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吃雞還得是這10種,連央視都追拍
雞者,羽族之馴良者也。
考古證之,八千年前黃河流域已馴養(yǎng)家雞,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雞骨與谷物同存,可見其與農(nóng)耕文明共生之始。
《詩經(jīng)》載“雞棲于塒”,《禮記》記“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
而雞未在其列,足見其早為尋常人家之食。
古之雞,兼供饌與儀禮。
《楚辭》“露雞寒鯖”言其烹飪,杜甫“雞黍邀近局”述其鄉(xiāng)誼。
“聞雞起舞”喻勵志,“雞犬桑麻”繪田園。
端午食雞祛邪,婚嫁用雞卜吉,民俗中雞既是佳肴,亦是吉祥符號,承載人間煙火與祈愿。
今之雞饌更盛。
從德州扒雞之鹵香,到白斬雞之清鮮,地域風(fēng)味各擅勝場。
雞肉自珍饈成普惠之食,卻仍存“無雞不成宴”的民諺。
千載流轉(zhuǎn),雞從先民聚落的伙伴,到餐桌?,其味里藏著文明的溫度與歲月的沉香。
歌樂山辣子雞
堪稱川菜里的“豪放派”代表。
2011年,“歌樂山辣子雞制作技藝”被列入重慶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妥妥的“江湖菜頂流”。
這道菜講究個“辣椒堆里找雞丁”的樂趣。
選用土仔公雞,現(xiàn)殺現(xiàn)烹,雞肉剁成2厘米見方的小塊,腌制30分鐘,再裹層淀粉。
先炸至斷生,再復(fù)炸至金黃酥脆。
另起鍋爆香蔥姜、辣醬,加入干辣椒段、花椒炒至微微發(fā)黃,倒入雞塊快速翻炒,最后撒把花生米、蔥花提香。
剛出鍋的辣子雞,紅亮的辣椒堆里藏著金黃的雞丁,光聞著椒香、肉香交織的味兒,口水就止不住。
夾一筷子,外酥里嫩的雞肉在嘴里爆開汁水,
緊跟著辣椒的辣、花椒的麻在舌尖“打架”,越吃越上頭,配碗冰鎮(zhèn)啤酒或酸梅湯,
那叫一個“巴適”!
臨沂炒雞
有句老話叫“沒有一只雞能活著飛出臨沂”,您瞧這架勢!
這菜歷史能追溯到清康熙年間,當(dāng)年皇帝老爺南巡到蒙陰,
嘗了口當(dāng)?shù)氐某措u,直夸“真得勁”,從此這道菜就火出了圈。
選雞有講究,非得是散養(yǎng)的土公雞,肉質(zhì)緊實(shí)得像小運(yùn)動員,炒出來才不柴。
做法更是一絕,鐵鍋燒得滾燙,花生油一冒煙,蔥姜蒜“滋啦”一聲下鍋,
緊接著雞塊跟著跳起華爾茲,大火爆炒鎖住肉汁,
再撒把沂蒙山的花椒和干辣椒,那香味直往鼻子里鉆。
最后收汁時扔把青椒,綠瑩瑩的看著就恣兒。
夾一筷子,外皮焦香帶點(diǎn)辣,里頭肉嫩得能爆汁,辣得過癮還不燥,
配碗頭鍋糝湯或者煎餅,能多吃兩碗飯!
您要是來臨沂,不嘗這口,可算白跑了!
白切雞
起源可追到南宋廣東人用白煮雞待客的傳統(tǒng),
清朝時因酒樓創(chuàng)新和市井需求在廣州河南(今海珠區(qū))興起,當(dāng)時叫“市師雞”或“河南雞”。
魯迅、郁達(dá)夫南下時都為其傾倒,郁達(dá)夫更贊它“皮爽肉滑,骨中帶血,雞味冠絕天下”。
這道菜講究“雞有雞味”,選三黃雞或清遠(yuǎn)雞,用三提三浸法:
沸水燙三次,再微火浸20分鐘,過冰水“過冷河”,皮脆肉嫩,骨帶血絲最正宗。
皮黃如琥珀,肉白似凝脂,咬一口皮彈肉滑,
蘸姜蔥蓉或沙姜醬油,鮮甜直沖天靈蓋。
老廣說“白斬雞,食過返尋味”,街坊煮雞愛念叨“三進(jìn)三出火候夠,冰水一激皮更透”。
現(xiàn)在做法雖改良,但骨中帶血的嫩滑始終是靈魂,
配碗雞油飯,堪稱“人間至味是清歡”。
口水雞
源自四川民間,傳說郭沫若在《洪波曲》里寫過少年時代在故鄉(xiāng)四川吃的白砍雞,
后頭才有了這麻辣鮮香的改良版。
雞要選跑山雞,煮到骨帶血絲再過冰水,肉質(zhì)嫩得跟豆腐樣。
紅油是靈魂,二十幾種香料熬的,淋上去"滋啦"一聲,光聞都流清口水!
要得,這雞皮子油潤潤的,夾一筷子蘸原湯碟,麻辣中帶點(diǎn)回甜,花椒香直往天靈蓋沖!
現(xiàn)代做法還加了花生碎和蔥花,脆生生混著嫩雞絲,下酒下飯都是絕配。
老饕說:這菜名取得妙,麻辣鮮香讓人忍不住咽口水,比啥子山珍海味都解饞!
做法也簡單:雞煮八分鐘燜十分鐘,撈起冰水鎮(zhèn)涼,手撕成塊。
紅油用二荊條、子彈頭、秦椒三種辣椒面,
分三次澆熱油激出層次,最后撒把熟芝麻和花生碎。巴適!
新疆大盤雞
這道1980年代誕生于沙灣縣312國道旁的江湖菜。
早先司機(jī)們跑長途,就愛這一口“辣子炒雞”配馕,后來李士林在沙灣搞出“滿朋閣”,
把四川豆瓣醬、甘肅皮帶面和本地土雞一鍋燴,愣是整成了“一雞三吃”的傳奇。
您瞅那紅油裹著金黃雞塊,土豆軟得能抿化,青紅椒堆得冒尖,皮帶面往里一拌,香得人直咽唾沫。
吃的時候得用勺子舀,雞肉嫩得能脫骨,辣中帶麻后勁還透著甜,新疆老饕管這叫“歹得很”!
做法倒不復(fù)雜:冰糖炒出琥珀色,下雞塊煸到焦邊,加姜蒜干辣椒爆香,倒啤酒燉得咕嘟冒泡,最后撒把青椒收汁。
如今這道菜早成了新疆的“外交名片”,配著馕或者過油肉拌面吃,那叫一個“攢勁”!
對了,新疆人招呼朋友必說:“阿達(dá)西,走撒!大盤雞歹得很,再搞個皮帶面,美滴很!”
三杯雞
它骨子里是贛南客家的魂,
當(dāng)年文天祥蹲大牢,寧都婆婆用米酒、醬油、茶油各一杯,拿陶罐煨只三黃雞給他送行,這“三杯”的講究就這么傳開了。
后來客家人漂洋過海到臺灣,把茶油換成黑麻油,又揪把九層塔進(jìn)去。
這菜看著油亮,吃起來可一點(diǎn)都不膩。
雞皮裹著醬汁閃金光,咬開是嫩得能化在嘴里的肉,甜里帶咸,鮮得眉毛都要飛起來。
臺灣人做它愛加九層塔,葉子一撒,香氣直往鼻子里鉆;
江西老表偏愛茶油香,姜片炸得金黃,蒜頭燉得綿軟,連骨頭都入了味。
做法其實(shí)簡單,記住“三杯”比例是關(guān)鍵:
一杯米酒去腥,一杯醬油上色,一杯油(茶油或麻油)爆香。
雞塊先焯水去血沫,再用姜蒜爆香,倒進(jìn)三杯料咕嘟半小時,最后撒把九層塔或者蔥段,齊活!
要是用二黃雞,肉更嫩,燉四十分鐘剛好,筷子一戳就脫骨。
鹽焗雞
鹽焗雞的起源可追溯至千年前的東江流域,
客家人遷徙途中為保鮮食材,將整雞用鹽包裹慢煨,意外創(chuàng)制出這道“鹽焨咸雞”。
清代饒平郭氏家族改良工藝,以潮鹽焗制,成就了今日鹽焗雞的雛形。
其制作需經(jīng)炒鹽、裹紗紙、焗制等十余道工序,粗鹽導(dǎo)熱鎖水,沙姜八角提香,
最終呈現(xiàn)出金黃油亮的外觀,皮脆肉嫩,骨肉皆含咸香,輕吮雞骨亦有回甘。
客家人言“無雞不成宴”,鹽焗雞不僅是宴席主角,更承載著“吉慶”的寓意。
傳統(tǒng)做法以農(nóng)家走地雞為原料,
風(fēng)干后填入秘制香料,油紙包裹埋入滾燙粗鹽,文火慢焗一小時有余。
撕開金黃外皮,肉質(zhì)嫩滑不柴,沙姜味若隱若現(xiàn),配碗白飯能連吃三碗。
東安雞
是湖南永州的千年非遺名菜,起源可追溯至唐玄宗開元年間。
相傳東安縣城小店誤烹童子雞,酸辣鮮香意外走紅,后經(jīng)知縣命名流傳至今,
1972年還曾登上國宴招待尼克松。
這道菜講究“現(xiàn)殺現(xiàn)烹”,選未下蛋的嫩母雞,
雞皮金黃油亮,肉質(zhì)細(xì)嫩如豆腐,湯汁琥珀色,酸辣中帶著姜蒜的辛香。
做法極考火候:
整雞煮七分鐘切塊,熱油爆香姜絲紅椒,
下雞塊翻炒后分三次淋東安米醋——先增香后提味,最后加雞湯燜至收汁。
關(guān)鍵在醋要東安本地米醋,酸得柔和帶米香,
現(xiàn)代改良版會加木耳或青椒,但老饕堅持“莫放其他菜,搶味!”。
左宗棠雞
這道紅透美國的“中餐頂流”,其實(shí)跟左宗棠沒啥直接關(guān)系!
1952年臺灣,湖南籍廚師彭長貴為招待美軍將領(lǐng),隨手用雞腿肉炸得外酥里嫩,
再裹上酸甜辣醬汁,臨時起名“左宗棠雞”,
就圖個響亮,跟左將軍愛吃雞的傳說一拍即合。
做法講究:雞腿去骨切塊,用醬油、蛋黃腌入味,裹淀粉炸至金黃酥脆;
另起鍋炒香干辣椒、姜蒜,加糖醋番茄醬熬成濃汁,最后猛火翻炒讓雞塊裹滿醬汁。
咬一口,外皮“咔嚓”脆,肉質(zhì)嫩得冒汁,酸甜辣在嘴里炸開!
別看它在國外是“中餐代表”,國內(nèi)卻低調(diào)得很。
彭長貴后來帶它闖紐約,基辛格吃一次就上癮,連《生活大爆炸》都cue過。
現(xiàn)在長沙也能嘗到,配碗白米飯,辣得過癮,甜得舒服。
小雞燉蘑菇
這道源自滿族八大碗的東北名菜,可是咱東北人待客的“硬核”招牌!
早年間,新姑爺頭回上門,丈母娘準(zhǔn)得支起鐵鍋,把整雞和榛蘑燉得咕嘟冒泡,
民間有句老話叫“姑爺進(jìn)門,小雞斷魂”,說的就是這茬,
母雞見了新姑爺,嚇得魂兒都沒了,直接變成桌上的美味。
這菜的主料講究得很:
必須用土雞,肉緊實(shí)有嚼頭,配上長白山特產(chǎn)的干榛蘑。
這榛蘑可金貴著呢,曬干后得用冷水泡上四五個小時,泡發(fā)時那股子松林野香直往鼻子里鉆。
燉的時候火候得拿捏準(zhǔn),先大火把雞油煸出來,再轉(zhuǎn)小火慢煨,最后撒把紅薯粉,
吸飽了湯汁的粉條子,夾起來“簌簌”直響,東北人管這叫“饞蟲召喚術(shù)”。
做法其實(shí)不復(fù)雜,但得耐心:
雞塊焯水去血沫,蔥姜八角爆香后下雞塊煸炒,加醬油老抽調(diào)色,熱水沒過食材,小火燉半小時再下榛蘑,最后十分鐘扔把粉條。
記住,粉條早了化泥,晚了芯硬,時間得卡準(zhǔn)!
出鍋前撒把蔥花,那香味能飄半條街。
灶膛的火苗舔著鍋底,鍋里咕嘟著,是雞的滋味,也是日子的聲響。
筷子夾起一塊,燙嘴,香得直往心里鉆。
甭管是辣得跳腳,還是鮮得瞇眼,那熱乎勁兒,總能熨平皺巴巴的心。
飯桌上這一口,嚼著嚼著,就嚼出了人間的踏實(shí)。
你看,再難的日子,鍋里燉上一只雞,煙火氣一冒,天就亮堂了。
走啊,吃雞去,活著,就得熱熱乎乎地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