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chuàng)團·筱恬
上個周末參加高中畢業(yè)二十周年返?;顒?,見到了許多老同學。
闊別多年,大家都快奔四了,多數(shù)已為人父母,孩子基本上都上小學或初中了。
這其中,有三位同學當媽以后的狀態(tài),讓我最為難忘。
第一位:憔悴的學霸家長。
這位同學,是我朋友圈的點贊之交。
她是一個二胎媽媽,印象里每次發(fā)圈,內(nèi)容都離不開兩個孩子。
透過那些分享,我漸漸拼湊出她的生活日常:
她家兩個孩子都很優(yōu)秀。
大女兒馬上讀小學五年級,成績名列前茅,還經(jīng)常在英語和演講類比賽中獲獎;
小兒子即將升入幼兒園大班,在圍棋上頗有天賦,小小年紀就拿過省市級少兒圍棋比賽冠軍。
這份成績的背后,是我這位同學全身心的付出。這些年,她為一雙兒女耗費了大量心血。
學習上,她始終親力親為地輔導,所有時間不是在陪娃寫作業(yè),就是在帶娃上課、比賽、參加活動的路上。
除了精力,她在姐弟倆身上的投資也是巨大的。用她自己的話說:“每年給娃各種興趣班交的學費,夠我買一打奢侈品包了?!?/p>
她的朋友圈里,主角永遠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卻藏得很深。這次返校見到她,盡管略施粉黛,卻依然看得出顴骨凹陷、神態(tài)疲憊,眉眼間盡是憔悴。
后來,活動還沒結束,她就急匆匆走了,因為大女兒的奧數(shù)班快下課了,等下要去接娃。
第二位:一問三不知的辣媽。
和第一位同學相比,這位女同學又是另一個極端。
返校日當天見到她時,就感覺眼前一亮,不僅打扮精致,而且氣色很不錯,妥妥的靚麗辣媽一個。
閑聊期間,聽她說起兒子今年讀三年級,自己幾乎不管,主要都是家里人在操心。
正因如此,她會在大家吐槽如今考試越來越難時,一臉茫然地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家小孩期末考了幾分,回去問一下?!?/p>
也會在大家感慨如今周末過得比平時上班還累時,得意地透露自己至今依然保持著周末睡美容覺的習慣,上午是起不來的。
后來,我跟她加上了好友。在她一個月可見的朋友圈里,是各種曬美食曬聚會曬旅游,還有360度無死角的自拍,每一張都光彩照人,完全沒有“媽味”。
唯一一條和孩子有關的分享,是她敷著面膜靠在沙發(fā)上的自拍美照,背景是兒子在寫作業(yè)。她的配文是:
“學習全靠自覺。沒錯,我就是那個懶媽媽?!?/p>
第三位:糾結的“仰臥起坐”老母親。
當天,這位同學很活躍,尤其愛聊教育話題。
在她主動分享的養(yǎng)育瑣事里,能感覺到她的心理很糾結,在躺平和雞娃之間不斷搖擺,因此整個人的狀態(tài)也在豁達和焦慮之間反復橫跳。
她會興沖沖給自己買價格不菲的大牌項鏈、來場跟小姐妹說走就走去歐洲旅游,可剛刷完卡就后悔,覺得這錢花在孩子身上豈不是更好。
她會認真制定輔導計劃,打算在家自己教孩子,可直言堅持不了幾天就懶得再弄,最后還是送去機構學。
她會一邊吐槽著如今的教育太卷,自己準備擺爛了,另一邊收拾完心情,又轉(zhuǎn)身開始研究再給娃報什么培訓班……
那天,這位同學說得最多的就是擇校和升學。聽她如數(shù)家珍一般透露著本市各個學校的錄取政策,我由衷地贊嘆:“你好專業(yè)啊,真是太厲害了!”
而她卻自嘲到:“沒辦法,誰讓娃不厲害呢?只能倒逼老母親被迫營業(yè)嘍……”
從這三位同學身上,我看到了身邊許多媽媽的影子。而這,恰恰折射出當下家長群體的三種典型狀態(tài)。
有的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整個世界仿佛都以孩子為中心。
有的當媽后依然保持著自由和愛好,始終將自我成長放在首位。
還有的被現(xiàn)實裹挾著,身不由己跟著育兒潮流走,在拉扯中不斷糾結。
在當下的社會里,哪一種狀態(tài)絕對更好?答案真的很難說。
但這不禁讓我思考一個問題——作為普通家庭的父母,我們究竟應該怎么教育孩子,才是“正確”的呢?
說實話,我們這屆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普遍很高。舍得掏錢是一方面。
21世紀經(jīng)濟研究院發(fā)布的《2023中國家庭教育支出白皮書》顯示,一線城市家庭教育年均支出達11.9萬元(不含學區(qū)房溢價及家長時間成本),占家庭年收入的32.6%。
還有很多人犧牲了自己的時間、金錢、愛好,甚至職業(yè)前途。
就像有一位北大碩士媽媽,本是500強外企經(jīng)理,為了幫兒子考上海淀“六小強”,不惜辭掉工作全程陪考。
或許在不少家長看來,慷慨投入、傾其所有、無私付出,才能為孩子博得一個光明的未來。
但事實上,跟這一切比起來,一個更關鍵的問題卻往往被我們所忽略——
教育,其實是有先后之分的。要是順序弄反了,再多心血也白搭。
我想,所謂“正確的”教育,至少應該避開下面這幾個坑:
1、先揠苗助長,后修補學習興趣
表嫂是小學老師。那天聽她說起,現(xiàn)在的孩子幾乎都在提前學。
進度最快的是她班上一個男生,才二年級就已經(jīng)把六年級的數(shù)學自學完了。
還沒來得及驚嘆,表嫂補了一句:“但這個孩子有抽動癥,不知道是不是和家長太嚴厲有關?!?/p>
無獨有偶,不久后我在一個育兒群里看到了一張朋友圈截圖。
那是一位媽媽的分享:“記錄一下二升三的暑假,12天刷了一本八上物理練習冊,再來三天結束八上,開啟八下。”
沒有最卷,只有更卷。面對競爭激烈的升學壓力,我們每個人都在拽著孩子拼命往前跑。
可是,每個孩子的成長節(jié)奏本就不一樣。對那些確實有天賦的孩子,拔高些要求沒什么問題。
但對大多數(shù)普通孩子來說,要是教育一味趕進度,其實已經(jīng)超出了他們的認知和能力范圍,到頭來不過是揠苗助長,反而會消磨掉孩子的學習興趣,還埋下了厭學的隱患。
正如俞敏洪老師所說:“孩子的成長過程像一棵樹,澆了大量化肥可能會迅速成長,但到后期會衍生病態(tài)?!?/p>
2、先盲目施壓,后修補安全感
認識一位媽媽,為了讓兒子考上重點中學,把家里的玩具全收走,墻上貼滿勵志的話,每天都在孩子耳邊叮嚀要好好學習。
每當兒子沒考到她的預期分數(shù)時,她就會朝男孩怒吼:“我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對得起我嗎?”
后來,男孩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一到考試就緊張,甚至夜里總做噩夢。去醫(yī)院后,他被確診為抑郁癥。
我們總覺得不給孩子壓力,他們就沒有進步的動力。殊不知,盲目施壓像攥緊的沙,越用力反而越適得其反。孩子安全感散了,連前進的底氣都沒了,終究是兩頭空。
3、先過度掌控,后修補親子關系
在小紅書上看過一個帖子。
網(wǎng)友@嘎嘎不吃肉(以下簡稱嘎嘎)考取了夢中情校中央戲劇學院,可她的母親為了不讓她讀這個學校,選擇在報到日前夕帶著錄取通知書、繳學費的銀行卡和她的身份證躲了起來。
多年的壓抑在那個瞬間爆發(fā),嘎嘎崩潰地直呼:“媽媽,你偷走我的錄取通知書,你親手殺死了我!”
她聲淚俱下地控訴著母親從小到大對自己的控制,感覺自己就像牽線木偶一般,過得壓抑而痛苦。
想到網(wǎng)上的一句話:“和孩子的關系中,家長的過度干預和掌控,最后的結局一定是對抗?!?/p>
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事事包辦操控,孩子非但不可能獲得成長,還會對我們心生隔閡,充滿怨念。
破鏡難重圓,親子關系要是壞了,事后補得再用心,裂痕也消不掉。
以上這三個培養(yǎng)順序上的誤區(qū),就好比先把果實催熟后再搶救根系。本末倒置之下,孩子的成長注定會暴露很多問題。
與其等問題出現(xiàn)再著急補救,不如提前筑牢養(yǎng)育的根基。而要想做到這一點,核心便在于父母的認知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