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前不久我來到山西省省會太原旅游,這座浸潤在三千多年歷史里的古城,果然沒讓人失望。街頭巷尾的青磚灰瓦間藏著說不完的故事,晉祠的古柏、雙塔的凌霄,處處透著沉甸甸的人文底蘊,讓人一腳踏入太原就仿佛穿越了時光,很多地方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逛遍了許多名聲在外的著名古跡,我卻意外在太原這座城市的深處發(fā)現(xiàn)了一處“藏起來”的低調(diào)寺廟——白云寺,當?shù)厝烁鼝劢小澳鲜皆骸?。光聽名字,就帶著幾分云淡風輕的禪意,和那些人潮涌動的熱門景點比起來,這里安靜得像是另一個世界。
白云寺坐落于太原市迎澤區(qū)的南十方街,隱藏在居民區(qū)的街巷深處,若不是特意尋訪,很容易就會錯過。白云寺作為國家3A級景區(qū),它還是免費對外開放的,或許正因為位置隱蔽,又沒有過度宣傳,這里成了太原的一處“小眾秘境”,幾乎沒什么游客。
剛走進山門,一尊威風凜凜的關(guān)公雕像就撞入眼簾。只見關(guān)公身披鎧甲,手提青龍偃月刀,胯下戰(zhàn)馬仿佛正欲騰躍,眉宇間的剛毅與正氣撲面而來,那份威懾力讓人不由得屏息駐足,過目難忘。后來才知道,白云寺里供奉關(guān)公,與其歷史淵源有著巧妙的呼應(yīng)。
追溯起來,太原白云寺的故事還要從唐代講起,相傳最初是名相狄仁杰為母親還愿而建的“觀音堂”,一片孝心化作一方清凈地。此后千百年間,它歷經(jīng)風雨,多次增修:明崇禎十三年,這里建起“敬業(yè)庵”,后來又更名“清涼寺”,直到清康熙二年,大雄寶殿落成,才正式定名“白云寺”,并沿用至今。
“白云”二字的由來,據(jù)說還有一段浪漫的傳說:當年狄仁杰為母祈福時,天空中曾有一朵白云久久停留在紅土溝上空,仿佛在聆聽心愿,后人便取“白云”為寺名,既念著這份孝心,也透著佛法的空靈。
別看白云寺規(guī)模不算宏大,地位卻不容小覷,它是太原“十方院”之首(“十方院”指可供各地僧人掛單的寺院),如今還是太原市佛教協(xié)會的所在地,往來的僧人、信眾讓這里始終保持著鮮活的禪意。寺內(nèi)建筑雖不算華麗,卻處處透著古樸,讓人瞬間心靜下來。
在太原這樣的繁華都市里,能有這樣一處角落實屬難得。沒有導游的喇叭聲,沒有擁擠的人潮,只有香火的余溫和時光的沉淀。坐在殿前的石階上,看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這種“大隱隱于市”的清靜,對被快節(jié)奏生活裹挾的現(xiàn)代人來說,簡直是一種奢侈的饋贈。
如果你也計劃去山西太原游玩,厭倦了人擠人的網(wǎng)紅景點,不妨來白云寺走走看看。在這里,你能觸摸到太原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既有歷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溫度,更有一份在喧囂中守住的從容。那么,你有沒有曾經(jīng)在太原偶遇過這座低調(diào)的“白云寺”?感覺怎么樣?如果以后有機會,你還愿意來這里參觀參觀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聊聊你的看法哦!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