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聊了一位藏友因為買現(xiàn)代假貨和工藝品,傾家蕩產的事。某些造假販子坐不住了,偷偷在私信里謾罵,真是缺德事做多了,說什么都會的帶入自己,這得有多心虛???
真正值得珍藏的, 還是“真、精、稀”這三個字。 現(xiàn)代收藏品不是不能玩,但你一旦入場就要有暴漲暴跌的心理準備,因為沒有文化沉淀的東西,那就是純粹的資本炒作。
記住, 如果你收藏的是下面這6種古董,那才是真正守住了財富,當然前提是真品!
一、金銀貴金屬
黃金白銀,無論古今中外,一直都是實打實的硬通貨。清代的金元寶、明代的銀作局鎏金銀壺、唐代的蓮瓣紋金碗,哪怕是一枚小小的光緒元寶銀幣,在市場上始終有人爭著要。
這類東西不僅材質本身有價值,更凝結了歷史上的工藝水準,讓人愿意一次次入手。
大到酒器、 花瓶、飾品,小到錢幣乃至于各種鎏金器物,那都是收藏市場上永不冷落的藏品。
二、萬里挑一的藝術品
它們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只屬于極少數(shù)人。比方說宣德年間的銅爐,當時燒造一批往往只有一兩件成功,失敗的全部銷毀。
又比如一件宋代汝窯小洗,天青色的釉面溫潤如玉,至今仍是無數(shù)藏家的夢想。歷代官窯無不是萬里挑一,失敗無數(shù)次才能上貢一件精品!還有像緙絲、點翠、雕漆這類工藝,比如明代一對黑漆嵌螺閣子盒,或者清代的一支點翠簪子。
當年就是富貴人家的專屬,如今更是博物館級別的水準。
三、材質昂貴
收藏中的“壓艙石”。明代一件紫檀家具,木質細膩、造型簡練,如今價格早已過千萬。清代皇家所用的金絲楠木蟠龍箱,木料成長千年以上,開采艱難、存世寥寥。
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籽料,白如凝脂、毫無雜質,現(xiàn)在已幾乎不可得。當然,高古玉不講究材質,但必須要文化底蘊夠得上!
更別說像壽山田黃石印章,或者康熙年間的一尊象牙雕觀音,這些材料要么絕礦,要么受到國際交易限制,每出現(xiàn)一件都引起矚目。
四、古代書籍字畫
古籍字畫更不用多說,它們不只是物件,更是文明的見證。一部宋版《禮記》或《漢書》,不僅紙張、刊印、裝幀都是學問,哪怕殘本一冊也價值不菲。
宋代米芾的《蜀素帖》、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明代唐伯虎的手卷,這些作品在藝術史中熠熠生輝,每一次露面都可能刷新紀錄。
哪怕只是一頁宋人信札,上面不過寥寥數(shù)語,卻也因為承載著時代筆墨與人文氣息,而被珍重傳世。
五、宮廷舊藏和信仰加持
宮廷舊藏或與宗教相關的物品。它們往往代表著當時最頂級的制作水準與材質。比如清代造辦處制作的銅胎畫琺瑯纏枝蓮紋瓶,從設計到完工全程在內廷完成,民間幾乎難得一見。
再比如一尊官造的鎏金銅佛坐像,整體比例精準、金色飽滿,凝聚了當時最好的工匠與物料。這類器物從誕生之日起就注定不凡,傳承記錄清晰,背景顯赫,自然備受推崇。
六、 名人光環(huán)
當然說的不是現(xiàn)在很多編故事的“名家舊藏”,而是古代真正的名人。比如一方蘇軾用過的硯臺,一把乾隆御題詩的折扇,或是一幅八大山人簽贈友人的花鳥畫。
這些物品背后站著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的生平、趣味、交往,都讓這些器物超越了一般古董的意義。
收藏這件事,是文化、歷史與眼光的交匯。它需要耐心,需要學習,更需要一份清醒。真正的好東西,從來不怕時間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