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灰兔
編輯丨徐凡
圖片丨來自網(wǎng)絡(luò)
近日,鐵三界一則新聞引發(fā)熱議:運動員Cameron Wurf在比賽中創(chuàng)下驚人紀(jì)錄,其自行車賽段幾乎完全依賴能量膠補給,每小時攝入超過200克碳水化合物。一根能量膠大約含20-25克碳水,而Cameron Wurf完成180公里的自行車賽段用時3小時53分,這就是說,他不到四小時吞下了將近40個能量膠!
這一數(shù)字刷新了人們對補給極限的認(rèn)知。我國越野跑精英運動員中,恐怕只有趙家駒能與之“匹敵”:他曾表示自己在一場168公里的越野賽中可以吃下六七十支能量膠——這是國內(nèi)其他超跑運動員都望塵不及的。
這讓許多越野跑和馬拉松愛好者不禁思考:能量膠,乃至比賽途中的補給,究竟應(yīng)該如何攝入?精英選手的補給策略是否適用于你我?
精英運動員的腸胃極限
對于站在運動金字塔尖的精英運動員而言,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是“能補多少,如何補得更多”的精細(xì)化課題,而高碳水?dāng)z入的生理基石,則是腸道吸收的科學(xué)。
眾所周知,中高強度下的運動首先是燃糖,而碳水化合物是由糖單元構(gòu)成的化合物,是運動中的主要燃料。但我們的身體并非可以無限度地吸收外來碳水,因此才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應(yīng)該吃多少外部碳水化合物才能帶來最大效果,既不會不夠、也不會過猶不及?
早期研究認(rèn)為,單一來源的葡萄糖(如果膠中常見的麥芽糊精)通過腸道SGLT1轉(zhuǎn)運體的吸收上限約為每小時60克。然而,科學(xué)家們發(fā)現(xiàn),果糖通過另一種GLUT5轉(zhuǎn)運體吸收。于是,“復(fù)合碳水化合物”(MTCs)的概念應(yīng)運而生:通過特定比例(如2:1或1:0.8的葡萄糖:果糖配比)的碳水化合物組合,可以同時激活兩條吸收通路,將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氧化速率提升至每小時90-108克,甚至有研究指出可達(dá)每分鐘1.75克(即每小時105克)。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機制
這無疑為精英運動員在高強度、長時間運動中維持能量供應(yīng)打開了新的大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和實踐指向更高的碳水化合物攝入水平。有研究針對經(jīng)過腸道訓(xùn)練的精英跑者發(fā)現(xiàn),在山地馬拉松等項目中,每小時攝入120克碳水化合物(通常為2:1的葡萄糖:果糖混合物)相比90克/小時,能帶來更多益處,例如:減少運動引起的肌肉損傷標(biāo)志物,降低運動負(fù)荷感知,并改善運動后24小時的神經(jīng)肌肉疲勞恢復(fù)。運動營養(yǎng)師Tim Podlogar甚至指出,對于體型較大的鐵三運動員,最佳攝入量可達(dá)每小時90-150克。
▲耐力運動中攝入碳水化合物含量的相關(guān)論文
這些數(shù)據(jù)似乎在告訴我們,對于頂尖選手,更高的碳水?dāng)z入不僅意味著更充足的直接能量供應(yīng),還可能在減輕身體分解代謝、加速恢復(fù)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如果說每小時90克是公認(rèn)的高效區(qū)間,那么120克甚至更高,則可能是精英們追求極致表現(xiàn)的“甜蜜點”。
為何精英運動員能吃下如此大量的碳水?答案在于腸道訓(xùn)練。
胃腸道具有高度的可塑性。通過在訓(xùn)練中系統(tǒng)性、漸進(jìn)性地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和濃度,可以誘導(dǎo)腸道發(fā)生一系列適應(yīng)性改變,包括:改善胃排空速率、增加腸道碳水化合物轉(zhuǎn)運體(如SGLT1)的密度和活性、減少胃腸道不適癥狀(如腹脹、惡心)并提高進(jìn)食耐受性。研究表明,持續(xù)2周的腸道訓(xùn)練就能顯著減少不適和吸收不良問題。那些能夠耐受每小時120克碳水的運動員,無一例外都經(jīng)過了針對性的營養(yǎng)和腸道訓(xùn)練。這就像肌肉訓(xùn)練一樣,腸道也需要通過鍛煉來提升其在高強度運動中的“消化力”。
各大權(quán)威運動科學(xué)機構(gòu)如ACSM(美國運動醫(yī)學(xué)會)、ISSN(國際運動營養(yǎng)學(xué)會)和IOC/IAAF(國際奧委會/世界田聯(lián))的官方指南,對于超過2.5小時的耐力運動,普遍推薦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在每小時30-60克,使用MTCs(復(fù)雜碳水化合物)的情況下可達(dá)每小時90克。
這些指南是基于廣泛的科學(xué)共識,為大多數(shù)運動員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基礎(chǔ)。然而,精英運動員的實踐和前沿研究(如每小時120克甚至更高的探索)往往走在指南之前,不斷測試著人類生理的極限。
胃腸道雷區(qū):為何吃不下、跑不歡?
“跑步胃”是許多耐力運動員的噩夢,惡心、腹脹、痙攣甚至腹瀉等胃腸道不適極為常見,而其背后的機制復(fù)雜多樣。
首先是血流重新分配。高強度運動時,身體會優(yōu)先將血液供給工作的肌肉,導(dǎo)致流向胃腸道的血液大幅減少,從而損害消化吸收功能,甚至影響腸道屏障的完整性。
其次是滲透壓失衡。高濃度的碳水化合物溶液(如未足量飲水就吞下能量膠)會使水分進(jìn)入腸道,引發(fā)腹脹和滲透性腹瀉。
腸道問題還有另一種可能。大量攝入某些特定類型的碳水(如單獨大量攝入果糖)或超出個體吸收能力的碳水,會導(dǎo)致吸收不良,未被吸收的糖分在腸道被細(xì)菌發(fā)酵,產(chǎn)生氣體和不適。賽前或賽中攝入高纖維、高脂肪食物也會雪上加霜。
更不用說跑步本身的物理顛簸也會對胃腸道造成壓力。再加上個體差異與環(huán)境因素,比如脫水、運動強度、高溫高濕環(huán)境以及心理壓力等都會加劇胃腸道問題。
只有理解這些機制,才能幫助我們更科學(xué)地規(guī)避胃腸道雷區(qū)。
賽道上的補給選擇:碳水和電解質(zhì),究竟如何補充
了解了碳水化合物的“量”,接下來我們談?wù)劇百|(zhì)”——賽道上,我們該吃些什么?
能量膠無疑是當(dāng)今耐力賽場上最主流的補給品。它們通常含有20-30克易于消化的簡單碳水化合物(如麥芽糊精、果糖、葡萄糖),能快速供能,且非常便攜。許多產(chǎn)品還添加了電解質(zhì)或咖啡因。
然而,能量膠也并非完美無缺。
胃腸道風(fēng)險是最常見的抱怨。過量食用、未足量飲水或個體不耐受都可能引發(fā)惡心、腹脹等問題。濃縮的糖分對胃腸道是個考驗。
再加上長時間比賽中,單一的甜膩口味和粘稠質(zhì)地可能讓人反感。大量簡單糖分可能導(dǎo)致血糖快速波動,若補給節(jié)奏掌握不當(dāng),可能在短暫興奮后迅速感到能量耗盡。
因此在近年來,能量膠技術(shù)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例如水凝膠技術(shù),通過將碳水化合物包裹在特定基質(zhì)中,聲稱能在胃酸環(huán)境下形成凝膠,從而加快胃排空,將碳水更快輸送到腸道,同時減少胃腸道不適。
另一種技術(shù)是高支鏈環(huán)狀糊精 (HBCD),這是一種高分子量、低滲透壓的碳水化合物,旨在實現(xiàn)更快的胃排空和持續(xù)的能量釋放,理論上也能改善胃腸道耐受性。
盡管這些新技術(shù)聽起來很誘人,部分研究也顯示出積極效果,但其普適性和在所有條件下的絕對優(yōu)勢仍在進(jìn)一步驗證中。對于普通跑者而言,不必盲目追捧“黑科技”,選擇適合自己、經(jīng)過充分驗證和練習(xí)的產(chǎn)品更為重要。
其實,賽道上的能量來源遠(yuǎn)不止能量膠。許多普通跑者,尤其是超馬選手,更傾向于吃日常食物。關(guān)鍵在于選擇易消化、便攜、以碳水化合物為主、低脂低纖低蛋白的食物。
真實食物相比專業(yè)運動產(chǎn)品,可能體積更大、需要更多咀嚼、消化時間也更難精確控制。因此,賽前充分練習(xí)和測試至關(guān)重要。
在補給碳水的同時,絕不能忽視電解質(zhì),尤其是鈉的重要性。
鈉是汗液中流失最多的主要電解質(zhì)。在長時間運動中,足量攝入鈉有助于維持體液平衡、防止脫水、降低低鈉血癥風(fēng)險,并支持肌肉神經(jīng)功能。更關(guān)鍵的是,負(fù)責(zé)葡萄糖吸收的SGLT1轉(zhuǎn)運體是鈉依賴性的,這意味著鈉的供應(yīng)會直接影響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效率。Cameron Wurf的極端碳水?dāng)z入就伴隨著極高的鈉攝入(每小時1500毫克)。
一般建議耐力運動員每小時攝入300-600毫克鈉,出汗多或“咸汗”體質(zhì)者可能需要更多。運動飲料、鹽丸或在食物中添加鹽都是補充鈉的途徑。鉀、鎂、鈣等電解質(zhì)在汗液中流失相對較少,通常通過均衡膳食即可滿足,運動中少量補充即可。
對于廣大的普通運動愛好者而言,盲目追隨精英的高攝入策略并不可取。我們需要更關(guān)注個體差異和胃腸道的實際承受能力。
根據(jù)運動時長和強度,普通跑者的碳水化合物需求可以大致參考以下范圍。
1-2小時跑步,建議每小時攝入約30-60克碳水化合物;強度越大、時間越長,越應(yīng)接近上限。
超過2-2.5小時跑步(如馬拉松),如果胃腸道能夠耐受,建議每小時攝入60-90克碳水化合物。
短于60-75分鐘跑步:若賽前補給充足,通常無需額外補充。
當(dāng)然,現(xiàn)實情況是,許多普通跑者的實際攝入量遠(yuǎn)低于推薦值,平均可能只有每小時30克左右。
制定個性化補給方案
無論是沖擊領(lǐng)獎臺的精英,還是享受過程的愛好者,科學(xué)的碳水化合物補給都是耐力運動表現(xiàn)的基石。精英運動員通過挑戰(zhàn)生理極限和精密的腸道訓(xùn)練,探索著更高的攝入邊界;而普通愛好者則更應(yīng)關(guān)注個體化的需求與胃腸道的承受能力,循序漸進(jìn)地優(yōu)化自己的補給方案。
歸根結(jié)底,不存在一刀切的完美補給策略。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出汗率、胃腸道耐受性、比賽時長與強度、環(huán)境條件以及個人偏好都千差萬別。最佳方案只能通過在訓(xùn)練中不斷實驗、記錄反饋、并根據(jù)身體的真實感受進(jìn)行調(diào)整來獲得。
耐力補給的未來,或許會朝著更個性化、更高效,以及更關(guān)注多種營養(yǎng)素協(xié)同效應(yīng)的方向發(fā)展。但無論技術(shù)如何進(jìn)步,運動的需求與身體的長遠(yuǎn)健康,始終是我們不變的追求。
畢竟,跑得更快更遠(yuǎn),最終是為了更健康、更快樂地享受這項運動帶來的每一份激情與自由?!?/p>
【 參考文獻(xiàn) 】
1.Mata F, Valenzuela PL, Gimenez J, Tur C, Ferreria D, Domínguez R, Sanchez-Oliver AJ, Martínez Sanz JM. Carbohydrate Availability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Physiological Overview an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Nutrients. 2019 May 16;11(5):1084. doi: 10.3390/nu11051084. PMID: 31100798; PMCID: PMC6566225.
2.Jeukendrup AE. Training the Gut for Athletes. Sports Med. 2017 Mar;47(Suppl 1):101-110. doi: 10.1007/s40279-017-0690-6. PMID: 28332114; PMCID: PMC5371619.
3.Viribay A, Arribalzaga S, Mielgo-Ayuso J, Casta?eda-Babarro A, Seco-Calvo J, Urdampilleta A. Effects of 120 g/h of Carbohydrates Intake during a Mountain Marathon on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in Elite Runners. Nutrients. 2020 May 11;12(5):1367. doi: 10.3390/nu12051367. PMID: 32403259; PMCID: PMC7284742.
4.Carlsohn A. Recent Nutritional Guidelines for Endurance Athletes. Dtsch Z Sportmed. 2016; 67: 7-12. doi:10.5960/dzsm.2015.193
5.Elizabeth Inpyn, The Science of Sugars in Endurance Sports
6.Nick Busca, How Should Triathletes Handle the “Era of Peak Carbs?”
7.MIGUE A.Cameron Wurf took 28 gels in 4 hours to ride his bike. Where is the limit of carbohydrates per hour?
8.Dr. Luke R. Bucci and Jeff Feliciano, HOW MANY CARBS SHOULD ENDURANCE ATHLETES REALLY CONSUME PER HOUR?
9.Martinez IG, Mika AS, Biesiekierski JR, Costa RJS. The Effect of Gut-Training and Feeding-Challenge on Markers of Gastrointestinal Status in Response to Endurance Exercise: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Sports Med. 2023 Jun;53(6):1175-1200. doi:
10.1007/s40279-023-01841-0. Epub 2023 Apr 15. PMID: 37061651; PMCID: PMC10185635.
11.Jiménez-Alfageme R, Garrone FP, Rodriguez-Sanchez N, Romero-García D, Sospedra I, Giménez-Monzó D, Ayala-Guzmán CI, Martínez-Sanz JM. Nutritional Intake and Timing of Marathon Runners: Influence of Athlete's Characteristics and Fueling Practices on Finishing Time. Sports Med Open. 2025 Mar 16;11(1):26. doi: 10.1186/s40798-024-00801-w. PMID: 40089940; PMCID: PMC11911277.
12.Rebecca Dent, Team Sports Dietitian,OUR TOP NUTRITION TIPS FOR ULTRA RUNNERS
13.Cao, W.; He, Y.; Fu, R.; Chen, Y.; Yu, J.; He, Z. A Review of Carbohydrate Supplementation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for Optimizing Performance in Elite Long-Distance Endurance. Nutrients 2025, 17, 918. https://doi.org/10.3390/nu17050918
14.Morenas-Aguilar MD, Miras-Moreno S, Chacón-Ventura S, Martín-Olmedo JJ, Cwiklinska M, Jiménez-Martínez P, Alix-Fages C, Janicijevic D, García-Ramos A. Highly branched cyclic dextrin supplementation and resistance training: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crossover trial examining mechanical, metabolic, and perceptual responses. Clin Nutr ESPEN. 2025 Feb;65:305-314. doi: 10.1016/j.clnesp.2024.12.002. Epub 2024 Dec 5. PMID: 39644922.
15.de Oliveira EP, Burini RC, Jeukendrup A. Gastrointestinal complaints during exercise: prevalence, etiology, and nutritional recommendations. Sports Med. 2014 May;44 Suppl 1(Suppl 1):S79-85. doi: 10.1007/s40279-014-0153-2. PMID: 24791919; PMCID: PMC4008808.
16.Holley Samuel MEd, RD, LD, CSSD, CPT,HOW MUCH SODIUM IS TOO MUCH FOR RUNNERS?
向上滑動查看更多
投稿、應(yīng)聘兼職作者,請聯(lián)系
trailrunner@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