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學姐,原創(chuàng)好文,歡迎轉(zhuǎn)發(fā)分享。
突然被武漢大學官方發(fā)布的一篇文章,給震驚到了!
文中講述了一個本科生逆襲的故事。他曾經(jīng)沉迷網(wǎng)絡游戲,如今逆襲成頂刊論文的作者;他是雷軍獎學金獲得者,也是用堅持和熱愛打破“差生”標簽的武漢大學博士生。
從游戲少年到頂刊作者,從競賽小白到獲得國獎,從單一到多元......每一步都充滿的驚喜和反轉(zhuǎn)。乍一看武大官方的這篇推文的主角的確很勵志,值得大學生們積極效仿。
但當我的目光來到文章的后半部分,當我?guī)е鴱娏业暮闷嫘娜チ私馑纳畈虐l(fā)現(xiàn),原來多少人的夢中情校還在大肆宣揚“刻板印象”。
文科生做“保姆”,理科生引領文科生?
文中這樣寫道,盡管科研任務與學生工作任務繁多,但李展有一套獨特的“平衡術”。
看到這里,我心里一驚,畢竟大部分時候,都是我們女性在平衡家庭,難道現(xiàn)在男性“覺醒”了?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虔誠之心,準備去學習一下這位優(yōu)質(zhì)男士的“平衡術”。然而,不看不知道,一看令我大失所望。
一方面,他與文科生女友形成“最佳拍檔”。文科女友負責包攬日常家務,讓他全身心投入學術;與此同時,他則用理科思維“影響”女友,鼓勵她涉足交叉學科探索。
另一方面,他有獨特的減壓法,就是打游戲。
也就是說,文科生女友做保姆似的,照顧理科男友的生活起居,讓他無后顧之憂,卻被說成男友來平衡感情生活?
另外,文中特地寫出“男友用理科思想影響文科女友”,難道目的是為了證明理科凌駕于文科之上嗎?文科難道已經(jīng)不堪到,除了被影響以外,就沒有對社會起到一丁點的正面作用?畢竟文中只字未提文科生女友在思想上對理科生男友有任何影響。
這就是筆者所說的一套獨特的“平衡術”,真是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難以想象,一個TOP級大學的官媒居然會發(fā)這樣的推文!
有人可能會說,或許是我們文科生太敏感了,這不就是一篇很普通的勵志推文嗎?那你先看看網(wǎng)友們都怎么說。
有網(wǎng)友直言,這文章寫成這樣,不就證明了文科的重要性嗎?
也有網(wǎng)友表示,他就是武大的學生,這篇推文目前已經(jīng)被全校噴了,傳到校外去真的感覺很丟人!
還有網(wǎng)友坦言,看到這樣的表述真的很反感,文科女給理科男做保姆,理科男用自己的思維影響指導文科女,雙重buff直接疊滿,其實完全有其他更穩(wěn)妥的說辭。比如說,給他提供后盾和支持,文科理科思維相互影響,互相促進。
看到大家都覺得這樣的表述不妥,我既欣慰又感到不可思議。既然這么多人覺得不妥,為何大學還明目張膽發(fā)出來?
我不禁要問,一個傾注心血博得學界贊譽的博士生,難道要靠這種近乎父 權(quán)式的“助攻”和“美化”來實現(xiàn)所謂的生活與事業(yè)平衡?
這樣的表述不僅弱化了女性在家庭的價值,也弱化了文科在社會的獨立價值,也讓人對頂尖學府的發(fā)布內(nèi)容產(chǎn)生了深深的懷疑。
別讓刻板印象,限制了教育的多元想象
近年來,文科遭遇“撤銷潮”不假,但就這篇推文水平來看,這個社會還是需要文科生,只是大學培養(yǎng)不出好的文科生。
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人文關懷、歷史沉淀和哲學思考。文科并非僅僅是講述紙上談兵的理論,它所培養(yǎng)的批判精神、綜合分析能力和跨文化溝通技巧,是我們面對復雜社會問題時不可或缺的軟實力。文科的每一個視角,都有助于我們理解這個多元的世界。
別讓刻板印象,限制了教育的多元想象。教育本應是多元化與包容性的象征,可如今,連文科著稱的名校官方推文都在強化固定思維模式,把文科生塑造成只能承擔生活瑣碎、不具備獨立見解的“保姆”。
這種錯誤的標簽,不僅掩蓋了文科獨有的智慧與美學,也讓校園內(nèi)外對文科專業(yè)的理解更加刻板。真正的跨學科合作,應該是雙方智慧的交融,而非一方簡單地“給予支持”和“被動接納”。
大學頻頻出丑,是背后審核有問題
事實上,近年來各大高校在宣傳上頻繁“出丑”:從校內(nèi)橫幅措辭不當,到錄取通知書上的低級錯誤,再到官方推文中隱含的性別歧視話語,這些問題無不反映出部分學校在內(nèi)容審核和傳播責任上存在疏漏。
作為代表校方形象的官方媒體,其每一句表述都承載著強烈的示范效應,絕不能成為錯誤觀念傳播的平臺。校園官媒應當更加謹慎,用精準的語言和客觀的態(tài)度去傳遞信息,避免無意間加深社會對某些專業(yè)和群體的刻板印象。
不管是大學出版的刊物,還是發(fā)布在媒體上的推文,都應該有嚴格的審核程序。一般來講,終審人都是院長級別的。因此,高校頻頻“出丑”大概也就兩種原因:一是審核把關出現(xiàn)漏洞;二是高層價值觀有問題。
寫在最后
當武漢大學的官媒,都在宣揚和加強諸如此類的刻板印象:第一,男女固有的社會分工,不是進入社會以后形成的,而是在學校就已經(jīng)開始;第二,理科比文科更優(yōu)越,只有理科才有科研,而文科連學業(yè)都不值一提。
我們是否應該反思,這樣的教育是否真的正確。男生和女生之間,本就應該相互促進、共同進步,而理科與文科之間,也本應該互為支撐,相得益彰,絕不該是單向的“帶動”或“輔佐”。
只有摒棄刻板偏見,尊重每個學科獨有的價值,我們才能為教育的多元化注入新鮮血液,進而為社會構(gòu)建一個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未來。
在這個信息碎片化和思維定式盛行的時代,我們更應警覺,拒絕簡單標簽化和誤導性表述。唯有勇于突破傳統(tǒng)觀念,才能真正擁抱一個多元、平衡、充滿無限可能的新時代。
菊以高潔會淵明,吾以文會友。曾是多年醫(yī)學編輯的我,現(xiàn)為兩只小棉襖的媽媽,每天努力碼字,只愿為千萬家庭帶去專業(yè)、有趣、獨特的教育觀點。原創(chuàng)不易,你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nèi)容,快來關注@菊學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