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很多家長吐槽,自從孩子進入青春期,每天都像在渡劫。
孩子天天玩手機,不和父母交流,房間不收拾,吃了飯就回屋把房門一關。
讓學習更是不動一動,催幾次就發(fā)火,甚至以不上學威脅。
“青春期叛逆”成為當代育兒的熱門話題,相關書籍、課程層出不窮,仿佛叛逆時每個孩子必經的“成人禮”。
其實,叛逆絕不是青春期的必然產物。
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不少家庭的孩子,青春期都過得平靜如水。
他們從小和父母親密無間,即便上大學、工作后,還是和父母溝通順暢,關系融洽,讓人羨慕不已。
究竟是怎樣的家庭,能培養(yǎng)出如此“懂事”、不會叛逆的孩子?從他們的相處模式中,可以發(fā)現(xiàn)清晰的端倪:
從小浸潤“家庭責任感”,拒絕真空成長
看三個平凡家庭的關系,很有觸動。
鄰居家裝修,一對父母帶著10多歲的孩子在樓前卸瓷磚。
男孩并沒有挑最短、最輕便的,而是挑了更長一些的,搬起瓷磚,輕拿輕放,確保瓷磚完好無損地放在小推車上。
男孩的那份熟練和專注,一看就是訓練有素,肯定是家里的“老幫手”。
朋友經營一個小飯館,7歲的小兒子放假后,寫完作業(yè)就主動去飯館幫忙。
消毒柜里的筷子、勺子,都是他一絲不茍整齊碼放,看那份自覺真令人動容。
尋子15年的申軍良,家里有3個兒子,每個兒子都和父母親如朋友。
申聰從小被拐,雖然小時候缺失了一起生活的經歷,但青春期時也能迅速融入家庭。
二兒子更是早早懂事,深知父母的不易,一到假期,就主動打工補貼家用。
這些孩子并非天生“懂事”,而是從小被賦予了“家庭共建者”的角色。
他們目睹父母的付出,并親身參與其中,體會到責任與擔當,理解生活的艱辛,對家庭自然多了一份理解和體恤。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階段理論指出,青春期核心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而在家庭中承擔有意義的責任、獲得價值感和歸屬感,是形成健康同一性的重要基礎。
讓孩子成為家庭責任的承擔者,正是滿足這一心理需求的有效途徑。
溫馨提示:避免制造“真空”環(huán)境。
從小讓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理解家庭運作,體會付出與收獲。
責任不是長大后的說教,而是幼時點滴的浸潤。
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很難在青春期突然“醒悟”去體諒父母。
尊重“成長節(jié)奏”與“人生選擇”,不做“直升機父母”
所謂“叛逆”,往往是孩子對父母過度干涉、否定其節(jié)奏和選擇的強烈反抗。
- 看到很多孩子都交作業(yè)了,但是自己的孩子還沒交,就擔心孩子完不成作業(yè),生怕被老師找。
- 看到很多孩子都已經掌握了某個知識點,自己的孩子卻是錯誤百出,就認為孩子不努力、不認真,劈頭蓋臉一頓訓。
- 希望孩子能好好收拾房間,但孩子認為當前的狀況,并不影響自己找東西,不想收拾,又是不停地嘮叨。
- 希望孩子考一個更好的大學,學一個更有前途的專業(yè),但孩子可能更傾向于學技術,家長就嫌棄孩子不思進取,拈輕怕重。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發(fā)展速度、興趣點和人生路徑。
當家長的焦慮化為無休止的催促、批評和強制規(guī)劃,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信任的窒息和不被尊重的挫敗。
多元智能理論早已揭示,個體智能結構和發(fā)展速度存在顯著差異。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個體感到行為是自我發(fā)起和選擇時,內在動機最強。當父母過度控制,剝奪孩子的自主感,會引發(fā)強烈的心理抗拒,并損害其內在動機和幸福感。
有朋友就非常想的開,不遺余力地培養(yǎng)孩子,但又能認清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選擇單招。
她說:孩子雖然不是考的什么名校,但是尊老愛幼、心態(tài)陽光、積極向上,這就是最令人驕傲的事情。
所以,孩子青春期沒有叛逆,對待媽媽就像對待小女孩一樣。媽媽過生日的時候,還給媽媽訂了蛋糕,送上最溫暖的祝福。
還有一個朋友,兒子高考沒有發(fā)揮好,但她也沒有埋怨孩子,沒有要求他復讀,而是鼓勵他抓住現(xiàn)在的生活,為自己爭取更好的未來。
在食堂里吃飯的時候,兒子給媽媽推薦好吃的食物,跟媽媽講學校的見聞,一看就知道和媽媽關系很好。
溫馨提示:作為家長,要分清“支持”與“控制”
提供資源和引導,而非代替決策;關注過程努力,而非僅盯結果排名;接納孩子可能與你不同的夢想和節(jié)奏。
信任,是化解對抗的良藥。
與孩子“共同進化”,保持溝通“頻道”暢通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無所不知的“活字典”,自然崇拜。
孩子大了,接觸的世界多了,知識豐富了,甚至比父母懂得還多,崇拜父母的童年濾鏡悄悄破裂。
但是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認為自己懂的比孩子多,總是給孩子講陳年大道理,讓孩子厭煩。
孩子成長了,父母卻沒有成長,跟孩子交流的話題除了“學習”無話可聊,對孩子的世界一無所知,自然無法溝通。
看看這兩位媽媽是怎么做的:
認識的一個媽媽非常聰明,孩子喜歡機器人,她從小陪他一起學習,對一些知識點耳熟能詳。
孩子參加比賽的時候,她就去做志愿者,能替團隊分憂解難。
當被贊嘆“怎么懂那么多?怎么那么愛學習?”時。
她說:要和孩子有共同語言,要不然,怎么搞好親子關系呀!
還有個媽媽,兒子喜歡打游戲,她為了和兒子保持溝通,也去研究游戲,發(fā)現(xiàn)游戲的另類好處。
當孩子為高考忙碌的時候,她就幫兒子保級。
這樣的媽媽,就像孩子的同齡戰(zhàn)友,無話不談,孩子怎么會叛逆呢?
青春期是孩子認知、興趣、社交圈急速拓展的時期。如果父母停滯不前,停留在舊有的認知和溝通模式里,必然和孩子漸行漸遠,失去深度對話的基礎。
孩子關閉心門,往往是因為門外的父母“聽不懂”或“不想聽”他們的世界。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榜樣的力量,父母持續(xù)學習新事物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示范。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概念提示,有效的溝通與引導必須基于對孩子當前認知與興趣的理解。
共情是建立良好關系的關鍵,而理解孩子的世界是共情的前提。
溫馨提示:保持終身學習的好奇心與開放姿態(tài)。
嘗試了解孩子的興趣領域,哪怕你不熱衷,學習他們的話語體系。
像上面兩位媽媽一樣,努力進入孩子的世界,不是為了監(jiān)控,而是為了理解、陪伴和擁有共同話題。
溝通的內容從單一的學習擴展到更廣闊的生活、興趣、思想,親子聯(lián)結自然更緊密牢固。
青春期叛逆,現(xiàn)象雖然普遍,但并非必然,更不是專屬。
每個沒有遭遇叛逆劫難的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或者賦予責任,或者尊重成長節(jié)奏,或者努力自我成長。
當家庭成為孩子汲取力量、獲得理解、實踐責任的港灣,而不是被控制、被批評、被推離的孤島,“叛逆”自然失去了生長的土壤。
做這樣的家長,收獲的不僅是和諧的青春期,更是一生親密無間的親子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