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圍繞著中國男籃為何難出像日本河村勇輝這樣的小個神射手,迅速引發(fā)了不少球迷和媒體的熱議,尤其是徐杰在《中國榜樣》節(jié)目里坦言,自己并不覺得河村勇輝技術上比自己強多少,更多是自信和性格上的差別,這一觀點被媒體人付政浩拿來細細分析,給出了更全面的解讀——其實,咱們沒必要對日本“好小個過度羨慕,反而要正視中國籃球的身高與技術兼?zhèn)涞默F(xiàn)實需求,畢竟籃球不是單靠“靈巧就能贏天下的。
先說說河村勇輝這類球員到底值不值得吹爆,毫無疑問,他的確是典型的小個子球員代表,動作靈動,節(jié)奏感強,投籃精準,場上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是有的,尤其是在日本男籃極致的小快靈戰(zhàn)術體系下,他的表現(xiàn)十分搶眼,甚至能用一招“蝴蝶穿花晃過對手,像徐杰說的,自信和外向性格是他的殺手锏,關鍵時刻敢投敢拼,得分效率高,觀賞性強,球迷當然點贊回懟那些質疑的聲音。但問題來了,這樣的“好小個雖然有趣,雖然讓人看了想豎大拇指,但放到國際大賽層面,身高短板依舊是硬傷——你得承認,籃球本質上還是個對抗性極強的運動,身高優(yōu)勢帶來的籃板、封堵、內線威懾力不是輕巧的運球和花哨動作能完全彌補的。
翻開歷史,中國籃球其實早就有過不少像河村勇輝那樣的“小個子傳奇,比如“籃球元帥余邦基,身高不過1米70,卻是當年八一隊和國家隊最閃耀的控衛(wèi)之一;還有70年代的吳忻水,1米78的身高在當時國內算矮個,但他能用花樣動作戲耍蘇聯(lián)大個子,展現(xiàn)了非凡的籃球智商和技術;80年代宮魯鳴1米72,關鍵時刻是國家隊大腿,甚至還能自己投關鍵球,老一輩教練錢澄海更是把中國男籃的小快靈打法發(fā)揮到極致,創(chuàng)造了“全場緊逼+快攻+急停跳投的“三把利劍,讓很多外國球隊都摸不著頭腦,甚至FIBA都改規(guī)則限制搶發(fā)底線球速度,足見這一戰(zhàn)術的威力。但你說巧不巧,這套打法在大賽里最高也就拿到世界第九,沒法更進一步,身高劣勢擺在那里,誰都繞不開。
這也正是付政浩提醒大家的重點:我們不能一味迷信小個子帶來的靈活和技術,而忽視身高的重要性,畢竟籃球競爭的本質是技術和身體條件的綜合較量,缺了高大球員就像沒牙的虎,咬不出力道,沒法在籃下硬剛,沒法搶籃板,沒法吸引防守分球,最終很難在國際舞臺上站穩(wěn)腳跟。正因為如此,中國男籃才在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做了系統(tǒng)的身高選材,才有了如今能夠三次躋身奧運前八、一次世界前八的成績,這個身高+技術的組合拳,是硬道理。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技術就可以放一邊,反倒是技術是基礎,身高是加分項,缺了技術,再高再壯也難成大事;而有了技術,結合合理的身高優(yōu)勢,才能在復雜多變的比賽中掌控節(jié)奏、發(fā)揮戰(zhàn)術,贏得比賽。錢澄海當年說的“沒有一個好小個,累死一幫傻大個,這句話里其實藏著很深的籃球哲理,告訴我們不能只盯著高個子,也不能只欣賞小個子的靈巧,合理的平衡才是王道。
眼下,日本男籃還在堅持極致的“小快靈打法,靠河村勇輝這樣的“好小個打天下,能否突破中國男籃當年小快靈最高世界第九的成績,還是未知數,畢竟國際籃球的趨勢已經很明顯——球員越來越高大,技術越來越全面,位置越來越模糊,單靠小個子靈活性撐不起長遠的競爭力。中國男籃如果再走回頭路,盲目羨慕“河村勇輝現(xiàn)象,很可能又陷入“身高不夠,技術不夠的死循環(huán)。
總結來說,中國男籃未來的路在于身高和技術兼?zhèn)?,不能只靠苦練技術,也不能只看重身體條件,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尤其是錘煉一批高大且技術全面的前鋒,這才是跟上世界潮流、在國際賽場上有所作為的正道??赐赀@些,不少懂球的網友也該明白了,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小快靈,不如腳踏實地,打造真正有競爭力的中國男籃。
畢竟籃球場上,沒有誰能靠單一優(yōu)勢長久稱霸,只有身高和技術雙保險,才能撐起中國男籃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