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百萬大裁軍”之后,雖然解放軍的整體力量結構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優(yōu)化、兵力規(guī)模也實現了穩(wěn)定有效控制,但到了1990年全軍總員額仍然有多達319.9萬人,部隊編制依舊是過于臃腫,客觀上給國家經濟建設以及國家財政支出造成了較大的負擔和壓力。因此,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和本世紀初,我軍又分別進行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精簡整編,同時還推進了全軍大聯勤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接下來,小圣就為大家展開介紹一下相關情況,供大家學習了解。
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實施的解放軍精簡整編工作,已經是我軍歷史上第九輪精簡整編了,其影響因素有很多。除了我軍內在的更新變革推動之外,上世紀90年代初美蘇冷戰(zhàn)結束、蘇聯解體,現代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海灣戰(zhàn)爭給世界軍事界造成的覺醒震動等因素,都使得軍委充分認識到要及時對軍事戰(zhàn)略進行重大調整,從而積極適應國際戰(zhàn)略格局的新變化和世界新軍事、高科技變革的全新發(fā)展。
首先是在1995年12月,中央軍委頒發(fā)了《“九五”期間軍隊建設計劃綱要》,該綱要明確指出軍隊建設要逐步由數量規(guī)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既要做足軍事斗爭準備、又要緊密重視軍隊建設水平提升,其實這就是表明了解放軍要向現代化、信息化方向靠攏的決心,進而打造能打勝仗的精銳之師。
根據上述部署要求,1997年9月,我國鄭重宣布:在80年代裁減軍隊員額100萬的基礎上,于三年時間內繼續(xù)裁減軍隊員額50萬,至1999年底裁軍50萬的任務圓滿完成,此時解放軍的現役總員額縮減為250余萬人。在此過程中,部分集團軍的乙種師劃歸武警部隊改編為14個武警機動師,并解散了大部分守備部隊、有20余萬干部退出現役轉業(yè)到的覅工作。
步入21世紀初期后,在中央軍委的部署下,解放軍實施了第十次精簡整編,而且這次精簡整編還伴隨著全軍大聯勤改革。此外,相較于以往的裁軍工作不同,這次軍隊精簡整編是為了以信息化建設為核心,軍委明確提出把軍事斗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zhàn)爭上,提出進行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實現軍隊建設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雙重歷史任務。
2003年9月1日,我國又一次鄭重宣布:在“九五”期間裁減軍隊員額50萬的基礎上,于2005年前再裁減20萬兵力,使軍隊總規(guī)模降至230萬。同年,中央軍委決定在濟南軍區(qū)進行大聯勤改革試點,即組建聯勤機關,并按規(guī)定比例配備軍兵種干部(兵種干部比例增加至45%),實現了三軍合編,增強了組織一體化保障的能力;將軍區(qū)防區(qū)范圍內各總部和軍兵種的6類16個實體移交聯勤系統(tǒng),實現了統(tǒng)管共用,優(yōu)化了保障資源配置,增強了聯勤綜合支援保障能力,建立起了三軍一體、通專一體的大聯勤體系。
經過3年多的探索實踐,我軍在濟南軍區(qū)防區(qū)范圍內進行的大聯勤改革試點工作進展順利,試點方案得到全面落實、改革效益逐步顯現,標志著聯勤改革向三軍后勤保障一體化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進而為下一步在全軍推開積累了寶貴經驗。當時,有官媒報道:此次大聯勤改革打破了“戰(zhàn)區(qū)層面”(即濟南軍區(qū)防區(qū)范圍)三軍后勤自成體系、垂直保障、封閉運行的格局,不僅優(yōu)化了保障資源配置,精簡了一批保障機構和人員,減少了重復建設和浪費現象,而且使得基層官兵更加受益、體驗感和獲得感大幅增強。
到了2005年底,第十次大裁軍工作收尾完成,在此過程中解放軍有2萬人轉入武警機動部隊,同時裁減非作戰(zhàn)部隊及機關單位和其他管理機構近18萬人,其中管理軍官占6.4萬余人。至此,解放軍現役員額總數大體保持在了230萬人的規(guī)模水平并一直持續(xù)到軍改前,初步實現了“規(guī)模適度、結構合理、機構精干、指揮靈便、戰(zhàn)斗力強”的軍隊現代化建設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