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坦的人行道,
卻暗藏碎石陷阱;
最尋常不過的臺階,
卻成為輪椅通行的“斷頭路”……
9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法》施行兩周年。在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逐漸完善的今天,仍有眾多看不見的障礙,橫亙在借助輪椅出行的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出行路上。
如何用科技之力破除這些障礙?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曹凱及其團隊正以地理信息科學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方法,嘗試為城市道路“做CT”,精準排查輪椅通行障礙,為特殊群體尋找出行最優(yōu)解。
數據顯示,中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這意味著大約每16個人中就有1位殘疾人?!?strong>一個坐輪椅的人,他所處的高度看到的城市是什么樣子?他在出行中會遇到哪些隱形障礙?”為了精準解答這些問題,研究團隊將顛簸感知系統(tǒng)、多模態(tài)數據采集模塊搭載在電動輪椅上,通過實時采集顛簸數據,不僅能夠科學評估道路的“輪椅友好度”,還能為用戶智能推薦任意起點與終點間的顛簸最小、通行最穩(wěn)的優(yōu)化路徑。
在華東師范大學校內,經常能看到團隊成員郭文靜乘坐著一輛搭載多模態(tài)傳感器的特制輪椅進行數據采集。這輛輪椅已累計行駛24公里,覆蓋全校所有人行道與混合車道。
她在測試中發(fā)現,許多看似平坦的道路,對輪椅使用者卻暗藏挑戰(zhàn):“肉眼看似平整的路面,實際上可能由細小碎石鋪成,行駛異常顛簸;還有高臺階形成的‘斷頭路’,上去容易下來難;一些為美觀設計的斜坡因材質問題反而加劇了通行困難?!?/p>
這些傳統(tǒng)地圖無法識別的隱形障礙,正通過團隊研發(fā)的AI賦能的顛簸感知器與運動相機等多源傳感器融合測量技術得到精準量化。系統(tǒng)能夠實時記錄顛簸頻率、幅度等關鍵指標,構建輪椅通勤質量評估體系。
研究團隊的目標遠不止于嘗試標識人行道斷點、障礙點,及評價輪椅通行的顛簸度。曹凱介紹,通過空間優(yōu)化算法,能夠依托系統(tǒng)提出“最低成本改造方案”——比如在關鍵節(jié)點增設一個斜坡,就能讓整個社區(qū)通往醫(yī)院、超市的路線更加貫通,顯著提升區(qū)域通達性。
“下一步,我們計劃深入閔行部分社區(qū)開展后續(xù)實驗,通過數據采集與分析服務助力基層治理。同時,輪椅用戶也可以自愿上傳行駛中的障礙物信息,支持導航系統(tǒng)提供避開障礙物的路線。”曹凱談道,團隊也在積極探索開發(fā)自研軟件平臺,讓科研成果更快更好地服務公眾。
一條裂縫、一級臺階、一段坡道――這些微小的城市細節(jié),背后關乎數以百萬計輪椅使用者的出行尊嚴與生活質量。地理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正在悄然推開“無障礙城市”的大門?!拔覀儾粌H希望解決少數人的問題,更希望喚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們期待將成果推廣至更多社區(qū)及城市,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助力構建無障礙社會。”曹凱談道。
記者:宿銘珊
初審:陳依婷
復審:方雨斌
終審:王婷婷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