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暑氣還沒散,鐘薛高 “燒不化” 的話題又被翻了出來。創(chuàng)始人坐在鏡頭前,語調平穩(wěn)地解釋,說雪糕里乳脂和蛋白質含量高,遇火才難融化,像在給一群不懂行的人講一堂化學課??善聊煌忸^的議論,早比三伏天的太陽還熱鬧 —— 有人舉著打火機拍視頻,看雪糕在火里黑了邊卻不散架;有人翻出配料表,對著 “卡拉膠” 三個字爭論不休;還有人扯出前兩年 “高價雪糕” 的舊賬,說 “貴也就罷了,連化都不會化,算什么雪糕”。
我倒想起小時候在巷口買的綠豆冰棒。幾分錢一根,用薄紙裹著,拿到手里沒多久就開始滴水,得趕緊舔著吃,不然糖水就順著指縫流進袖口。那時的雪糕沒什么復雜配料,融化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就像夏天會下雨、冬天會下雪一樣自然。誰也沒想過,幾十年后,雪糕竟要靠 “燒不化” 來證明自己的 “品質”,還要勞煩創(chuàng)始人親自出來解釋 —— 這世道的新鮮事,真是比雪糕的口味變得還快。
創(chuàng)始人說 “乳脂高才難化”,這話聽著有理,可老百姓不買賬。他們不管什么乳脂含量,只知道雪糕該是冰做的,該在嘴里慢慢化,該在太陽下很快變軟。就像他們認定饅頭該是白的、米飯該是香的,一旦變了樣,就難免起疑心。有人把 “燒不化” 和 “不能吃” 畫了等號,有人覺得 “貴雪糕就該像普通雪糕一樣化”,哪怕創(chuàng)始人拿出檢測報告,也有人說 “報告是你們自己做的,誰信”。
這倒像極了巷口的老王賣菜。他總說自己的青菜沒打農(nóng)藥,可買的人非要翻著葉子找蟲眼,沒找到就說 “肯定打了藥,不然怎么沒蟲吃”。老王急得臉紅,拿出農(nóng)藥殘留檢測單,人家卻擺擺手,說 “單子能造假,蟲眼造不了”。其實老百姓要的不是一張檢測單,也不是創(chuàng)始人的一番解釋,而是心里的那份踏實 —— 就像吃綠豆冰棒時,不用擔心里頭有什么奇怪的東西,不用琢磨 “為什么它不化”,只管用舌頭感受那份涼甜就夠了。
有人說 “現(xiàn)在的人太較真”,可較真的背后,是對 “吃” 這件事的在意。雪糕不是機器零件,不是建筑材料,是夏天里入口的東西,關系到肚子里的舒服,心里的放心。以前的雪糕簡單,人也簡單,賣的人不搞花樣,買的人不存疑心;現(xiàn)在的雪糕越來越復雜,配料表長得像小作文,價格也翻了幾十倍,可那份 “簡單的放心”,卻越來越難找到了。創(chuàng)始人解釋 “燒不化” 是因為品質好,可在老百姓眼里,“能化” 才是雪糕的本分,就像 “能吃飽” 才是饅頭的本分一樣,和品質高低無關。
后來又有人做了實驗,把別的高價雪糕也放在火上燒,發(fā)現(xiàn)有的也不容易化??勺h論的人還是盯著鐘薛高,仿佛它是第一個 “不化” 的雪糕,是所有 “奇怪雪糕” 的代表。這也難怪,誰讓它當初頂著 “高價” 的名頭走進大眾視野,如今又因 “不化” 被推上風口浪尖 —— 就像戲臺子上的主角,不管是唱得好還是唱得差,總容易被臺下的人盯著看。
夏日的傍晚,我在樓下買了一支普通的牛奶雪糕。撕開包裝,雪糕很快就有了融化的跡象,糖水順著木棍往下滴。我趕緊咬了一口,涼絲絲的甜意漫開,和小時候的味道差不太多。那一刻忽然覺得,老百姓想要的,或許就是這樣一支 “會化” 的雪糕 —— 不用太貴,不用太復雜,不用創(chuàng)始人出來解釋什么,只需要在夏天里,給人一份實實在在的清涼就夠了。
至于 “燒不化” 的爭論,大概還會持續(xù)一陣子。創(chuàng)始人的解釋或許能說服一部分人,可更多的人,還是會用自己的舌頭和眼睛去判斷。就像他們不會因為老王拿出檢測單就買沒蟲眼的青菜,也不會因為創(chuàng)始人的解釋就對 “不化的雪糕” 完全放心 —— 老百姓的心里,自有一把秤,秤的不是乳脂含量,不是檢測報告,而是那份藏在食物里的、最樸素的踏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