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地圖,河南省穩(wěn)穩(wěn)地嵌在中東部,黃河如一條金帶斜穿其境。它的名字直白地宣示著地理位置,“黃河以南”??善@條母親河未能替它解決身份認同的難題。
秦嶺—淮河這條橫貫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如同一把精準的刻刀,將河南切成了兩半:全省90%以上的區(qū)域被劃入北方,唯獨最南端的信陽地區(qū)孤懸于淮河以南,成了“南方飛地”。
這種地理上的分裂直接引爆了身份困惑。當北方人聽說信陽人頓頓米飯、滿城茶山、方言接近湖北話時,連連擺手:“這分明是南方嘛!”
南方人卻發(fā)現(xiàn)鄭州人端著燴面大碗、冬日享受集中供暖、口音帶著中原官話的鏗鏘,又搖頭斷言:“典型的北方!”
就連河南本省人內(nèi)部也爭論不休,信陽人介紹籍貫時總要補一句“我們接近湖北”,而安陽人則堅稱“我們和河北更像”。一場“南北拉鋸戰(zhàn)”在這片土地上綿延不絕。
一省之內(nèi)的“南北混戰(zhàn)”
若踏進信陽地界,瞬間會顛覆對河南的固有印象。雞公山云霧繚繞,南灣湖島嶼星羅棋布,采茶女穿行于漫山翠綠茶園,活脫脫一幅江南水墨畫。
當?shù)厝硕酥罪埦椭鵁岣擅?,方言里蹦出湖北腔的綿軟尾音,連火車站都歸武漢鐵路局管轄。這個被戲稱為河南“假兒子”的城市,理直氣壯地宣稱:“我們是北國江南,江南北國!”
然而驅(qū)車向北兩小時進入南陽,畫風驟變:蒸饃攤冒出裊裊白汽,胡辣湯的辛香彌漫街巷,小麥田鋪展到天際。再往北到鄭州,“中不中”的方言鏗鏘落地,燴面館坐滿掰蒜瓣就面的食客。
一條淮河,讓同省人的生活如同平行時空:南部丘陵蔥蘢、稻浪翻涌;北部平原遼闊、麥田金黃;南部楚韻悠長,村寨白墻黛瓦;北部中原雄風,四合院方正敦厚。
更微妙的是文化基因的撕扯。信陽在春秋時期被楚國吞并,浸泡在楚文化中數(shù)百年,又遭吳越文化滲透,早已和豫魯文化貌合神離。
當河南衛(wèi)視高唱豫劇《花木蘭》時,信陽茶園正飄出采茶調(diào):“茶樹發(fā)芽青又青,妹采茶來哥挑籮……”這種文化混血讓信陽在省內(nèi)顯得格格不入,當?shù)厝松踔磷猿埃骸叭ム嵵菹癯霾睿轿錆h像回家?!?/p>
地域偏見
當外界粗暴地給河南貼上標簽時,這片土地承受了太多不公。上世紀90年代末,幾則關(guān)于“井蓋謠言”的虛假報道如同毒藤蔓延,將“偷井蓋”的污名死死捆在河南人身上。
此后二十余年,無論河南如何奮力追趕,總有人帶著戲謔拋出那句:“你們河南人是不是……”甚至某些企業(yè)招聘時公然打出“不招河南籍”的告示,讓無數(shù)求職者在寒冬里心涼半截。
更荒誕的是,當河南人試圖在南方北方尋找歸屬時,偏見竟從兩側(cè)夾擊。部分北方人笑他們“窮酸小氣”,某些南方人又嫌他們“粗獷土氣”。
就連飲食文化都成了攻擊靶子,北方人嘲弄信陽菜“不倫不類”,南方人鄙夷胡辣湯“黑糊糊一團”。鍵盤俠的惡意在網(wǎng)絡(luò)上肆虐,把洛陽水席說成“剩菜大雜燴”,將南陽玉雕污為“假貨集散地”。這些刻板印象像銹蝕的鎖鏈,拖慢了中原復興的腳步。
文明搖籃的無聲證言
撕掉那些歪曲的標簽,真實的河南令人肅然起敬。在安陽殷墟的甲骨地窖中,3300年前的商朝人用刀筆刻下漢字雛形;洛陽二里頭遺址的青銅爵,斟滿了中國最早王朝的禮樂之光。
當“中國”這個概念尚未誕生時,裴李崗文化的先民已在舞陽賈湖畔種植稻粟、馴養(yǎng)家豬,比兩河文明還早千年。
翻開史冊更見驚心動魄,周公在洛陽制禮作樂,締造了華夏文明基因;
老子于鹿邑著《道德經(jīng)》,點亮東方哲學星空;杜甫在鞏義誕生,他的詩句浸透家國血淚;汴梁城虹橋飛架,《清明上河圖》定格世界最繁華都市。
“伸手一摸春秋文化,兩腳一踩秦磚漢瓦”,這片土地埋葬著20多位帝王,矗立著中國最古老的登封觀星臺,少林寺的鐘聲曾喚醒禪武合一的境界。
就連信陽的尷尬位置,恰恰印證了楚文化與中原文明的激烈碰撞。那些嘲笑河南“沒文化”的人或許不知,自己說的每句普通話,都帶著河洛雅言的千年余韻。
破繭重生
當高鐵時代呼嘯而來,河南終于迎來撕掉標簽的契機。鄭州米字形高鐵網(wǎng)貫通全國,從信陽到北京僅需4小時,地理隔閡被鋼鐵巨龍?zhí)に椤?021年鄭州暴雨中,市民組成人鏈搶救墜坑女子,全國網(wǎng)友淚目:“這才是真實的河南人!”
文化覺醒更如春潮涌動,河南衛(wèi)視《唐宮夜宴》讓仕女從古畫蹦進現(xiàn)代,全網(wǎng)播放超30億次;洛陽應(yīng)天門用3D投影復活盛唐氣象,夜游門票搶購一空;信陽毛尖搭載中歐班列遠銷巴黎,茶園里架起直播鏡頭;南陽月季種上聯(lián)合國總部陽臺,香飄四海。
最動人的變化在人心。年輕一代不再糾結(jié)“南北之爭”,鄭州小伙研發(fā)的國產(chǎn)盾構(gòu)機鉆透世界最難隧道,信陽姑娘用楚繡技法設(shè)計出紐約時裝周爆款。
當海內(nèi)外游客涌向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在21個劇場里穿越中華文明史時,河南人終于挺直脊梁:“俺們不靠別人認不認,老祖宗給的底氣夠用!”
山河作證終歸一脈
從信陽茶山的氤氳霧氣到安陽殷墟的青銅冷光,從洛陽城下的天子六駕到汴河岸邊的漕運帆影,河南的每寸土地都在訴說:地理的過渡帶,恰是文明的交匯處。
當胡辣湯的辛辣撞上信陽毛尖的甘醇,當豫劇的豪邁混入采茶調(diào)的婉轉(zhuǎn),這種“不南不北”的尷尬,反而淬煉出包羅萬象的中原魂。
今天的河南人早已看淡爭議。信陽老農(nóng)在稻田邊笑言:“南方北方?能長莊稼就是好地方!”鄭州程序員指著代碼調(diào)侃:“服務(wù)器可不管我是哪人。”
或許正如黃河在此收束又奔涌,所有割裂終將匯流,所有偏見終會沉淀。當你在洛陽博物館看見唐代胡商陶俑的笑容,在紅旗渠畔觸摸懸崖上的鑿痕,忽然懂得這片土地從未需要被定義,它本就是中國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