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彡P丨文
今天聊點跟表情包有關的實用話題吧。前段時間,有一條QQ群流傳甚廣的聊天記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刷到過?
事情要從8月初說起——當時《哪吒之魔童鬧?!穭傇趷燮嫠?、B站這些流媒體平臺上線。網上出了位神人,硬生生把兩個多小時的完整電影壓縮到了50mb。
沒成想,這版壓縮視頻一下子火了,意外掀起一場“極限壓縮魔丸”的網絡軍備競賽,大家你追我趕,一路從50mb→30mb→15mb,壓縮到更小的容量。
甚至把《哪吒2》壓縮成了一張全長2個多小時的GIF動圖。
現在你到抖音、B站搜索“哪吒2”相關就能圍觀網友們的“炫壓藝”記錄,這里就不放出具體視頻了。
我看了以后的感想是:“好小呀!”
當然,2小時的電影壓縮到30mb往后,早就沒了半點觀看體驗,徹底成了電子包漿級別的色塊打架。
也就看過原片的人能勉強認出角色輪廓,剩下的得瞇著眼睛腦補劇情。
很多人調侃,這哪是看片啊,分明是新一代“壓片戰(zhàn)爭”,主打一個《磨瞳降視》。到后來,壓縮的行為本身也徹底入魔,成了一場抽象行為藝術大賞。
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把50mb壓縮版用AI重新超分成4K畫質的馬賽克。那效果,莫名有種把《三國演義》臺詞扔進谷歌翻譯“中譯英譯中”20多遍的荒誕美感。
以邦多利和孤獨搖滾等木柜子樂隊粉絲為首,越來越多的神人開始加入壓片戰(zhàn)爭的比賽,這兩天各種時長1小時以上的全損壓縮視頻層出不窮。
(香草小祥之歌……?)
當然,這場“壓片戰(zhàn)爭”本來只是一樁網絡小插曲,估計過個幾天熱度就散了,卻讓我回想起很久以前在微博用GIF動圖看《貓和老鼠》全集的日子。
記得是2020年前后,孫笑川相關的微博底下經常會有《貓和老鼠》環(huán)節(jié),一些神神的人總喜歡在評論區(qū)發(fā)一整集的動圖GIF。
簡直是沙雕網友的減速帶,看著看著,感覺無限續(xù)杯的自助餐廳飲料似的,回頭發(fā)現底下評論全在點贊。
不過真要說起來,我見過更早的還是在百度貼吧。
早年貼吧盛行“動態(tài)簽名”文化,經常有人把《葫蘆娃》《貓和老鼠》做成GIF當簽名,每次刷到都會硬控我好幾分鐘。
只是貼吧刷帖沒個準頭,不像微博評論區(qū)的動圖那樣扎堆。
后來也不止是微博,現在很多游戲社區(qū)比如小黑盒,因為允許上傳大容量的GIF動圖,時不時也會出現“評論區(qū)一起看片”的環(huán)節(jié)。
雖然畫質又糊又沒聲,卻還能有那么多人喜歡看——反過來想,或許這就是《貓和老鼠》能夠風靡全球的魅力吧。
說起來也感慨,我估計很多人第一次見到特別長、特別大的GIF圖片,恐怕還是“雨后小故事”
——就是姐弟兩人回家途中,因為下雨而導致雙雙衣服淋濕,發(fā)生的“和諧小故事”。
后來我回頭翻了一下,發(fā)現高清圖竟有9mb大,網上流傳更多的還是1mb以內比較糊的壓縮版本。
都怪自己太早摸電腦,小時候看的那些二次元GIF,這輩子怕是忘不掉了。明明是圖片格式,GIF動圖從表現形式而言卻是一種“沒有聲音的短視頻”。
或者說,算是一種……由于時代局限性而產生的遺留物吧。
GIF其實早在1987年就誕生了,1995年添加了無限循環(huán)功能,算下來快要近40個年頭,說它比99%的BB姬讀者年紀都大,一點也不夸張。
(1987年6月,世界上第一張動圖誕生)
幾年前上大學時,我非常沉迷Dota2和CSGO,也因此接觸了Steam,順帶研究起各種Steam主頁的美化技巧。當時有些動態(tài)背景,得搭配GIF動圖才好看。
那會兒我的大學選修課,還教過怎么用Adobe Dreamweaver做簡單網頁,我干脆把Steam主頁的素材拼拼湊湊當作業(yè)交了,所以印象格外深。
(圖文無關)
那時候硬盤里存的老師作品多是rmvb、3gp格式的,為了能在自己的MP4設備上播放,電腦里還得常備“格式工廠”,看個圖片視頻費老鼻子勁了。
扯遠了,這話題先打住……
在HTML5還沒普及的年代,GIF和Flash動畫就是網頁上的主要裝飾手段。比如早年的一些盜版小電影網站,滿屏晃眼的牛皮癬廣告都是用GIF動圖做的。
類似這種 ↓↓↓
而GIF之所以流行,一大原因就是主流瀏覽器的支持。那會隨便哪個瀏覽器都能輕松顯示GIF動圖,可想要播放視頻,還得額外裝Flash插件才行。
偏偏大家有發(fā)“短視頻切片”的需求。
于是盡管GIF格式不支持全彩,只有256色,也沒有任何對視頻的優(yōu)化(比如幀間壓縮),卻順理成章成為了唯一的選擇——說到底,這玩意本就不是為動畫生的,早該被淘汰了。
隨著這幾年4G、5G網絡全面鋪開,流量又提速降費,加載高清內容快得很;加上 HTML5 普及,GIF的短板也慢慢顯出來了。
比如P站就有個GIF動圖專區(qū),那里會把動作影片的精彩片段剪輯成動圖,你要是覺得不錯,點一下就能跳去看原視頻。
可以看到,底下有GIF和HTML兩種切換選項——點HTML的話,右鍵保存就是視頻;要是切換到GIF,不僅分辨率低、幀數低、畫面糊,體積還比視頻大個3、4倍有余。
你會發(fā)現,現在到微博或者X這類大流量的社交平臺,保存別人發(fā)的“動圖”到電腦硬盤,基本都是MP4之類的視頻格式。
畢竟視頻壓縮算法效率高,可以大大節(jié)省流量。
而像Reddit、Instagram的圖片,甚至Steam商品頁面的介紹視頻……如今絕大多數的社交網站,漸漸普及了webp、webm等高度支持 H5的格式。
不過技術的更新往往有一定的慣性。
雖說在動態(tài)視頻這塊,GIF正慢慢被取代,但至少在表情包之類的簡單場景里,它還挺夠用的——本身體積小,對畫質要求又不高,一時半會兒怕是淘汰不了。
甚至還不少表情包故意往模糊了做,反倒更有那股味兒了……
(卜卜口的電子包漿做舊網站 https://magiconch.com/patina/)
網上能做GIF表情包的工具真不少。擱以前上網沖浪,大家用的多是“龍圖”這類相似的表情包,如今倒好,每個小圈子都有自己的表情包文化。
有些好用的工具,簡直就是現成的“梗圖制造機”,一鍵操作、全自動傻瓜式輸出GIF,上手毫無門檻。
就拿QQ的AI表情功能來說吧,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留意過
——點開表情菜單之后有個“QQ 彈彈”的選項,能把靜態(tài)圖片直接轉成“Duang”一下的彈頭動圖,靈得很。
感受一下效果:
像我平時更新公眾號,也會經常接觸一些實用的GIF動圖制作工具:Windows系統(tǒng)我用的比較多的是GifCam;Mac系統(tǒng)我強烈推薦GIPHY Capture。
這倆都是可以直接錄制屏幕,快速輸出GIF動圖的好工具。特別是后者,可以調時間軸,非常好用,屬于全面加強版的Gifcam。
(https://giphy.com/apps/giphycapture)
都講到這了,就順便再介紹一些我常用的GIF工具吧。
如果你想要把視頻壓縮成GIF的話,比如像前文提到的那樣,把一集完整的《貓和老鼠》壓成GIF動圖,我有個特別推薦的軟件叫Gifski。
(https://gif.ski/)
這是一個Github上的開源動圖制作器,有Windows版和Mac版,可以直接把視頻拖進去剪裁,還能調整幀數、分辨率,控制圖片大小。
缺點是沒法裁切畫面大小。如果你要壓縮很長的視頻,可以先在視頻剪輯軟件里裁剪好,再拖入Gifski制作GIF。
具體操作的時候,一定要用視頻剪輯軟件先壓制一遍。480P分辨率 24幀,碼率拉到最低,編碼方式是h.265或者h.264,然后再轉GIF。
為啥這么做?因為GIF沒有幀間壓縮,而視頻壓縮算法的“量化”,可以幫你把一張圖片里相近的顏色糊成失真或者色塊,提高圖片的LZW壓縮效率。
這時候就顯露出《貓和老鼠》優(yōu)勢了——動畫本身比較古早,色彩簡約,還有大面積色塊,一集動畫視頻輕輕松松就能壓到 30MB 以下。比哪吒要省事的多。
轉換成GIF后,再接著調低畫質、降低幀數,繼續(xù)壓縮大小,最后能得到一個 10MB 左右的版本,不僅流暢,畫質損失也不大,挺實用的。
當然,壓縮完整的《貓和老鼠》動畫更像是炫技,正常做GIF動圖不會這么極端。
其實像手機/平板上也有類似的APP叫Imgplay,可以裁剪視頻轉化GIF。而且定制選項豐富,裁切壓縮等功能一應俱全,可以一幀一幀微調,方便打馬賽克。
再推薦一個我常用的 GIF 圖片處理網站,叫docsmall。
能對圖片和PDF做簡單的壓縮、裁切。像BB姬這種新媒體工作者,或者大學生做PPT之類應該會用得上。
(https://docsmall.com/)
類似的在線工具網站也很多,比如還有個叫aconvert的網站,也可以把MP4文件轉化成GIF。不用貪多,找個用著順手的就行。
我相信,對現在的沙雕網友來說,網絡斗圖(尤其是GIF動圖)早成了上網沖浪的一環(huán)。別總跟在別人后面收現成的表情包啦,試著自己動手做動圖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是看完今天BB姬這篇能夠幫到你的話,那可就再好不過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