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和莫迪,就像異父異母的親兄弟,兩個都是有脾氣的人,前段時間莫迪四次拒接特朗普的電話,但是特朗普也是有脾氣的人,現(xiàn)在特朗普已經(jīng)取消訪印了。
國際外交舞臺突然上演了一出“兄弟翻臉”的戲碼,你敢四次不接我電話?那我直接取消行程,峰會你自己玩吧!就是這么剛。
說的就是特朗普和莫迪,這兩個人,一個是被美媒稱為“推特治國”的美國總統(tǒng),另一個是印度人民黨強勢領導人,明明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卻在執(zhí)政風格和個性脾氣上越來越像,以至于有人調(diào)侃他們是“異父異母的親兄弟”。
都愛搞大場面,都喜歡直接喊話,都自帶流量光環(huán),可最近,這對“兄弟”之間那點事兒,終于藏不住了。
事情起源于幾次“未接來電”,據(jù)印度媒體透露,自上月以來,白宮方面曾嘗試四次安排特朗普通話莫迪,就雙邊貿(mào)易、軍售合作及國際局勢等問題進行溝通。
但莫迪方面都以“日程排滿”“正在國內(nèi)考察”等理由未作回應,外交場合拒接電話,這已經(jīng)不是普通的外交怠慢,而是一種近乎“已讀不回”的冷淡。
特朗普哪受得了這個?他可是那個用一條推文就能攪動全球市場的人。
果然,沒多久他就用行動回應了,原定本月前往印度參加的重要多邊峰會,他不去了。
官方理由是“國內(nèi)事務繁忙”,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就是一場典型“特朗普式報復”:你不給我面子,我也不會給你舞臺。
這背后當然不只是脾氣問題,更藏著兩國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利益摩擦。
從貿(mào)易逆差、關稅爭端,到印度執(zhí)意從俄羅斯購買S-400防空系統(tǒng),再到美國對印度IT行業(yè)簽證限制的不滿,一堆問題沒解決,溝通渠道還冷了,關系不僵才怪。
特朗普和莫迪的作風,某種程度上真的很像。
他們都擅長民族主義敘事,都強調(diào)“本國優(yōu)先”,莫迪搞“印度制造”,特朗普喊“美國第一”,兩人也都熱衷于大型集會和個人形象塑造。
但問題就在于,當兩個都希望別人順從自己的人碰到一起,誰讓步?
這不是他們第一次出現(xiàn)摩擦,早在2020年,特朗普曾訪問印度,莫迪方面拿出百萬人歡迎場面,但事后在貿(mào)易協(xié)議上印度并沒有做出令美方滿意的讓步。
特朗普后來在不同場合提到這件事,語氣中不無失望,而莫迪也并非一味親美,他在俄羅斯與美國之間長期采取平衡策略,這顯然讓希望盟友“選邊站”的美國不太舒服。
從國際關系來看,美印這幾年走得近主要是出于戰(zhàn)略需要,美國想拉攏印度牽制中國,印度則想借美國之力提升國防和地區(qū)影響力。
但這種依托于戰(zhàn)略算計的關系,一旦碰到實際利益沖突,就容易露出脆弱的一面。
有分析認為,特朗普此次取消訪印,除了表達對莫迪的不滿,也可能是在國內(nèi)政治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不愿再為一個“不聽話”的伙伴浪費外交資本。
2025年正是他緊鑼密鼓準備下一任競選的關鍵時期,他更需要的是實質(zhì)性的外交成果,而不是又一場只有形式?jīng)]有承諾的大秀。
印度方面也沒在怕的,莫迪最近在中東和歐洲展開了一系列外交活動,明顯是在拓寬戰(zhàn)略空間,降低對美國的依賴。
印度傳統(tǒng)上就有不結(jié)盟的外交基因,莫迪更是在大國博弈之間玩得越來越熟練。
所以說,這兩個人與其說是“兄弟”,不如說是兩個精明又強勢的生意人,都在計算這段關系到底值多少錢。
當利益一致時,可以握手擁抱稱兄道弟,一旦有分歧,誰都不會輕易讓步。
國際社會都在看這場“大哥二哥鬧分歧”的戲怎么收場,畢竟美印關系不僅影響兩國,也牽動整個印太局勢。
有評論認為,這或許會成為兩國重新審視雙邊關系的一個契機,比起表面熱情但問題一堆的“塑料友情”,也許坦誠溝通、平衡利益才是長遠之道。
但不管怎樣,特朗普和莫迪這一局“電話不敢接、峰會我不去”的操作,已經(jīng)再次告訴世界,外交場上,有時候脾氣和個性,真能改變劇情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