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是↓
2 型糖尿病
就這?
知道你想劃走了,「一驚一乍的,沒病的都快給咒出病來了」。
先不要走,再聽丁香醫(yī)生念叨兩句:
糖尿病不是簡單的血糖異常,而是會傷害全身的組織、器官。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在中青年時期就患病,壽命可能會被縮短整整 10~14 年。
別覺得短就短唄,正在打工的朋友們,這少活的十幾年,是我們未來寶貴自由的退休生活??!
糟糕的是,你我可能已經(jīng)處在危險邊緣。
全國有高達 35.2% 的人處在「糖尿病前期」,也就是「差一步就確診」。如果不加干預,其中約 64.5% 會在幾年內(nèi)發(fā)展成糖尿病(5 年的平均累積轉(zhuǎn)化率,不同研究區(qū)間差異大「33%~75%」)
好在,還有救!
2 型糖尿病
越早患病,壽命打折越狠
醫(yī)學上,多數(shù)指南將 40 歲前確診的 2 型糖尿病,稱作「早發(fā)型 2 型糖尿病」(部分研究也使用≤30 歲或 ≤35 歲)。
就在前不久,醫(y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有一篇涵蓋 150 萬人的國際研究,發(fā)現(xiàn)[3]:
● 如果 30 歲前確診 2 型糖尿病,預期壽命平均少活 14 年。
● 如果 40 歲確診,也會少活約 10 年。
● 如果 50 歲確診,則少活約 6 年。
簡單說就是:越早得病,代價越大。
血糖一旦長期居高不下,全身就像腌漬在糖水里,最先受傷的,就是身體里最細、最脆弱的血管。比如眼底、腎臟,后期到重要的大血管(心腦血管)可能也難逃一劫。
比起 60 多歲才得病,40 歲(甚至 30 歲)前就得病,意味著身體在「糖水」里多腌漬了幾十年,并發(fā)癥會出現(xiàn)得更早、種類更多,惡化速度也更快:
● 致命的心血管問題翻倍:40 歲前確診 2 型糖尿病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是非患者的 2~3 倍,且< 40 歲確診者發(fā)生任何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約為 60~70 歲確診者的 2.5 倍[4]。
● 腎臟和眼底這兩個「沉默高發(fā)區(qū)」,問題來得更早也更猛:在隨訪中,平均 26 歲的青年 2 型糖尿病患者,80% 的受試者已出現(xiàn)至少一種微血管并發(fā)癥。約 55 % 已出現(xiàn)微量白蛋白尿,50% 出現(xiàn)視網(wǎng)膜病變。香港隊列顯示,34 歲發(fā)病的患者在 60 歲時因腎臟并發(fā)癥住院的風險是 54 歲發(fā)病者的約 6.7 倍[4]。
圖源:根據(jù)《the Lacent》漢化
多國數(shù)據(jù)庫的研究顯示,2 型糖尿病的患病時間每早一年,全因死亡風險上升 4%,大血管風疾病險升高 3%,微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5%。
以前,2 型糖尿病是中老年??;現(xiàn)在,它正越來越年輕化,尤其在發(fā)展中國家、中低收入人群中最明顯[2]。
背后有一個關鍵推手:肥胖。
年紀輕輕就發(fā)胖
加速 2 型糖尿病年輕化
根據(jù) 2025 年《柳葉刀》系列文章:
● 過去 30 年間,全球肥胖率上漲了 244%,青少年和年輕人是重災區(qū);
●中國一項基于醫(yī)院的研究顯示,18 歲以下人群 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了一倍多,從 1995 年的每 1,000 人中 0.04 人上升到 2010 年的每 1,000 人中 0.10 人[5]。
肥胖是導致青少年早發(fā) 2 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數(shù)據(jù)顯示,大約 85% 至 90% 的青少年在確診 2 型糖尿病時已屬肥胖[5]。
除了「管不住嘴,邁不開腿」外,研究者提出了一個新概念:致胖環(huán)境(obesogenic environment)[1]。
什么意思?
長胖不是簡單因為你不自律、太愛吃,而是這個世界本身就有點「壞」, 在這個環(huán)境里,不放縱都難 。
比如——
● 外賣隨叫隨到,哪怕大半夜嘴饞,也能想吃就吃;
● 奶茶湊單比單杯更便宜,零食甜品優(yōu)惠一波接一波;
● 活動空間越來越小,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
● 食物的糖、油越來越多,吃一點就熱量超標……
前段時間洋抖上有個對比視頻挺火:同一款零食,美國的配料表比歐洲多了一堆「增肥神器」——果葡糖漿、氫化植物油、高果糖玉米糖漿……簡直是怎么胖人怎么來。
讓正深陷外賣大戰(zhàn)的我們看得一個激靈:本來只想點一杯奶茶,結(jié)果被各種滿減和補貼撩得上頭,一頓操作猛如虎,結(jié)賬時發(fā)現(xiàn)手里多了炸雞、蛋糕還有一份甜品……
這些「微小的選擇」,日積月累,就是一個字——胖。
尤其是隨處可見的腹型肥胖,更是「早發(fā)型 2 型糖尿病」的頭號推手。
別等癥狀出現(xiàn)才后悔
糖尿病其實可以更早「剎車」
2 型糖尿病并不是突然發(fā)生的,它有一個「可逆的緩沖區(qū)」——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沒有明顯癥狀,但胰島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問題。如果此時能控制住血糖、管理好體重,就可能推遲,甚至避免患病。
更重要的是:每推遲確診 10 年,壽命大約能多活 3~4 年。換句話說,即便最后無法避免,推遲其發(fā)病,也算是巨大的成功。
01
判斷是否屬于高風險人群
如果你屬于以下情況之一,那就屬于高風險人群:
02
建議定期監(jiān)測血糖
可以去內(nèi)分泌科就診,檢查以下三項指標:
如果你的數(shù)值落在中間區(qū)域,就意味著正處于「前期狀態(tài)」——可能還沒病,但再拖一拖、胖一胖,就跨過去了。
03
減肥!養(yǎng)成更多好的生活習慣!
高風險的、在危險邊緣的朋友,好消息,你不一定要吃藥,改變生活方式就能逆轉(zhuǎn)!
肥胖和伴隨而來的血糖異常,和生活方式關系密切,最先要調(diào)整的就是飲食運動,讓自己從糟糕的致胖環(huán)境中沖出來。
如果已經(jīng)確診糖尿病,也別灰心,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做好血糖管理,能有效降低各種并發(fā)癥的風險,身體狀態(tài)也會有一定的改善,但一定一定要長期堅持。
不斷年輕化的肥胖和糖尿病問題,是糟糕生活方式給身體帶來的最直接惡果,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戰(zhàn)。
我們要做的,是改變/養(yǎng)成一個又一個好的生活方式,不對「致胖環(huán)境」妥協(xié)。
千萬別覺得現(xiàn)在還年輕、沒事,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決定 10 年后的身體狀態(tài)。
這場和糖尿病的戰(zhàn)役,沒有替身。
本文審核專家
參考文獻
1. Early-onset type 2 diabetes: no time for defeatismThe Lancet,The Lancet, Volume 405, Issue 10497, 2255
2. Early-onset type 2 diabetes: the next major diabetes transition Luk, Andrea et al.The Lancet, Volume 405, Issue 10497, 2313 - 2326
3. 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 2023, 'Life expectanc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ages at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23 million person-years of observation',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Redirecting
4. Understanding the driver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ly-onset type 2 diabetesLim, Lee-Ling et al.The Lancet, Volume 405, Issue 10497, 2327 - 2345.
5. Young‐onset type 2 diabetes—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 PMC
6. 《2024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
7.https://bjrmyylib.yuntsg.com/ueditor/jsp/upload/file/20230919/1695130784021063093.pdf?utm_
來源:丁香醫(yī)生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