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匪夷所思!魯迅先生去世將近九十年,竟突然因為“吸煙”被罵上風口浪尖。
人人都知道魯迅抽煙,紹興文旅還特地以此為主題打造了一面網(wǎng)紅墻:畫像中先生指夾香煙,姿態(tài)經(jīng)典,吸引無數(shù)游客打卡合影。
可誰能想到,就這么一幅墻畫,居然被人給投訴了,還鬧得沸沸揚揚,連人民日報都親自下場發(fā)聲了。
那么這事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投訴人又有什么“隱藏身份”呢?
本文陳述內(nèi)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jié)尾
女子投訴魯迅夾煙
紹興魯迅故里的那條街,一年到頭總是人頭攢動。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面繪著魯迅先生的墻。
畫中的先生指間夾煙,眉頭微蹙,像在思索什么要緊事,路過的人常忍不住駐足細看。
不少游客專門為此而來,有人甚至掏出打火機,湊近墻面,擺出為先生“點煙”的姿勢合影。
一位大爺拍照后感慨:這樣的魯迅才真實,有血有肉,毫不高高在上。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這個備受喜愛的打卡點,突然被人投訴了。
2025年8月22日,一位自稱“控煙志愿者”的孫女士,通過“浙里辦”平臺對這面墻畫提出了投訴。
她覺得,先生手里夾著煙的形象,可能會給來參觀的小朋友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讓他們學著抽煙。
還說原畫里先生是在書房抽煙,那是私人空間里的事,現(xiàn)在把背景去掉,直接放在公共場所,跟變相鼓勵室外抽煙沒什么區(qū)別。
她還建議,不如把先生手里的煙換成拳頭,這樣既顯得有力量,又符合正能量的要求。
這投訴一出來,網(wǎng)上立馬吵開了,大部分網(wǎng)友都不買賬,評論區(qū)里幾乎一邊倒地說沒法理解。
有人反問:要是按這個道理,讀《水滸傳》難道就要學里面的人上梁山造反?
看到岳飛背上“精忠報國”的刺青,是不是連紋身都要抵制?
李白寫過“會須一飲三百杯”,那這句詩是不是也得從課本里刪掉?
還有人直接說,魯迅抽煙的形象在課本里都放好多年了,難道非得把歷史人物都改成沒一點生活習氣的“圣人”才滿意?
賬號身份被扒
一幅大家看了近二十年的畫,突然因為“一根煙”被推上風口浪尖。
是魯迅的“煙”真的不合時宜了,還是這起投訴背后另有隱情?
面對爭議,魯迅紀念館很快站出來回應,明確說這幅墻畫是2010年依據(jù)趙延年的原作復刻的。
這幅作品在藝術(shù)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不僅傳神地捕捉了魯迅“橫眉冷對”的鋒芒,也生動刻畫了他作為普通人沉思時的狀態(tài),真實而深刻。
至于為什么沒加背景,一是因為外墻的空間本來就有限,沒法容納復雜構(gòu)圖。
二是怕花哨的背景搶了人物的風頭,讓游客遠看時沒法專注感受先生的神態(tài)。
更關(guān)鍵的是,這幅畫存在近二十年,之前從未收到過類似投訴。
紹興市文旅局也跟著表了態(tài),認為歷史事實應當被尊重,不能因為幾個人有意見,就隨便改動經(jīng)典藝術(shù)作品。
然而,就在公眾還在討論“墻畫是否該保留”時,事情出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轉(zhuǎn)折。
起因是有網(wǎng)友心生好奇,這位提出投訴的孫女士,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畢竟大多數(shù)人不會特意去投訴一幅基于歷史真實的藝術(shù)作品,她為什么要這么做?
帶著疑問,網(wǎng)友順著線索找到了她的小紅書賬號,名為“無味的空氣”。
點進主頁一看,內(nèi)容讓人有點吃驚:里面幾乎找不到半點倡導控煙的內(nèi)容,反而全是推薦一種叫“尼古丁袋”的東西。
她一方面批評傳統(tǒng)香煙和電子煙危害健康,另一方面卻極力稱贊尼古丁袋的優(yōu)點,稱其無需點燃、無二手煙,是“戒煙好幫手”。
就連她賬號的簡介里都寫得明明白白,煙草和電子煙已經(jīng)過時了,她只認可尼古丁袋。
真實目的曝光,官方下場
不過,這尼古丁袋究竟是什么東西呢?
其實就是個裝著尼古丁粉末的小袋子,用的時候得塞在上嘴唇和牙齦中間,尼古丁會通過口腔黏膜被身體吸收。
雖然使用時不會產(chǎn)生煙霧,但千萬別小看它,尼古丁在我國被明確列為A級有機劇毒物質(zhì)。
而且法國之前就出過不少事,有青少年用了之后又吐又抽搐,甚至昏過去,于是法國直接把它給禁了。
盡管孫女士一再以“美國FDA批準”為由為其辯護,卻改變不了一個關(guān)鍵事實:尼古丁袋在我們國家,屬于還沒獲得批準的非法經(jīng)營產(chǎn)品。
至此,大家終于看清了她的真實意圖。
孫女士表面上打著“保護青少年”的旗號,實際上卻在推廣一種對青少年健康威脅更大的違禁品。
投訴魯迅墻畫并非她真正的目的,借公眾話題炒作、為自己推廣的產(chǎn)品引流,才是背后的算計。
而她之前聲稱的“看到女孩做禁煙手勢才去投訴”的說法,現(xiàn)在看來,也不過是一場自導自演的戲碼。
隨著事件水落石出,官方和媒體也陸續(xù)發(fā)聲,表明了立場。
魯迅紀念館率先回應,明確表示將尊重歷史與藝術(shù),墻畫不做任何修改。
紹興文旅局也再度強調(diào),不會因個別人的意見而否認已被公眾廣泛接受的歷史事實。
魯迅長孫周令飛先生的回應則顯得云淡風輕,他認為此類爭議一笑而過即可,真正重要的是大眾如何理解真實的歷史。
各大媒體也紛紛發(fā)聲,《南方都市報》直接指出,拿現(xiàn)代的觀念去強行審判過去的歷史,本質(zhì)上是不可取的。
《人民日報》隨后發(fā)表評論,指出歷史人物不是可隨意涂抹的符號,更不應被當成博取流量的工具。
央視新聞更直接,批評這種投訴純粹是浪費公共資源,還綁架了社會共識。
孫女士自食惡果
因為輿論幾乎一致不支持孫女士,她的處境也隨之急轉(zhuǎn)直下。
眾多網(wǎng)友舉報她推廣違禁品,很快,其名為“無味的空氣”的社交賬號因存在風險被平臺封禁。
她此前聲稱沒有商業(yè)動機,但賬號中大量推廣內(nèi)容擺在眼前,再也無人相信她的辯白。
本想借魯迅熱度炒作,最終不僅沒能成功,連自己的生意也徹底涼了。
而那幅繪有魯迅先生夾著煙的墻畫,至今仍靜靜立在魯迅故里的街邊。
依然有游客舉起打火機模仿點煙姿勢合影,也仍有孩子好奇地問:為什么魯迅爺爺要抽煙?
此時的家長大多會耐心解釋,抽煙是那個時代常見的習慣,而我們更應銘記的,是他如何用一支筆喚醒了一個時代。
回過頭看,這場圍繞墻畫的風波,早已超越墻畫本身的意義。
它讓我們看清,有些人嘴上喊著公益,心里盤算的卻是生意。
有些人以保護青少年為由,背地里推廣的卻是危害更大的產(chǎn)品。
歷史從不是任人拿捏的橡皮泥。
真實的魯迅之所以動人,正因為他既有文人的風骨,也有普通人的性情。
他從來不是一個被凈化、被符號化的形象,而是一個有堅持、有痛苦、有溫度的人。
提倡控煙本是好事,但得走正道、講良心。
比如通過社區(qū)宣傳普及吸煙危害,在公共場所規(guī)范設置禁煙標識,或是推動學校開展控煙教育,從認知源頭引導健康習慣。
若是假借正義之名行離譜之事,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結(jié)語
真正紀念魯迅,從來不是將他塑造成一個“完美的符號”,而是理解并傳承他那份“敢于直面真實”的精神,這不僅體現(xiàn)在他筆下的文字里,也體現(xiàn)在那幅墻畫里的“煙火氣”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