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概況
天水古為“邽縣”,邽縣(讀作:guī)原是邽戎地,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縣,后改為上邽縣。公元前221,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時,上邽是隴西郡中一縣。漢武帝時,置天水郡,上邽是其中一縣,區(qū)劃是今市區(qū)西南。
天水郡稱呼始于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源于“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秦末漢初,長年征戰(zhàn)加之干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風呼嘯,雷電交加,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xiàn)出紅光。大地連續(xù)震動,在巨響聲中裂開一條大縫。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縫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他便給上邽北城湖旁新設的郡,起名“天水郡”。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02
風景名勝
天水旅游資源富集,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明代建筑伏羲廟和伏羲創(chuàng)畫八卦遺址卦臺山,是海內(nèi)外華人尋根祭祖的圣地,麥積山景區(qū)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也是全國5A級旅游景區(qū),有“東方雕塑館”之稱的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石窟藝術(shù)走廊”,天水的山、水、林、泉等獨特的自然資源與城、寺、觀、閣等豐富的人文資源交相輝映,是旅游休閑的理想勝地。
03
歷史文化
伏羲文化
五千多年前出現(xiàn)的伏羲文化是中華文化與文明的源頭。傳說伏羲皇發(fā)明網(wǎng)罟,教民漁獵,創(chuàng)八卦,別姓氏,倡導彩陶文化、玉石文化、龍文化等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
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文化是華夏先民在黃河流域創(chuàng)造的古老文明,是華夏文明的來源之一,我國新石器時代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遺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xiāng)邵店村。是黃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續(xù)時間最長的舊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于約距今4800至60000年。
石窟文化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位于天水東南約30公里山中。據(jù)文獻記載,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興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發(fā)展。西魏文帝元寶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這里開鑿麥積崖為龕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間(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建造七佛閣。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在麥積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經(jīng)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開鑿擴建,成為中國著名石窟群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