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入伏前那幾天被40度高溫支配的恐懼嗎?遼寧竟然飆到42度,連東北老鐵都開始瘋狂搶購空調。
結果7月20日一入伏,這高溫就像商量好了似的集體"罷工",全國開始大范圍降溫了?難道今年這個10年來最短的三伏天,真的要讓我們爽快30天?
入伏前的"烤箱模式"有多瘋狂
說起6月底到7月初那段時間,真的可以用"地獄模式"來形容。副熱帶高壓就像個暴脾氣的大哥,提前上線還格外強勢,把冷空氣和降雨都給壓制得死死的。結果就是北方地區(qū)陽光直射下溫度瘋狂飆升,連一向以"天然空調"著稱的東北都淪陷了。
遼寧42度的高溫創(chuàng)下了歷史記錄,這可把東北人給整懵了。要知道,以前大家都說"東北過夏天,海南過冬天",結果今年這句話直接被打臉。沈陽的朋友們紛紛感慨,這哪里是東北,簡直就是個大蒸籠。當時沈陽的氣象站測到的最高溫度達到了41.8度,這個數(shù)字讓當?shù)貧庀蟛块T都有點不敢相信。
更夸張的是,這波高溫還不是我們獨有的"特產(chǎn)"。歐洲部分地區(qū)溫度沖到46度,美國西南部地區(qū)也熱得不行,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連續(xù)多天超過45度。連北極圈都出現(xiàn)了32度的"奇景",格陵蘭島上的居民都穿上短袖了,這在以前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這種全球性的高溫狂歡背后,其實是副熱帶高壓異常強盛的結果。正常情況下,副熱帶高壓應該是逐步增強的,但今年它就像打了興奮劑一樣,不僅提前發(fā)威,強度還異常兇猛。在它的控制下,天空晴朗少云,陽光可以毫無遮擋地烘烤大地,地面溫度自然就飆升了。
當時很多人都在想,連入伏前都這么熱,那三伏天豈不是要熱死人?畢竟三伏天可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要是在這個基礎上再加碼,那真的是想想都可怕。不少人已經(jīng)開始囤積防暑用品,空調銷售商更是樂開了花。
副熱帶高壓的"戰(zhàn)略轉移"
然而,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入伏之后,那個囂張的副熱帶高壓突然慫了,開始往南撤退,主要盤踞在江浙滬一帶。
副熱帶高壓就像一個巨大的"高壓鍋蓋",平時把熱量死死壓住,不讓散發(fā)?,F(xiàn)在蓋子挪開了,熱量自然就散了出去。北方地區(qū)的冷渦系統(tǒng)重新獲得了活動能力,氣溫開始明顯回落。
從氣象學的角度來看,副熱帶高壓是一個反氣旋系統(tǒng),它控制的區(qū)域內氣流下沉,天氣晴朗干燥。當它位置偏北時,華北、東北等地就會被它罩住,形成持續(xù)的高溫天氣。而當它南撤后,這些地區(qū)就重新獲得了接受冷空氣影響的機會。
這種變化在衛(wèi)星云圖上看得特別清楚。7月中旬的時候,副熱帶高壓就像一個巨大的"無云區(qū)",覆蓋了大半個中國。而到了入伏之后,這個"無云區(qū)"明顯南移,北方地區(qū)開始出現(xiàn)更多的云系活動,降雨也隨之增多。
當然,這個降溫也不是全面性的。江蘇、安徽、山東這些地方還在副熱帶高壓的影響范圍內,溫度依然不低。特別是長三角地區(qū),雖然沒有出現(xiàn)極端高溫,但悶熱感還是很明顯的。華北、東北等地區(qū)雖然降雨增多,但真正的涼爽還需要時間。
臺風軍團的意外助攻
如果說副熱帶高壓的撤退是降溫的主要原因,那臺風的連鎖反應就是意外的助攻。7月份西北太平洋簡直就是臺風的"生產(chǎn)車間",一口氣生成了7個臺風,這個數(shù)量在歷史上都算比較多的。
丹娜絲、韋帕這些臺風雖然沒有直接登陸我國,但它們帶來的影響可不小。臺風就像一個巨大的"水汽搬運工",把海洋上的濕潤空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內陸地區(qū)。這些水汽一到陸地,就變成了降雨,帶走了大量的熱量。
臺風對氣溫的影響機制其實挺復雜的。首先,臺風外圍的環(huán)流會改變區(qū)域性的風向和風速,增強空氣流動,這本身就有降溫效果。
其次,臺風帶來的云系會遮擋陽光,減少地面接受的太陽輻射。最重要的是,臺風輸送的水汽形成降雨時,會通過蒸發(fā)潛熱的方式帶走大量熱量。
后續(xù)的范斯高、竹節(jié)草、羅莎等臺風形成了一個"接力棒"效應。一個臺風剛走,下一個就接上,持續(xù)不斷地給我國輸送水汽。這種連鎖反應讓降溫效果格外明顯,簡直就是天然的"空調系統(tǒng)"。
7月下旬的降雨數(shù)據(jù)很能說明問題。華北地區(qū)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了30%以上,東北地區(qū)更是偏多了50%。
這些雨水不僅緩解了前期的干旱,更重要的是有效降低了氣溫。北京的日最高溫度從7月初的39度一下子降到了31度左右,這個降幅相當明顯。
高溫還可能回馬槍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要問了:既然降溫這么明顯,是不是意味著今年三伏天就這么涼快過去了?答案是:想得美!
國家氣候中心早就預測過,今年三伏天的特點就是"旱澇并重,極端天氣頻發(fā)"?,F(xiàn)在這個降溫只是階段性的,副熱帶高壓很可能再次北抬,到時候高溫就要"回馬槍"了。
氣象專家分析,8月上旬副熱帶高壓有重新加強北抬的可能,屆時華北、黃淮等地的高溫可能會重新抬頭。
特別是8月的中伏期間(7月30日到8月8日),正好趕上"秋包伏"(末伏在立秋之后),高溫高濕可能集中爆發(fā)。
根據(jù)氣象模型預測,華北、黃淮等地的體感溫度甚至可能逼近50度,到時候真的是"蒸桑拿"的感覺。這種高溫高濕的組合比單純的干熱更難受,因為人體的散熱機制會受到嚴重影響。
而且,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高溫的"續(xù)航能力"越來越強。以前高溫一般到8月就結束了,現(xiàn)在延續(xù)到9月甚至10月的情況都有。去年9月份,華南地區(qū)還出現(xiàn)了39度的高溫,這在以前是很少見的。所以現(xiàn)在就斷言三伏天會涼快,還為時過早。
今年的三伏天雖然是近10年來最短的(只有30天),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就不熱了。三伏天的長短主要由夏至到立秋之間的庚日數(shù)量決定,今年剛好只有4個庚日,所以中伏只有10天。但這種歷法上的巧合并不能改變氣候規(guī)律,該熱的時候還是會熱。
別被暫時涼爽"忽悠"了
這次是副熱帶高壓、臺風、冷渦等多個因素相互作用,才造成了這種"反常"的降溫。但這種復雜性也意味著氣象預測的困難性,我們不能因為短期的趨勢就對長期的氣候變化掉以輕心。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極端天氣的頻發(fā)正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征。高溫、干旱、強降雨等現(xiàn)象可能會交替出現(xiàn),形成一種新的"常態(tài)"。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提高應對能力,不要被眼前的情況"迷惑"。
對于普通人來說,最實用的建議就是保持警惕。防暑用品該準備的還是要準備,空調該保養(yǎng)的還是要保養(yǎng)。特別是老人和小孩,他們對溫度變化更敏感,更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另外,關注天氣預報也很重要,現(xiàn)在的氣象預測技術已經(jīng)能夠提前幾天預警高溫天氣。
總的來說,這次入伏后的降溫確實讓人感到意外,但它更像是大自然給我們的一個"緩沖期"。真正的考驗可能還在后面,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科學理性地應對各種極端天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