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旅行即備課。出門旅游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它教會我們的不僅僅是地理知識,更是對生命的感悟和對世界的理解。
看山不是山
在普通人眼中,山就是山。但在地理老師眼中,山是地殼運動的史詩。
還記得在新疆獨庫公路拍攝的“恢宏的地質(zhì)史書”魔幻山門,那不同顏色的巖層記錄著億萬年來的地質(zhì)變化。在云南石林,我看到的是碳酸鹽巖被水溶解的喀斯特地貌;在張家界,我凝視的是石英砂巖經(jīng)風(fēng)化侵蝕形成的峰林景觀。
每次登山,我都會下意識地判斷:這是褶皺山、斷塊山還是火山?巖層有什么特點?形成于什么地質(zhì)年代?這些習(xí)慣已經(jīng)深入骨髓。
看水不是水
水亦然。普通人看到的是波瀾壯闊,我看到的是水文規(guī)律。
在漠河冬季,我親眼目睹了河流結(jié)冰的全過程,甚至聽到了“鼻毛結(jié)冰變成冰針的聲音”。在亞馬孫雨林,我考察了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可可西里,我手繪了三江源保護區(qū)地圖,理解“中華水塔”的重要意義。
每到一地,我總會思考:這水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補給類型是什么?水質(zhì)如何?與當?shù)氐匦螝夂蛴惺裁搓P(guān)系?
當了學(xué)了地理之后,出門旅游,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我感到特別幸福。因為我看到的是地球46億年的壯麗史詩,是自然規(guī)律的直觀呈現(xiàn),是天地之間最美的畫卷。
這種幸福,希望你能懂。
地理真的像個“萬能鑰匙”,能解鎖好多幸福感的來源——
比如看天氣預(yù)報不再是枯燥的數(shù)字,會想“這股冷空氣是從西伯利亞來的嗎?”“這雨帶是不是跟著鋒面在移動?”;去旅行時,看到海邊的懸崖會明白是海浪侵蝕的杰作,吃到不同地域的美食會聯(lián)想到氣候?qū)r(nóng)作物的影響,連路邊的樹都能看出是亞熱帶還是溫帶的“原住民”。
它讓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更立體,知道每片土地的模樣都藏著千萬年的故事,這種“知其所以然”的通透感,本身就是種小確幸呀~
看到很多網(wǎng)友在網(wǎng)上曬出了自己旅行中所拍的地理景觀照片,當書本上的知識以另一種方式重現(xiàn),你是否想起了青春的美好時光?今年暑假,你去了哪里?歡迎大家一起在評論區(qū)分享自己旅途中拍攝的地理景觀照片,感受地理學(xué)科的浪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