳,游客至今驚嘆于石壁上清晰可見的鑿痕,那是信仰的刻痕,是血汗浸潤的印記。
晚年回憶時,楊貴說:“干好一件事,要無私無畏,忍辱負(fù)重,實事求是,百折不撓?!?/strong>他把自己的全部交給了林縣。
2018年,他靜靜辭世,沒有儀式,沒有喧嘩,卻贏得了百姓最高的敬意,他不是明星,卻永遠被人民銘記。
林州人說:“紅旗渠是我們的命根子,楊貴是我們的大恩人?!?/p>
如今紅旗渠仍在流淌,灌溉著土地,也灌溉著人心,它不只是水渠,更是一條連通人民與信仰的天路。
如果說中國有奇跡,那紅旗渠必是其中最值得銘記的一個,而楊貴,便是那個奇跡的締造者。
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浮躁喧囂的時代,人們更需要像楊貴那樣的“傻人”,愿我們都能從紅旗渠精神中,汲取力量,找到方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他離開了,但紅旗渠還在,他的精神,還在我們心里流淌。
參考資料:
跟拍紅旗渠10年的魏德忠憶楊貴:"沒有他,就沒有紅旗渠".原創(chuàng)2018-04-10 19:52·大河報
緬懷!紅旗渠總設(shè)計師楊貴同志逝世.2018-04-10 10:27·安陽融媒
永不落幕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總設(shè)計師楊貴同志逝世.公益資訊 來源:央視網(wǎng) 2018年04月10日
“要干好一件事,應(yīng)該無私無畏”原標(biāo)題:“要干好一件事,應(yīng)該無私無畏”作者:鄭林華 發(fā)布時間:2019-04-29 來源:北京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