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升學季。
當社交媒體上不同家庭分享的高考故事交織刷屏時,豆瓣評分8.5的紀錄片《風起前的蒲公英》則讓一所最初由北京老三余村廢棄廠房改建而成的外來務工子女學?!本┦写笈d區(qū)蒲公英中學,進入了主流視野。
影片折射出中國社會一種深層的信念共振:無論起點在哪里,每個孩子的教育之路都值得被托舉。
當我看到紀錄片里的民間力量為蒲公英學子搭建成長通道時,我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紐約哈林區(qū)那間略顯斑駁的公立學校教室——在世界最發(fā)達城市的中心地帶,有一些孩子正掙扎于“如何安全地走到學校”“明天還能不能繼續(xù)上學”的沉重現(xiàn)實中。
那些金屬探測門后的沉默少年,那些因語言隔離蜷縮在教室角落的身影,迫使我不斷去追問“教育公平”的分量與意義。
上個夏天,作為在紐約求學的一名大學二年級學生,為修讀學校一門名為“家庭、社區(qū)與學校”的教育學課程,我來到紐約市哈林區(qū)的286號公立初中,開啟了為期三個月的項目實踐。
M286學校官網(wǎng)
在這里,我與“家校溝通委員會”的杰西老師(Ms. Jessy)搭檔,在她的幫助和介紹下,從學術視角觀測在紐約公立教育系統(tǒng)里,種族、性別和階級如何影響家庭、社群和教育。
每周一清晨,我從116街哥倫比亞大學熙熙攘攘的公交站登上那趟北行的公交車。當我在125街與拉薩爾街(La Salle Street)的交匯處下車,雙腳落地的瞬間,便踏入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紐約:一個被我的課程描述為“資源分配不均、以非裔和墨西哥裔居民為主、治安挑戰(zhàn)顯著”的哈林區(qū)腹地。
街頭的景象沖擊著感官:行人的膚色幾乎清一色變成了深淺不一的棕與黑,路旁偶爾能看到坐著輪椅、眼神茫然的流浪老人,或是三兩成群、高聲談笑的男人,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緊張感。
作為這條街上十次有九次唯一的亞裔面孔,盡管只是5分鐘的路程,我依然每次都下意識地將裝著電腦的背包緊緊抱在胸前,加快腳步,目光低垂,試圖減少存在感,快速穿過兩旁布滿斑駁涂鴉的街道。最終,我的目的地——M286公立中學的鐵門出現(xiàn)在眼前。
M286與一所小學、一所高中共享一個迷你校園,被高高的圍墻環(huán)繞,自成一體。清晨上課后,外側(cè)的大鐵門總是緊閉。我按下門鈴,片刻后,由2~3位配槍警察把守的前臺才會開門放行——這就是紐約公立教育系統(tǒng)中安全級別較高的“Scanned School”(配備安檢掃描系統(tǒng)的學校)的日常。
第一次經(jīng)歷安檢閘機時,我手忙腳亂,不僅背包要過掃描,連皮帶也被要求解下。安檢區(qū)左手邊,就是M286的區(qū)域:一條并不寬敞的長廊,串聯(lián)起兩側(cè)五六間教室和幾間辦公室,構(gòu)成了這所中學的全部教學空間。
物理空間上的局促,形成了我對這所學校的第一道認知。這與我熟悉的美國大學圖景,隔著一條巨大的鴻溝。
|哈林區(qū)街景
在略顯嘈雜的長廊盡頭,我找到了對接人杰西老師。她正深陷在一場關于學校出勤率的月度例會中。會議室里坐著幾位本校老師,還有來自區(qū)教育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氣氛凝重。
冰冷的數(shù)字觸目驚心:這所迷你初中有約70名學生,在每個年級的二十多人里,僅有一到兩位全勤者,其余的學生中則有約5名“極度嚴重缺勤者”、5名“嚴重缺勤者”,剩下的人也每兩周會有一兩天無法來到學校。面對這種情況,學校將下學年的目標定為全員93%的平均出勤率,但現(xiàn)實卻如一道深壑橫亙眼前。
杰西老師揭示了更令人深思的真相:“孩子們其實想來學校,渴望和朋友們待在一起。問題根源常常在家長身上,在哈林區(qū)的土壤里。”除去病假,請假條上的理由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家長主動要求孩子缺課,因為需要初中的孩子在家看護年幼的弟妹;為了全家在淡季價格便宜時出游;或是將辦理政府事務的預約強硬地塞進孩子的上課時間。大部分家長并不完全理解按時出勤對于孩子在校表現(xiàn)甚至升學結(jié)果的重要性,在他們眼中,學校只是一個免費的托兒所,一個能夠提供兩頓飽飯的食堂。
整整三個月的每周探訪中,我,是這所學校里唯一的淺膚色面孔。無論學生、老師還是工作人員,整個M286社區(qū)呈現(xiàn)的是一種驚人的同質(zhì)性,由超過90%的非裔和拉丁裔人群構(gòu)成。這也是紐約公立教育系統(tǒng)內(nèi)部“嚴重隔離學校 (Intensely Segregated School)”最直觀的展示。
M286的老師們,包括哈林區(qū)土生土長的多米尼加裔美國人杰西,大多是拉美裔,能流利使用英語和西語,與占社區(qū)大比重的拉美裔家長溝通本無障礙。但哈林區(qū)還有大量非裔家庭,他們的語言可能是法語、阿拉伯語或其他更小的語種。盡管紐約公立系統(tǒng)為書面文件提供快速翻譯服務,但在面對面的溝通——家長會、開放日、緊急交談——這些官方援助便顯得杯水車薪。
杰西老師甚至在自學基礎法語和阿拉伯語,但她的努力在復雜的現(xiàn)實面前顯得如此渺小。許多非西語家長被迫依賴孩子進行生澀的翻譯,溝通變成了尷尬的“傳話游戲”。久而久之,恐懼與羞恥感滋生,他們選擇沉默和回避,家校聯(lián)系的紐帶在這些家庭中斷裂得更深。
溝通的斷裂遠不止于此。家校委員會(PTA)因負責人離職而癱瘓,月度會議一再推遲。這導致了一個令人窒息的循環(huán):當學生缺勤,杰西老師這樣的“家長協(xié)調(diào)員”(同時還是任課老師、心理咨詢師、活動組織者)嘗試致電家長時,常常遭遇7通電話6聲忙音的冰冷現(xiàn)實。官方寄望的數(shù)字橋梁——紐約公立學校門戶網(wǎng)站——也形同虛設,僅有47%的家長激活了賬號。
信任本該是教育的基石,但在超負荷運轉(zhuǎn)的教師與疲于奔命的家長之間,在官方系統(tǒng)失效的裂縫中,悄無聲息地流失。老師們分身乏術,既要教學,又要扮演社工、翻譯、出勤追蹤員的角色,疲憊的肩膀難以扛起重建信任的重擔。效率有限的家校溝通,導致家長對于孩子教育情況掌握程度低,也越來越?jīng)]法跟上逐漸升入高年級的孩子真正的教育需要。
|哈林區(qū)街景
在M286斑駁的墻壁之內(nèi),70多個孩子的家庭構(gòu)成了哈林區(qū)弱勢群體的微縮景觀。超過90%的學生來自非裔或拉美裔家庭,父母多是清晨推著清潔車穿行曼哈頓的移民,是因無證身份而沉默的勞動者,或是帶著多個孩子輾轉(zhuǎn)于收容所的單親母親。這些家庭被經(jīng)濟枷鎖和歷史遺留的居住隔離政策禁錮在治安混亂的街區(qū),無力搬離,使學校被標記為“嚴重隔離學校”。
當生存壓力迫使家長讓孩子請假照看弟妹、協(xié)助家計時,頻繁的缺課逐漸瓦解了教育的連續(xù)性,孩子學習的結(jié)果也不盡如人意。加上語言障礙等不利于家校溝通的情況時常發(fā)生,導致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區(qū)對教育的看法陷入了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huán)。
杰西老師說,在哈林社區(qū)很多家長看來,孩子能夠通過初中考上一個更好的高中,最后到大學,是一種特殊的驚喜,但不是一條必經(jīng)之路。很多幸運的孩子在初中后能回到和父母、親戚一樣的生活,販賣水果,經(jīng)營餐館,但大多數(shù)其他孩子則會迷失在哈林區(qū)的社會叢林中。
這種對“教育優(yōu)先”的妥協(xié),使紐約公立系統(tǒng)引以為豪的免費開放政策——接納無證移民、流浪家庭和假釋少年的制度優(yōu)勢,在哈林社群中淪為形式。課桌雖在,但教育改變命運的通道卻被日益侵蝕。
反觀中國,全社會對教育的珍視催生了截然不同的生態(tài)。以北京蒲公英中學為例:同樣是面向弱勢人群的流動性比較強的學校,盡管務工人員子女面臨戶籍限制、無法進入公辦體系就讀初中,但公益組織為學校提供免費食宿,企業(yè)捐贈遠程教學設備,還有眾多熱心月捐者為學校獻出愛心。
這印證了一個核心事實:當美國家長因短期生存壓力降低教育投入時,中國務工家庭正以超常的付出將有限資源轉(zhuǎn)化為升學機會。蒲公英中學的價值不僅在于補充學位缺口,更在于激活了“教育改變命運”的社會信念。這種集體共識,恰是哈林區(qū)最匱乏的資源。
教育的突圍從來不僅依賴政策設計,更取決于千萬家庭的選擇。紐約的免費課桌因觀念耗損而空置,中國的有限資源因信念堅定而生效。當杰西老師面對七成家長的失聯(lián)電話,北京蒲公英中學的家長會出席率卻達87%——這組數(shù)據(jù)丈量出的,正是制度之外那道更關鍵的觀念差異。
在M286的最后一天,當我穿過冰冷的安檢閘機,身后傳來杰西老師用英語和西語讓孩子們排好隊準備吃飯的喊聲,以及一句倉促的告別。
三個月的實踐不過是管中窺豹,卻足以讓我觸摸到一個令人感慨的現(xiàn)實:紐約用制度保證了每個孩子都有課桌,卻未完全教會社區(qū)如何珍視桌上的書本。這讓我意識到,免費的教育若失去觀念的土壤,不過是無根的浮萍。
我也想到在中國國內(nèi)讀高中時遇到過好幾位來自北京蒲公英中學的同學。他們通過蒲公英學校的合作項目,來到外地的國際學校讀高中;通過國際高中提供的英語銜接課程、高中導師的升學指導、朋友們的論文幫助這一整個支持的系統(tǒng),到美國讀不錯的大學,以不同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夢想。
蒲公英的奇跡從來不是一所學堂的孤勇,而是社會織就的接力網(wǎng)。
哈林區(qū)的孩子同樣值得擁有這樣的網(wǎng)。離開125街后,我和杰西老師還保持著聯(lián)系。放假之前她跟我說,因為我設計的網(wǎng)上問卷,她更清晰地知道了家長們的溝通語言,因此也提前在下一次月會前,預訂好了合適的翻譯服務。
所以你看,高墻永遠存在,但微小的調(diào)整本身,就是希望的刻度。
No.6494 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章|作者 Nicole Qin
作者:現(xiàn)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就讀。
文章中老師名字為化名,圖片來自作者與作者朋友毛毛,部分來自網(wǎng)絡。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