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餐飲老板內參內參君
山野風
正在全品類擴張
今年,一個幾乎橫跨餐飲各大品類的趨勢正在顯現(xiàn):山野風在擴張。
原本只是火鍋賽道里的“網(wǎng)紅概念”,如今“山野”元素正成為餐飲行業(yè)最新一波集體押注的方向——無論是烤肉、快餐,還是咖啡館等等。
比如小泡熊·雲(yún)嶺烤肉·山系火鍋,就試圖在“烤肉”和“火鍋”之間同時開花。人均只要69元一位,不限量暢吃,性價比直逼傳統(tǒng)火鍋或烤肉的單一自助模式。
店里甚至貼出了“回本攻略”,教顧客如何點單最劃算。在食材上,它主打云南特色的山野食材,如山野黑松露、云嶺百香果等,凸顯地域差異化。有消費者驚嘆,居然在這里吃到了云南才有的七彩土豆。與空洞的裝修相比,這種落在真實食材體驗上的“山野”更具體,也更可感。
冷遇見暖融合烤肉是鄭州首家“山系融合烤肉”。產品上,他們大膽將將沙姜、香菜等山野香料等典型山野香料融入烤肉,每一片肉都帶有微微的清香與山野的氣息;空間上,營造出如山谷小庭院般的松弛氛圍,顧客坐在這里,一邊翻烤肉片,一邊仿佛置身山間。
相比火鍋和烤肉,土菜館與“山野”更為天然契合,也因此成為另一股走紅力量。
贛鄉(xiāng)野·江西小炒:即將在北京朝陽萬象匯開出首店,目前全國已有40多家門店。其定位是以贛鄱食材為基礎,現(xiàn)點現(xiàn)炒,強調原汁原味與鍋氣十足。招牌菜包括萍鄉(xiāng)小炒肉、小炒高安黃牛肉、香酥油浸魚等。門店設計則將鄉(xiāng)野環(huán)境移植進城市,用綠色與銅色的搭配營造質樸氛圍。
小江溪·山野江西菜:原本主打煙火氣的江西菜館,如今順勢推出“山野江西菜”新店型。門店風格強調“輕山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與“江西小炒”的同質化競爭,同時依靠核心商圈流量和稀缺定位,抬高了品牌調性。
與此同時,山野米線也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
比如山野邊·云南生燙米線,通過云南扎染、藍色陶罐和甲馬文化,營造出“上一秒在寫字樓,下一秒穿越到山野邊嗦粉”的體驗感。山野邊被視為云南“新貴”生燙牛肉米線品牌,目前僅有約 10家門店,其中上海就開了2家。
除了正餐快餐,山野咖啡館也在悄然興起。
以北京為例,今年開在東四北大街的松曲咖啡就是一家典型代表。店內種滿了各式綠植,屋頂采用鏤空與天窗的設計,陽光自然灑落,映照在綠葉上,整個氛圍既明亮又通透。顧客仿佛置身一片小型熱帶雨林。
這種設計理念,本質上是把“山野”符號延伸到了第三空間。對年輕人來說,山野咖啡不僅是一個喝咖啡的去處,更是一個逃離寫字樓、釋放壓力的心理棲息地。
9.9元無限暢吃?
山野火鍋卻降級了
為什么餐飲都集體掉“山野”里了?
其背后,既有消費心理的變化,也有市場邏輯的驅動。
首先,是消費心理的轉向。在消費趨緊的大背景下,顧客越來越警惕被營銷包裝出來的“精致餐飲”,反而更愿意相信“自然、真實”的東西。無論是山野菜、土灶火,都比虛浮的營銷文案更能打動人心。
其次,是場景感的加持。山野自帶氛圍濾鏡:木屋、石灶、綠植、竹籬笆,甚至一口鐵鍋、一張木桌,都是天然的社交傳播素材,“山野”能迅速營造出區(qū)別于其他餐飲的氛圍感。
再次,是性價比敘事的靈活性?!吧揭啊睅缀跏遣惋嫎I(yè)的萬能鑰匙——它既可以撐起高客單的沉浸式體驗,也能下沉到人均幾十元的性價比消費。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當“山野”被各類餐飲品類集體套用,逐漸演變成一種被泛用甚至濫用的營銷標簽,它還能保持多久的吸引力?
這里,我們可以先回顧一下“前浪”——山野火鍋。
2024年火鍋市場最大的黑馬之一,莫過于“山野火鍋”。憑借山間氛圍、野生食材、沉浸空間等要素,它一度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火鍋賽道,頭部山野火鍋品牌人均消費在130~200元,堪稱“火鍋界的輕奢”。
但隨著消費環(huán)境趨緊,內參君如今發(fā)現(xiàn),一波以自助、低價、券補貼為賣點的新品牌正在殺入,把價格打了下來,山野火鍋開始“降級”。
這股風潮最明顯的是出現(xiàn)了“山野小火鍋”“山野地攤火鍋” 等業(yè)態(tài),主打低價、快餐化或草根風格,和早期山野火鍋的調性已經(jīng)截然不同。
比如,大渝火鍋旗下的全新品牌柳多多·云山野自助小火鍋,在上個月全國首店落地無錫。
它采用轉轉小火鍋的形式,不再是講究氛圍的“大場景沉浸”,而是簡化為小鍋+自助的模式。在大眾點評上,定價為單人自助59.9元、兒童自助29.9元,還推出了“一大一小親子自助89.8元”的組合套餐,顯然更偏向家庭客群。
再看廣州龍洞的黔小炊山野地攤火鍋,店內裝修也徹底放棄了“山野火鍋”原有的高雅調性,轉而走市井風格,桌椅擺設、燈光氛圍更接近地攤小館。大眾點評顯示人均僅44元,鍋底和葷菜需要單點,16元/位的自助部分包含蔬菜、米飯、調料和飲品。
此外,今年還有一條分支正在快速冒頭——以“山野+鮮貨”命名的火鍋品牌。
如果說“山野”代表的是自然、野生,那么“鮮貨”則精準擊中了當下消費者在意的兩點:食材新鮮與飲食健康;而“貨”的另一層含義,則是物有所值的性價比。
當這兩個概念疊加在一起,好像就構成了“雙重buff”,既吃得新鮮放心,又性價比拉滿。
比如山間燙·山野鮮貨火鍋,大眾點評顯示雙人餐套餐只要84元,走的是極致低價策略,只要9.9元/位,就能無限嘗試幾十種云貴川的山野菜,主打“白菜價吃野菜”。
而郭淑芬鮮切牛肉自助火鍋的姐妹品牌朱歡喜山野鮮貨自助火鍋,依舊是通過自助來降低消費門檻。59.9元全場暢吃,打出的口號是“兩杯飲料的錢,一個鍋底的價格吃遍全場”。
可以看到,低價化、快餐化、地攤化正在讓山野火鍋的賽道分化加速。
原本靠沉浸體驗和稀缺食材贏得年輕人的頭部品牌,如今正面臨新一輪的價格壓力和調性挑戰(zhàn)——山野火鍋的“輕奢光環(huán)”,正在被逐步拉平。
餐飲人不必盲目迷信山野風
低價化的“山野火鍋”潮,折射出當下餐飲行業(yè)的幾個核心變化:
1、消費降級下的多層次市場。高客單的山野火鍋不再是唯一選擇,家庭型自助、地攤化小火鍋滿足了中低消費群體的剛需。價格下探,讓更多人可以輕松體驗“山野”,這也意味著賽道正在分化——頭部品牌必須面對不同消費層次的競爭。
2、性價比成為新入口。原本靠沉浸式體驗和稀缺食材吸引消費者的高端山野火鍋,現(xiàn)在面臨自助、低價、券補貼等方式的壓力。性價比已成為消費者決策的核心,品牌如果不在“真材實料”上持續(xù)發(fā)力,很難守住品牌價值。
3、“山野”符號的稀釋風險。當“山野”成為可復制的營銷標簽,甚至出現(xiàn)“偽山野”,它的吸引力會被稀釋。過度低價和盲目擴張可能讓消費者對“山野”產生疲勞感,甚至失去原本的高端與自然意象。
下一個階段,或許比拼的不再是誰能更“山野”,而是誰能真正把“真材實料做到極致”,把“山野”落在可持續(xù)的產品力上。
換句話說,山野不是擺設,更不是口號,它是一種可被感知、可被品嘗的品質。只有這樣,品牌才能在低價潮和概念泛濫中,保住“山野”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