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某訓練場,硝煙彌漫。
迷彩涂裝的運-20運輸機轟鳴降落,艙門開啟,塞爾維亞第72特種旅官兵躍入沙場。
他們與解放軍某特戰(zhàn)大隊組成混編小隊,在無人機蜂群掩護下突襲“敵后據點”。
這是2025年7月“和平衛(wèi)士-2025”聯合演習的震撼一幕。
這場跨越6800公里的實戰(zhàn)化聯訓,是對中塞特戰(zhàn)反恐與山地作戰(zhàn)能力的一場考驗,更是兩國對世界的宣告:中塞軍事合作已從裝備交易升級為深度戰(zhàn)略協同,一個被北約包圍的歐洲孤島,正悄然筑起防線,反過來成為反北約的前線支點。
河北軍演
2025年7月,中塞兩國首次以“和平衛(wèi)士-2025”為代號,展開了一場陸軍特種部隊聯合訓練,地點選在了中國的河北。
硝煙味混合著燕山清晨的松針氣息,中塞兩軍官兵迅速打破語言隔閡,在無人機蜂群的嘶鳴聲里,組成了一個個混編戰(zhàn)斗小組,直撲模擬的城鎮(zhèn)與山地目標。
這次持續(xù)約十天的聯訓刻意保持著低調,官方披露的細節(jié)有限,但正是這種“神秘感”反襯出它的務實與高效。
在精心搭建的模擬城鎮(zhèn)中,雙方特種兵并非簡單演練沖鋒射擊,而是將“城市大腦”與“戰(zhàn)場神經”緊密結合。
塞軍帶來的巴爾干實戰(zhàn)經驗,尤其是復雜環(huán)境下的快速應變與小隊協同,與解放軍高度信息化的“察打一體”戰(zhàn)術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士兵們利用微型無人機穿透建筑縫隙偵察敵情,實時畫面同步到戰(zhàn)術平板,后方火力單元依據坐標實施精準打擊,操作行云流水。
在險峻的燕山深處,索降突襲、電子對抗與復雜地形滲透等高強度科目輪番上演。
此次中塞兩國的聯合演習,其意義遠超演習本身。
塞軍官兵乘坐運-20跨越6800公里抵達河北,這個畫面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信號。
它復刻并強化了2022年運-20機群,向塞爾維亞緊急投送FK-3防空導彈的經典場景,向世界清晰展示了中國遠程戰(zhàn)略投送能力的可靠性與常態(tài)化。
更具深意的是,這條航線并非憑空開辟。
當中國的軍用運輸機編隊穿越北約成員國土耳其、保加利亞等國的領空飛向塞爾維亞時,這種“無害通過”實質上被相關國家默許了。
這看似簡單的飛行軌跡,在地緣政治的棋盤上,不啻為一種無聲的突破。
它意味著中國力量以合法、穩(wěn)定的方式,觸及了歐洲的腹地。
北約的“鐵幕”并非密不透風,中國通過精準的“運輸機外交”,在規(guī)則的縫隙中開辟了一條直達“歐洲孤島”的戰(zhàn)略通道。
歐盟方面對這場在河北上演的軍事合作大戲,反應近乎“破防”。
一個歐盟候選成員國,其精銳部隊不在歐洲本土訓練,反而遠赴東亞與中國軍隊進行深度融合演練,這本身就挑戰(zhàn)了歐盟的想象邊界。
選址河北而非塞爾維亞本土,更被解讀為中國主動展示“主場教學”的姿態(tài),傳遞出對塞爾維亞軍事能力建設的深度介入決心。
西方媒體,如美國《新聞周刊》迅速將演習定性為中國“擴大對外軍事合作”的標志,并刻意強調塞爾維亞與俄羅斯的傳統關系,試圖將其納入東西方對抗的框架。
然而,這種焦慮恰恰暴露了西方的心虛。
中國國防部早已明確表態(tài),此次聯訓是兩軍間“正常合作”的一部分,核心目標在于提升參訓部隊的實戰(zhàn)化水平與深化雙邊軍事互信,既不針對第三方,更無意在歐洲搞軍事擴張。
中方將塞軍請到河北,更像是一種自信的開放姿態(tài):不遮掩、不回避,大大方方展示與朋友之間的互動與協作。
相比之下,歐盟的過度反應,倒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思。
目前看來,這場在燕趙大地上演的軍演,其回響早已遠超戰(zhàn)術層面。
不過,歐洲各國倒是有一點沒說錯,中塞軍事合作已全方位走向人員、戰(zhàn)術、體系層面的深度交融與相互塑造,而不再僅僅是幾年前那般軍事武器貿易往來。
塞鐵軍購
當運-20運輸機巨大的身影再次降落在塞空軍基地時,這一幕不禁勾起了地勤人員的回憶。
三年前的同款運輸機,也曾頂著北約國家的空中管制,像穿越雷區(qū)般將首批FK-3防空導彈部件精準投送到這片土地。
這支接收裝備的第250防空旅,曾是巴爾干上空的傳奇。
1999年春天,一架美西方F-117隱形戰(zhàn)機在250防空旅手中被擊落。
當年用蘇聯老雷達鎖定“夜鷹”的士兵們,如今再也不用因為那些老古董發(fā)愁。
中國賣給塞爾維亞的不是普通武器,而是量身定制的“防空拼圖”。
FK-3的雷達波能覆蓋整個科索沃空域,從百米高度的無人機到萬米高空的巡航導彈,都在它的狩獵名單上。
最讓塞軍工程師贊嘆的是它“雙腦并行”的本事:半主動雷達鎖定目標時,備用指令系統像隱形的風箏線始終攥在手里,就算北約電子戰(zhàn)機灑下干擾雪花,導彈照樣能順著那根線咬住目標。
而紅旗-17AE則是專門對付“鉆地鼠”的行家,那些貼著樹梢偷襲的巡航導彈剛露頭,輪式發(fā)射車早已在10分鐘內完成陣地轉移,雷達屏上跳動的光點還沒捂熱,就被鎖定在交叉火網中。
去年塞爾維亞的閱兵式上,當FK-3的方陣與紅旗-17AE并排行進時,貝爾格萊德市民或許沒意識到,這座城市上空已悄然織就一張高低搭配的立體防護網。
當北約在羅馬尼亞舉行“海風”演習時,塞軍雷達兵故意將FK-3的發(fā)射架轉向東方,雷達屏幕的掃描線,像探照燈般掃過國境線,導彈壓根不需要實彈發(fā)射,旋轉的雷達波本身就是一種宣言。
如今,這些東方武器正在重塑塞爾維亞軍隊的基因。
訓練場上,年輕士兵用手機翻譯軟件逐字研讀中文操作手冊,中國工程師手把手教塞軍維修兵更換相控陣雷達。
一個被北約包圍欺負的孤島,正在重重鐵幕下緩緩升起。
反北約前線
當北約東擴的浪潮吞沒東歐各國時,塞爾維亞選擇了伸出抵抗之手。
1999年北約轟炸貝爾格萊德的慘況,對很多人來說都歷歷在目。
武契奇辦公室里,至今掛著當年轟炸傷亡者的名單,他拒絕加入北約的立場。
就像薩瓦河畔那座永不修復的廣播大樓殘骸,成為活生生的歷史教材。
塞爾維亞的倔強換來了整個歐洲的孤立,當疫情席卷全球時,西方疫苗對塞爾維亞限量供應。
當整個歐洲的陸地交通網快要連結為一個整體時,歐盟高鐵規(guī)劃卻偏偏繞過貝爾格萊德。
僅僅是不愿依托于美國的霸權之下,便遭受所謂歐洲大陸同胞國家的冷眼相待。
但好在,關鍵時刻中國伸出援手,疫情時代連夜送來整機的藥劑,后續(xù)中鐵集團更是帶著鋼軌和盾構機開進多瑙河平原。
看著東方友人源源不斷輸送而來的大手筆援助,歐洲國家除了羨慕嫉妒,別無他法。
可若僅僅是這些幫助塞爾維亞建設的技術與物資也就罷了,最讓北約如鯁在喉的,是那些部署在郊外的中國導彈。
FK-3防空系統藏在密林環(huán)繞的陣地里,射程恰好覆蓋整個科索沃地區(qū)。
美國大使曾當面警告武契奇“這會影響入歐進程”,得到的回應是:“我們買冰箱還能選德國品牌呢,保衛(wèi)領空當然要選最適合的盾牌?!?/p>
這些東方裝備與塞爾維亞自研的“Pasars”近防系統,組成了一道完美的混搭防線。
自此,北約的雷達天天盯著這些導彈陣地,但始終沒搞懂它們的運作模式。
去年秋天,塞軍第250防空旅搞了次突襲演習,官兵們用帆布罩住紅旗-17AE導彈車,三小時內橫跨三個省份。
這種靈活機動的戰(zhàn)術,源自他們二十多年前擊落F-117隱身戰(zhàn)機的經驗,如今配上中國雷達的反干擾技術,讓五角大樓的兵棋推演報告里多了條備注:“避免在復雜電磁環(huán)境下與塞軍交火”。
而當中塞特種部隊在河北山區(qū)演練無人機蜂群突襲時,歐洲軍事觀察員敏銳注意到:塞軍帶去的電子干擾設備,正與解放軍新型單兵作戰(zhàn)系統進行數據互通。
這種連北約內部都難以實現的跨體系協同,正在東方防線悄然成型。
最近布加勒斯特的北約峰會上,一份機密評估報告指出:塞爾維亞部署的中國防空系統,使聯盟在巴爾干的演習成本增加了40%。
更讓北約將軍們頭疼的是,當匈牙利剛接收了德國“愛國者”導彈,塞爾維亞就用紅旗-17AE完成實彈打靶;當希臘宣布購買F-35戰(zhàn)機,塞國防部立刻放出中塞聯合研發(fā)無人機的消息。這種精準的武器外交如同下圍棋,每次落子都點在西方最難受的位置。
而未來,若法國“陣風”戰(zhàn)機如期交付,貝爾格萊德可能創(chuàng)造世界首例“中國導彈護衛(wèi)西方戰(zhàn)機”的混搭模式。
屆時,塞爾維亞或將成為反北約東擴的前線最堅固堡壘。
結語
當FK-3導彈在貝爾格萊德郊外豎起雷達,當塞軍特種兵在燕山深處與解放軍并肩突擊,中塞合作已超越軍事交易,成為“全球南方”反抗霸權的戰(zhàn)略范本。
這片曾被北約蹂躪的土地,如今用中國導彈守護領空,用東方友誼定義獨立。
正如塞防長所言:“我們不是附庸,而中國尊重我們的自由。”
歐洲腹地這顆“釘子”,無疑讓仍處于東擴中的北約,碰了個滿頭是血。
參考資料
劉建超.對話與合作:世界變局下的中塞、中歐關系[J].當代世界,2025,(06):4-7.
塞爾維亞軍隊裝備的FK-3防空導彈系統[J].坦克裝甲車輛,2024,(12):7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