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新疆吃什么?看這篇就夠了……
天山把新疆劈成兩半時,塔里木盆地的沙子已經(jīng)等了億萬年。
這里的石頭都帶著故事,張騫的駝隊曾在羅布泊的月光下啃過干餅,那些腳印被風(fēng)沙埋了又露,像大地反復(fù)翻動的舊賬。
絲綢古道上的商隊走了兩千年,把波斯的地毯鋪進(jìn)喀什的巷子,
又把和田的玉石嵌進(jìn)長安的宮殿。
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唱著遷徙的苦與樂,哈薩克族的冬不拉彈過草原的晨昏,
柯爾克孜族的史詩里,英雄永遠(yuǎn)騎著白馬。
這些聲音混在風(fēng)沙里,吹成了塔里木河的浪濤。
如今烤包子的香氣還飄在巴扎,手抓飯里的胡蘿卜比夕陽更艷。
坎兒井的水悄悄流了千年,澆熟了吐魯番的葡萄,也澆透了各族人共飲的大碗茶。
這里的故事像胡楊,根扎在歷史深處,枝葉卻永遠(yuǎn)向著陽光生長。
烏魯木齊
到了烏魯木齊不嘗這六樣,等于白跑一趟!
大盤雞,80年代他們用三黃雞、土豆塊和皮帶面,在馕坑里搗鼓出這道麻辣鮮香。
雞肉嫩得能掐出水,土豆吸飽了湯汁,拌上皮帶面,哧溜一聲——"歹歹的!"
抓飯可是維吾爾族的十全大補(bǔ)飯,黃蘿卜、洋蔥和大米在馕坑里燜出金黃色。
老食客會告訴你:"正宗的抓飯要用手搓著吃!"
馕坑里飄出的焦香更絕!
剛出爐的油馕金黃酥脆,咬開是蜂窩狀的綿軟。
最神奇的是米腸子,羊腸里塞滿糯米、羊肝和孜然,煮得軟糯又不破,切片蘸醋吃,酸辣中帶著米香。
烤包子,死面搟得薄如蟬翼,包進(jìn)剁碎的羊腿肉,馕坑里轉(zhuǎn)三圈就出爐。
咬開酥皮,滾燙的肉汁"滋啦"冒出來,配碗咸奶茶。
最后別忘拉條子,手工抻的面條粗細(xì)均勻,過油肉鹵子往上一澆,筋道得能在嘴里打轉(zhuǎn)!
克拉瑪依
先說這牛肉丸子湯,湯里漂著阿魏菇、凍豆腐和粉條,喝一口鮮得眉毛都要飛起來。
當(dāng)?shù)厝酥v究配油塔子,揪著層層疊疊的面皮蘸湯。
帕爾木丁更絕,維吾爾族老灶里烤出來的"豪華烤包子",
外皮酥得掉渣,里頭羊油裹著羊肉丁,香得人直咂嘴。
老師傅說這餡子得摻雞蛋和油,包成馬形貼馕坑里烤,二十分鐘出爐,金黃得跟撒了金粉似的。
灌米腸,羊腸灌滿糯米、羊肝和野蘇子,蒸得軟軟乎乎。
克拉瑪依人愛配涼皮吃,酸蘿卜丁脆生生,澆上辣油一拌,香滴很!
最后說皮帶面,這面寬得跟皮帶似的,
煮得筋道道,往大盤雞湯里一泡,掛滿濃汁,嗦一口,美滴很!
吐魯番
豆豆面打頭陣,這碗用吐魯番白豆熬的湯飯,可是絲綢之路上駝隊傳下來的救命吃食。
白豆子煮得綿沙,手搟面筋道得很,撒把香菜末,配著羊油煸的番茄澆頭,哧溜一口面,再舀勺豆湯,香得人舌尖打顫。
葡萄干抓飯才是甜咸黨的終極浪漫!
羊油把洋蔥、胡蘿卜煸得透亮,倒進(jìn)泡好的大米,撒把天山雪水澆出來的無核白葡萄干,小火慢燜到每粒米都泛著油光。
盆盆肉可是回民的養(yǎng)生智慧,羊羔肉連骨帶筋燉得軟乎,胡蘿卜、恰瑪古、枸杞在湯里翻滾,最后撒把香菜。
這清燉的鮮,老食客閉著眼都能喝出層次:"頭碗鮮,二碗香,三碗直接暖到心窩窩!"
最后壓軸的葡萄,無核白是吐魯番的魂!
哈密
哈密瓜宴必須排第一!
老瓜農(nóng)說,早先瓜多到吃不完,就晾成干、包成餃子,
土火鍋是冬日硬通貨!
銅鍋子架炭火,牛羊肉、夾沙丸子、酸菜咕嘟冒泡,湯頭鮮得眉毛掉。
伊吾縣烤羊排更野,馕坑里燜得外焦里嫩,撒把孜然,"攢勁"到想拍桌子!
羊肉燜餅子,薄如紙的餅子蓋在燉肉上,吸飽湯汁后軟而不爛,老饕說這叫"肉在餅下燜,餅借肉香熟"。
九碗三行子則是回族宴席的排面,九碗菜擺成方陣,丸子、夾沙、酸湯魚管夠,象征"四平八穩(wěn)"!
阿克蘇
柯坪羊肉堪稱一絕,鹽堿地放牧的羊羔肉無膻味,清燉時加恰瑪古,湯白似奶。
薄皮包子更絕,死面皮薄如蟬翼,透出粉紅羊肉丁,蘸點黑胡椒,油香混著皮牙子甜。
馓子是節(jié)日C位,金絲纏成扇形,干吃脆響,泡奶茶秒化,古爾邦節(jié)時家家戶戶炸馓子。
馕坑肉則是硬核代表,整塊羊排塞進(jìn)300℃馕坑,炭火燜烤,出鍋撒把孜然,油脂滴在馕上,咬一口“香滴很!”。
庫車大馕更夸張,直徑半米,薄如紙片,印著花紋,當(dāng)?shù)厝诵ΨQ“一張馕能卷半只羊”。
喀什
老城的煙火氣,全在這碗鴿子湯里。
湯頭清亮得能照見人影,乳鴿肉嫩得用舌尖一抿就化,本地人早上必嘬兩口。
羊蹄子,外皮焦脆內(nèi)里軟爛,抓起來直接啃才帶勁。
烤蛋,鵪鶉蛋烤得蛋殼裂開,撒點孜然辣面,一口爆漿的焦香能勾住魂。
干果蛋撻更絕,酥皮裹著葡萄干核桃仁,甜而不齁。
干煸炒面必須用拉條子,辣椒皮子炒得油亮,辣中帶甜越嚼越香。
瑪仁糖(切糕),核桃葡萄干壓得瓷實,一刀切下去"咔嚓"響,甜得扎實不粘牙。
最后啃口沙瓤哈密瓜,汁水順著胳膊流,甜得人直咂摸嘴——這味兒,攢勁!
和田
玫瑰花醬馕以發(fā)酵面團(tuán)裹著發(fā)酵一年的深色玫瑰醬。
“日食三棗,青春不老”在和田可不是虛言。
北緯37°的堿性沙土與冰川雪水,孕育出和田大棗,果肉厚得能夾核桃仁。
而墨玉縣的紙皮核桃更絕,殼薄如紙單手可剝,堪稱“植物腦黃金”。
玉米面做的雜克爾,涼水和面摻洋蔥南瓜,烤得外焦里軟。
更硬核的要數(shù)肚包肉——羊胃裹著腌制的羊腿肉,在老湯里慢燉到蹄筋透亮,配上皮芽子(洋蔥)和線椒,辣得過癮。
阿克恰勒的甜瓜堪稱“沙漠蜜罐”,冰鎮(zhèn)后配酸奶粽子更絕。
昌吉
天池鹿抓飯,用的是鹿肉,比羊肉更鮮嫩,抓飯里胡蘿卜、洋蔥一炒,米粒油亮,吃一口“歹得很”!
奇臺過油肉,百年老味道,肉片過油后外酥里嫩,配拉條子一拌,肉比面多,司機(jī)師傅都愛這口“實惠飯”。
烤全羊金黃油亮,馕坑里燜出來的,皮脆肉嫩,蘸點鹽,香得人直咂嘴。
爆炒黑白肺,羊肺面肺混著辣椒洋蔥炒,脆生生、麻溜溜,昌吉人喊“辣子多放,過癮滴很”!
胡辣羊蹄,鹵得軟糯,胡辣味直鉆鼻子,啃完還得嘬嘬手指頭。
歐麥爾炒面,拉面炒得酸辣鮮香,羊肉滑嫩,配番茄醬一攪和,酸甜辣全有了。
丸子湯,牛骨熬的湯頭,丸子彈嫩,粉條滑溜,冬天來一碗,熱乎得“渾身冒汗”。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哈薩克奶茶,磚茶在銅鍋里翻涌出琥珀色,倒入現(xiàn)擠的牛奶,撒把鹽巴,熬得茶香裹著奶香直往鼻子里鉆。
要說面食里的絕活,非油塔子莫屬。
出鍋時油塔子白得透亮,揪下一層能拉三尺長,泡在丸子湯里吸飽湯汁,咬下去面香混著肉香在嘴里炸開。
奶豆腐和奶皮子是蒙古包的標(biāo)配。
鮮奶在木桶里發(fā)酵三天,倒進(jìn)鍋里慢煮,表面凝起層金黃的奶皮子,底下慢慢結(jié)出豆腐腦似的奶豆腐。
奶皮子掰碎了泡奶茶,奶豆腐切片曬成干,都是游牧路上的干糧。
肉餅子最得本地人真?zhèn)鳌?/p>
羊肉剁成餡混著皮牙子,兩張薄餅夾著肉,在油鍋里炸得金黃。咬開"咔嚓"一聲,肉汁混著油香竄出來,配碗羊雜湯更絕。
羊雜湯要熬足兩小時,肚絲脆、肝片嫩、肺頭軟,撒把辣椒面,喝得腦門直冒汗。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庫爾勒香梨皮薄如紙,清甜里帶點花蜜香。漢代就是貢品,甜得純粹!
若羌紅棗更絕,曬得皺巴巴的像瑪瑙,泡水煮粥都甜得扎實,樓蘭古國那會兒就有啦!
輪臺杏干酸得直咂嘴,嚼起來像濃縮的杏子軟糖。
博湖辣椒醬紅得透亮,用本地線椒炒的,辣得溫柔但后勁足,拌拉條子能多吃半碗飯。
尉犁羅布羊肉最攢勁,馕坑里烤得外焦里嫩,撒把孜然辣椒面,咬一口肉汁直往牙縫里鉆,吃完得舔手指!
尉犁西瓜,刀一碰就"咔"裂開,捧著啃得下巴頦兒沾滿紅汁水。
當(dāng)?shù)厝私棠銈€秘訣:西瓜泡馕,甜咸混著吃,夏天解暑比冰棍得勁!
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紅柳烤魚,高山冷水魚穿在紅柳枝上,炭火一燎滋滋冒油,外皮焦脆內(nèi)里嫩得能抿化,帶著股子果木香。
冰川牦牛肉得用牧民的古法,風(fēng)干三個月再裹上秘制醬料烤,
肉纖維里滲著雪水清甜,咬起來像在嚼濃縮的草原。
最野的是老虎菜,洋蔥辣椒拌皮芽子,潑上滾燙的清油"滋啦"一響,
辣得人直吸氣還停不下筷子,"這菜配烤肉,絕了!"
伊犁
鞏留核桃殼薄仁大,咬開“咔嚓”一聲,奶香直往鼻子里鉆,吃一口補(bǔ)腦又頂餓。
莫乎爾葡萄更絕,紅得透亮的果粒掛滿藤,摘一顆塞嘴里,甜得人舌尖發(fā)顫。
熏馬腸才是冬天的魂!
哈薩克族老漢冬天宰馬,把肋條肉塞進(jìn)馬腸子,拿松枝慢慢熏,那煙熏味混著肉香,切片蘸洋蔥吃,油而不膩,嚼起來“咯吱咯吱”響。
粉湯魚更攢勁,豌豆粉熬得透亮,加上羊肉片、菠菜、木耳,湯頭酸辣開胃,配個馕泡進(jìn)去,熱乎得能暖到心窩子。
塔城
瑪洛什,俄國移民帶來的手藝,用牛奶、雞蛋和砂糖熬成,這味兒比哈根達(dá)斯攢勁。
風(fēng)干肉,肉質(zhì)緊實有嚼頭,配上皮芽子(洋蔥)解膩。
駱駝奶,帶著青草香和淡淡咸味。
列巴是俄式硬面包,啤酒花和鹽發(fā)酵,烤得焦香,切開能看見蜂窩狀氣孔,抹上野生藍(lán)莓醬,比城里蛋糕房的實在。
納仁,手抓肉的豪華版。
卡塔拉瑪是千層餅,發(fā)面搟成薄片刷油,層層疊疊烤得金黃,維吾爾族姑娘邊做邊哼"木卡姆"小調(diào)。
塔城飛鵝其實是灰雁,肉質(zhì)緊實帶野味,紅燒時加野韭菜,本地人戲稱"天鵝肉不如飛鵝香"。
阿勒泰地區(qū)
清燉羊肉,選薩吾爾山的羊羔肉,加姜片、鹽慢燉,湯清得能照見人,肉嫩得入口即化。
冷水魚更是一絕,現(xiàn)撈的狗魚、大紅魚,用胡楊木炭火烤,撒把孜然、辣面子,外皮焦脆。
土火鍋,銅鍋里碼著現(xiàn)炸的丸子、夾沙、粉條,倒上熬了半天的牛骨湯,藥材香混著肉香,熱乎得能暖到心窩子。
包爾薩克是哈薩克族的“茶點C位”,發(fā)面炸得金黃,像小枕頭似的,配碗熱奶茶,甜咸交織。
酸奶疙瘩更絕,牛奶發(fā)酵后捏成塊,酸得直皺眉,但越吃越上頭。
(壓低聲音,湊近些)你聞到了嗎?
剛出爐的馕香混著孜然辣子味兒,順著晚風(fēng)飄過來了。
伸手接住一串紅柳烤肉,滾燙的油花“滋啦”濺在馕上。
管他天南地北,先盤腿坐下,掰塊馕,蘸點油汪汪的湯。
這一口下去啊,滾燙的、扎實的,什么煩心事都讓塔里木的風(fēng)吹跑了。
吃!吃美了,心就穩(wěn)當(dāng)了。
茶碗里的油花打著轉(zhuǎn),映著星星。
喏,這就是新疆,活著,就得這么熱氣騰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