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曾經揚言給大陸賞飯吃的富士康,現(xiàn)在竟也在國際市場不吃香了?
時間僅僅過去了短短數(shù)月,富士康的市值竟然狂飆6000億后,而他們在美國的百億工廠卻被低價甩賣出去了!
不少網友稱富士康這是要放棄美國市場嗎?
還是說富士康脫離中國之后,在國際市場很難堅持下去,做的提前布局呢?
美國市場終究是一場夢
故事要從2017年說起,當時為了響應特朗普政府“制造業(yè)回流美國”的號召,富士康雄心勃勃地宣布,將投資一百億美元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建設一座超大型液晶面板工廠。
時任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對此項目贊不絕口,公開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為了迎接這個“奇跡”,威斯康星州地方政府拿出了最大的誠意,他們不僅提供了土地和高額補貼,甚至專門為富士康修改了法規(guī),為建廠一路綠燈。
然而這個被寄予厚望的項目,從一開始就與當?shù)氐漠a業(yè)現(xiàn)實格格不入!
原計劃中的10.5代尖端生產線,在建設過程中不斷縮水,最終降級為技術含量較低的6代線。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招聘方向也悄然改變,從最初承諾吸納大量藍領工人,轉向了招聘人工智能領域的高學歷研發(fā)人才。
即便如此,招聘結果也遠未達到預期,承諾的一萬三千個工作崗位,實際到位的僅有一千人左右。
威斯康星州的工廠長期受困于土地閑置、員工工作不飽和的狀況,甚至一度有傳聞稱,該廠考慮開展養(yǎng)魚、制作冰淇淋等非主營業(yè)務來填補空缺。
直到新冠疫情期間,這座工廠才通過臨時轉產,生產過一些口罩和呼吸機,短暫找到了存在的價值。
如果說威斯康星州的困境是計劃與現(xiàn)實的脫節(jié),那么富士康在俄亥俄州的遭遇,則暴露了在缺乏完整產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脆弱性。
他們曾一擲千金收購一塊土地,意圖把舊廠房改造為電動皮卡車的生產地。
這個計劃的成敗,高度依賴于其合作的美國本土電動車企業(yè),然而現(xiàn)實卻異常殘酷。
富士康合作的數(shù)家美國電動車新勢力相繼宣告破產,讓這個宏偉的生產計劃成為了無源之水。
富士康自身,根本無法憑一己之力在美國構建起一個穩(wěn)定、高效的汽車產業(yè)鏈。
最終這座地處俄亥俄的工廠未能實現(xiàn)車輛的量產,反而深陷于無休止的資金糾紛泥沼。
今年8月,富士康做出了決定,低價出售這座汽車工廠,它的失敗根源清晰地表明,在一個孤島式的環(huán)境中,即便擁有強大的制造能力,也難以形成真正的產業(yè)競爭力。
中國的成功無法簡單復制
富士康的全球化探索并未止步于美國,它也曾嘗試將賴以成功的“中國模式”復制到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結果同樣不盡如人意。
在印度,工廠面臨著工人技術水平普遍偏低和頻繁罷工的挑戰(zhàn),直接的后果是,印度生產的蘋果手機次品率遠高于中國,產品質量難以保證。
在越南問題則出在了基礎設施上,頻繁的停電嚴重影響了生產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這是精密制造業(yè)的致命傷。
更關鍵的是,越南工廠所需的零部件中,約有八成仍需從中國進口,這不僅沒有降低成本,反而因復雜的物流而導致成本高企,供應鏈響應速度也大打折扣。
這些海外的挫折共同指向一個核心教訓,企業(yè)的全球化布局,需要尊重各地的實際情況。
一個地方的成功,并不能僅憑成本優(yōu)勢和政策優(yōu)惠就簡單復制,高效的供應鏈、穩(wěn)定的基礎設施和龐大的熟練產業(yè)工人,這些在中國看似理所當然的要素,在很多地方卻是稀缺資源。
正當海外擴張四處碰壁之時,一場席卷全球的技術浪潮,為富士康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轉機。
全球AI產業(yè)的爆發(fā),導致對高性能AI服務器的需求激增,這正是富士康憑借其成熟代工經驗可以迅速切入的領域。
機遇的關鍵,在于其與芯片巨頭英偉達的深度合作關系,富士康成為了英偉達在中國唯一能夠生產H100、H800等全系列頂尖AI服務器的廠商。
這一獨家協(xié)議,使其迅速抓住了市場風口,在全球AI服務器代工市場中,份額超過了四成。
與海外的受挫形成鮮明對比,富士康在中國的業(yè)務迎來了爆發(fā)式增長,去年公司在深圳、天津、貴陽等地一口氣新增了6條AI服務器生產線,年產能從六十萬臺一躍提升至一百萬臺以上。
今年7月,其再次宣稱將投資十億元于鄭州建造新的總部大樓,加碼中國市場的意圖可謂昭然若揭。
資本市場對此給出了最直接的反饋,富士康在A股的上市主體“工業(yè)富聯(lián)”,股價一路飆升,市值一度突破九千億元人民幣。
市場所認可的,恰是其在AI服務器代工領域的領軍地位,及其與微軟等全球科技巨頭深度捆綁的合作關系。
回歸后的挑戰(zhàn)也是機遇
更重要的是,富士康的角色正在發(fā)生質變,它已不再是那個純粹聽從指令的代工廠,而是開始向產業(yè)鏈上游延伸,掌握核心技術。
公司不斷投入于800G高速交換機、液冷散熱等前沿領域的研發(fā),從而達成從被動的指令執(zhí)行者向主動的技術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轉型。
如今的富士康,更像是一個關鍵的橋梁,連接著上游的芯片設計公司和下游的云計算大廠,成為整個產業(yè)生態(tài)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它的回歸加之技術的升級,同樣給中國本土產業(yè)鏈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作為“鏈主”企業(yè),富士康于鄭州等地百億級的新投資與產線擴張,勢必帶動整個上下游產業(yè)鏈技術與設備的更新?lián)Q代。
這種“鯰魚效應”,會反向促使整個中國制造業(yè)朝著智能化、高端化加速前行。
當然,回歸之路也并非一片坦途,富士康必須直面來自華為、比亞迪等本土巨頭在AI和新能源領域的激烈競爭。
過去的規(guī)模優(yōu)勢,在新一輪的科技競賽中不再是唯一的護城河,同時作為一家全球化企業(yè),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穩(wěn)定、貿易保護主義和匯率波動,依然是其未來發(fā)展中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
結語
更值得深思的是,當富士康把重心轉回中國,那些曾依賴它的美國小鎮(zhèn),如今失業(yè)率飆升。
而國內部分地區(qū),會不會因為“搶富士康項目”,再次陷入“低價競爭、資源浪費”的怪圈?
參考資料:
財富有道《郭臺銘美國工廠荒廢3年!27億急甩賣,特朗普面臨新危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