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中國鐵路身負巨債?六年前的的中國鐵路一度被視為國家經濟的無底洞,債務竟然高達5.48億元!
再看六年后的今天,債務雖然還在上漲,但是凈利潤卻暴漲500%!
這種互相矛盾的賬本到底是怎么出現的呢?
國家的戰(zhàn)略布局中又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深層意義?
六年前也就是2019年,一個驚人的數字壓在了中國鐵路的身上,總負債額高達5.48萬億。
這個天文數字,如果分攤到當時的每一個中國人頭上,相當于我們每個人都欠了鐵路四百塊錢,這筆巨額的債務,甚至抵得上小半個廣東省一年的生產總值。
很多人一看到這個數字,第一反應就是窟窿,一個巨大的財務黑洞,然而時間快進到今天,當我們再次審視鐵路的賬本,卻發(fā)現了一幅完全出乎意料的圖景。
負債總額確實還在增長,到今年上半年一度觸及6.19萬億,但凈利潤卻在2024年實現了超過500%的飆升。
更讓人不解的是,鐵路的負債率,這個衡量財務健康的關鍵指標,非但沒有惡化,反而在今年上半年創(chuàng)下了十年來的新低,回到了十二年前的水平。
債務在增加,利潤在暴漲,負債率卻在下降,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這背后隱藏的,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虧損”或“盈利”的故事。
要讀懂中國鐵路,我們必須同時翻開三本賬,一本是財務賬,一本是社會賬,還有一本是運營賬。
首先我們來看最直觀的財務賬本,許多人只盯著負債的絕對值,卻忽略了一個更關鍵的變化,資產的增長速度。
2019年當負債為5.48萬億時,鐵路的總資產大約是7.3萬億,而到了今年,當負債規(guī)模緩慢攀升至6.19萬億時,總資產的盤子已經猛增到了9.85萬億元。
簡單算一筆賬就能明白,資產的增值速度遠遠超過了債務的增長。
這就好比你貸款買房,雖然背上了百萬房貸,但房子本身也在增值,而且增值的速度比你還利息的速度快得多。
那么你的負債數字雖然變大了,但你的身家其實更厚實了,鐵路的邏輯也是如此,那些看似沉重的債務,其實都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高質量資產,一條條高鐵線,一個個現代化車站,一張覆蓋全國的鋼鐵網絡。
衡量這一切最核心的指標,就是負債率,六年前這個數字是65.98%,確實不低。
但經過幾年的發(fā)展,到2024年它已經降到了63.8%,創(chuàng)了十年新低。
而到了今年上半年,這個數字進一步優(yōu)化到了62.84%,這已經是連續(xù)第四次下降,水平直接回到了2013年上半年。
這背后是中國鐵路從被動負債,到主動進行財務管理的深刻轉變,就在今年,鐵路獲批發(fā)債三千億元,其中有高達一千九百五十億的資金,被明確用于優(yōu)化現有的債務結構。
說白了就是用更低利息的新債去替換掉過去那些高成本的舊債,每年光是利息支出就能省下一大筆錢。
這標志著鐵路的財務故事,已經從單純的“借錢修路”,進化到了“精打細算過日子”的階段。
如果說財務賬本展示了鐵路正在變得健康,那么社會賬本,則揭示了這筆巨額投資背后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巨大價值。
很多人覺得鐵路票價貴,但放眼全球,中國鐵路的票價堪稱白菜價,我們的高鐵每公里票價大約是0.58元,而鄰國韓國是0.78元,在美國坐趟高鐵,每公里的費用更是高達1.69元。
這種普惠性,深深地刻在了鐵路的基因里。
在一些偏遠地區(qū),這種普惠體現得更為淋漓盡致,比如那趟著名的7272次列車,全程178公里,票價竟然只要7塊錢,平均每公里只要4分錢。
這趟慢悠悠的綠皮火車,對游客來說或許是一種懷舊體驗,但對于沿線的菜農們來說,它卻是跨省賣菜、補貼家用的生命線。
這種價值是無法計入利潤表的,同樣無法計入的,還有鐵路作為經濟穩(wěn)定器的巨大作用。
回想2008年之后,國內鋼鐵、水泥等行業(yè)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正是大規(guī)模的鐵路建設,像一塊巨大的海綿,吸納了這些過剩產能,穩(wěn)住了當時的經濟大盤。
鐵路建設的帶動效應是驚人的,根據測算每向鐵路投資1億元,就能直接或間接帶動相關上下游產業(yè)約1.8億元的產值。
這筆賬,早已超越了鐵路公司自身的盈虧。
更重要的是,這張網是國家的戰(zhàn)略基石,在疫情最緊張的時期,全國超過80%的醫(yī)療物資,都是通過鐵路運往前線,保障了生命通道的暢通。
青藏鐵路的建成,對于邊疆地區(qū)的物資供應和長治久安,其意義更是無法估量,這種戰(zhàn)略韌性,是任何商業(yè)公司都無法提供的。
正如已故的王夢恕院士所言,鐵路的社會成本,大約10到15年就能完全收回。
它不是消耗品,而是一筆代代相傳的優(yōu)質國家資產,當你坐在平穩(wěn)舒適的高鐵里,發(fā)現連長長的隧道里都覆蓋著滿格的5G信號時,那種讓外國訪客都為之驚嘆的體驗,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國家形象資產。
當然光有社會效益還不夠,一個健康的系統(tǒng)必須具備自我造血的能力這就得看鐵路的第三本賬運營賬。
中國鐵路很早就確立了一個核心戰(zhàn)略:“以貨補客”,客運尤其是普速列車,承擔了巨大的社會責任,票價被定在普惠水平,很難賺大錢。那么利潤從哪里來?答案是貨運!
鐵路系統(tǒng)悄無聲息地進行了一場深刻的變革,將大約1.1萬公里的老舊線路進行了升級改造,變成了專門運輸重載貨物的動脈。
它們不再與客運爭搶線路,而是專注于運輸煤炭、鋼鐵、礦石這些大宗商品。
這種模式的效率是碾壓式的,一趟重載貨運列車,其運量相當于上千輛重型卡車的總和,不僅成本低,而且對環(huán)境更友好。
很快貨運就成了鐵路盈利的主力軍,2024年鐵路貨運量達到了驚人的39.9億噸,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為整個系統(tǒng)貢獻了源源不斷的利潤。
在客運方面雖然票價低,但架不住人流量大,2024年上半年,全國鐵路發(fā)送旅客就達到了20.96億人次,全年更是突破了40.8億人次,同樣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龐大的客流量帶來了穩(wěn)定而巨大的現金流,為償還債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市場化改革也在為這臺機器注入新的活力,比如放開部分貨運價格的管制,讓價格能更靈活地反映市場供需。
再比如在一些熱門高鐵線路上實施票價浮動機制,這些改革措施立竿見影,直接體現在了財報上。
2019年鐵路的凈利潤還只有25.2億元,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這個數字就飆升到了129.42億元,增幅超過500%,全年凈利潤更是歷史性地突破了百億大關。
今年上半年,在復雜的經濟環(huán)境下,依然實現了15.53億元的凈利潤。
如今的鐵路投資也變得更加精準,聚焦于“聯網、補網、強鏈”,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快速轉化為有效的運輸能力和經濟效益。
客貨運雙輪驅動,加上市場化改革的催化,一個強大的內部造血系統(tǒng)已經成型。
當我們對比美國雖有更長的鐵路總長,卻路網陳舊、客運幾乎癱瘓的現狀時,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這本復合賬本的真正含義。
這條背負著巨額債務的鋼鐵巨龍,它承載的早已不僅僅是旅客和貨物,更是14億人的共同福祉與一個大國的未來。
那么大家認為,這筆拿“負債換未來”的賬,我們算得值得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