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熱播的電視劇《生萬物》中,一個看似不經(jīng)意的鏡頭——贛榆青口的登場,讓無數(shù)觀眾悸動。這座位于江蘇連云港的濱海小城,憑借著一口“青口”撬動了屏幕外的美食記憶,也讓我們不禁好奇:贛榆,究竟還藏著多少風(fēng)味寶藏?
劇中蘇蘇吃八爪魚的片段讓各位觀眾開懷大笑,直呼蘇蘇吃八爪魚這段也太愛了,而這從青口走腳帶來的海鮮遠不只是八爪魚,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贛榆的一些海鮮吧~
贛榆的味道,是海與田的交響。青口貝只是序曲,真正的盛宴才剛剛開始——灘涂上現(xiàn)挖的泥溜子,爆炒后咸鮮汁足,是獨屬于黃海沿岸的味覺記憶;晾曬在秋風(fēng)里的東方蝦干,濃縮了海洋的精華,嚼勁十足、越品越鮮;肥碩的梭子蟹,無論是清蒸后蘸姜醋,還是斬塊燉豆腐,都掩不住那滿殼的豐腴甘潤。
泥溜子,一種軟體殼類生物,這個東西全世界大概只有贛榆有。為啥?因為其他地方的海灘是沙灘、石灘,而咱們贛榆的海灘是泥灘。泥溜子用開水燙個半熟,用蒜泥和醬油拌一拌,香滑鮮嫩。
東方蝦干,贛榆名產(chǎn),將鮮活的東方對蝦洗凈、煮熟后放入烤箱,取出晾涼,反復(fù)2次,即可。蝦干蝦形美觀,香氣四溢,富于咬勁,咸鮮回甜,彰顯本味。
梭子蟹,又叫彤蟹,肉質(zhì)細嫩潔白,膏滿肉多,味道鮮美,佐餐下酒口味極佳。贛榆人對梭子蟹的做法一般是清蒸,也可以煎、炒、燉、煲,尤其是“香椿拌梭蟹”,非常受食客歡迎。
而贛榆的味覺密碼,不僅在海邊,更是藏在街頭巷尾的“土味”小吃里:清晨一碗熱氣裊裊的熱薄粉,淋上醬醋辣油,軟滑酸香喚醒一天;夏日午后的涼粉剔透彈潤,搭配蒜汁清爽沁人;剛出爐的酥燒咬開層層酥皮,滲出芝麻與焦糖的濃香;還有卷著豆腐蝦皮大蔥、抹上辣醬的豆腐卷,或是深夜一碗濃稠暖胃的豆沫糊涂,質(zhì)樸卻踏實。更不用說筋道甜糯的蹄糕、咸中回甘的甜悶瓜……這些小食不爭不搶,卻用代代相傳的手藝,熬煮出贛榆人最真實的日常。
熱薄粉,每天純手工熬制的綠豆薄粉只有贛榆才有,如果覺得沒有味道的話,還可以加一點辣椒油攪拌下,放點香菜就是一碗正宗的薄粉啦,很多贛榆人早餐也是要吃薄粉的。
涼粉,贛榆人又名白粉,多在夏天吃,清涼爽滑,通常和黃粉一塊賣,也有出攤單獨賣的。
酥燒,是贛榆早餐特有的一種食物,酥燒口感有些像蔥油餅,表皮酥脆,內(nèi)里的肉餡綿軟。想吃酥燒必須小心翼翼,一口咬下油酥紛紛落下,撒得滿臺都是。贛榆人的一天很多就是從酥燒配豆腐腦開始的。
豆腐卷,以面粉、鹵水豆腐、紅蘿卜、蝦皮等做成,形態(tài)美觀,香氣四溢,軟中帶脆,餡鮮味美,齒頰留香。贛榆土話說:吃的時候連舌頭都一塊吞下去了。
豆沫糊涂,一手端碗沿碗邊轉(zhuǎn)圈喝,一看就是贛榆人喝“五糧液”的經(jīng)典動作。五谷雜糧磨成面,黃豆花生米碾碎摻入,咸豆沫糊涂的配方伴隨了幾代贛榆人的記憶。
蹄糕,以豬背皮、豬前蹄、肘瓜肉等做成,皮凍晶瑩,肉皮彈牙,咸鮮味美,百吃不厭。
甜悶瓜,贛榆久負盛名的傳統(tǒng)特產(chǎn),已有200多年的生產(chǎn)歷史,坊間相傳曾作為貢品呈現(xiàn)給乾隆皇帝品嘗,受到褒獎。
贛榆的美食,每一口海邊的鮮,每一塊熱薄粉的暖,都是時間與人力溫柔協(xié)作的成果。我們或許不曾走進贛榆的舊街老店,卻可以通過這些小吃感知那里的風(fēng)土人情,它們跨越屏幕與文字,直抵心靈,告訴我們:最好吃的,從來是生活本身。
來源:紅榆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