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扎可能真的想不到,自己九位數(shù)的年薪對AI大牛們的吸引力,真的比不上OpenAI的文化和愿景。
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成立僅兩個月,已有多位研究員離職。Avi Verma和Ethan Knight兩位“OpenAI系”成員,選擇短暫效力Meta后原路返回,Rishabh Agarwal同樣迅速離職。而且不光是從OpenAI老員的光速工離職回巢,Meta自己的功勛元老也待不住,被反向挖角跑到OpenAI去了。
于此同時,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NLP領域領軍人物陳丹琦被發(fā)現(xiàn)疑似加入由前OpenAI CTO Mira Murati創(chuàng)辦Thinking Machines Lab??磥聿还馐荗penAI對于AI高端人才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能夠抵抗9位數(shù)的薪資誘惑,就連從OpenAI分離出去的團隊,同樣也繼承了OpenAI的魅魔體質,加速“收集”著學術圈和其他公司的精英。
也許多年之后人們回顧大模型時代的硅谷風云時,會把OpenAI和當年的仙童半導體和Paypal放到一起,讓它成為一個時代的注腳。
01
Meta:重金搶人難敵“OpenAI系”離心力
今年7月,Meta CEO馬克·扎克伯格高調宣布組建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投入數(shù)十億美元,目標直指前沿通用人工智能,甚至不惜開出九位數(shù)的年薪,大張旗鼓地從OpenAI、xAI、谷歌、Anthropic 等競爭對手處招攬頂級AI人才。
據稱,Llama大模型發(fā)布后,扎克伯格親自下場,通過郵件和WhatsApp高密度挖角,效仿OpenAI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Greg Brockman的“獵頭戰(zhàn)術”。
Meta短時間內從OpenAI、xAI、谷歌、Anthropic等處招攬了50余名核心成員,至少包括13名谷歌AI專家、3名蘋果工程師、3名xAI員工、2名Anthropic科學家,人才薪酬包裹總計高達1億美元。
短短兩月內,Meta團隊匯聚了一批全球最頂尖的AI研究員,一度被視為行業(yè)“夢之隊”。當時,Sam Altman 在內部員工備忘錄中批評了 Meta 的"挖角行為",評價為"令人反感"。
Sam Altman 在備忘錄中提到:"我已經數(shù)不清他們試圖從我們這里挖走多少人去擔任他們的首席科學家。"
但成立僅兩個月,團隊內部已開始出現(xiàn)動蕩,多名知名研究人員相繼離職。
曾在OpenAI工作的Ethan Knight、Rishabh Agarwal、Avi Verma都于近日公開宣布離職,其中兩人加入Meta不足一月便選擇回流曾任職過的OpenAI。
Ethan Knight在其職業(yè)初期首先在OpenAI參與了ChatGPT的工作,后從埃隆·馬斯克的 xAI 跳槽至 Meta。
以百萬美元年薪于四月加入這家科技巨頭的 AI 科學家Rishabh Agarwal,首先在Meta從事生成式 AI 項目,后轉入Meta 超級智能實驗室。在加入短短五個月后,他現(xiàn)已宣布離職以追逐"另一種形式的冒險"。
在Rishabh Agarwal、Ethan Knight之后,是Avi Verma。在特斯拉工作近四年后,Avi Verma于去年六月加入 OpenAI,而后Avi Verma接受了馬克·扎克伯格為 Meta 人工智能開出的豐厚邀約,最近宣布辭職并據傳同樣將重返 OpenAI。
這一波“回頭跳槽”,讓業(yè)界對于Meta新實驗室的內部氛圍和吸引力產生了不少疑問。與此同時,Meta在AI組織架構上的多輪調整和團隊重組,也加劇了人才的不確定感。
“OpenAI系”回流不僅限于技術骨干。Meta AI產品管理總監(jiān)Chaya Nayak也傳出將加盟OpenAI,成為行業(yè)又一標志性“跳槽”事件。
可以說,Chaya Nayak也轉投OpenAI,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派系的集聚效應。即使Meta擁有龐大資源與市場平臺,但在前沿AI研究文化、技術社區(qū)歸屬感、學術自由度等關鍵維度上,依然難以打破“OpenAI系”科學家的認同邊界。
02
陳丹琦疑似加盟Thinking Machines Lab:新銳勢力承接“OpenAI系”流向
與此同時,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NLP領域領軍人物陳丹琦(Danqi Chen),近期被發(fā)現(xiàn)進軍工業(yè)界。
在Thinking Machines的HuggingFace主頁上,陳丹琦的名字赫然出現(xiàn)。其GitHub和Hugging Face等學術主頁的郵箱已經切換為“thinkingmachines.ai”——正是由前OpenAI CTO Mira Murati創(chuàng)辦的新興AI實驗室Thinking Machines Lab的官方域名。
按照該實驗室慣常的郵箱命名規(guī)則,陳丹琦幾乎可以確認已經加入該團隊。盡管她的個人主頁目前尚未“官宣”,但業(yè)界已經將其視作“板上釘釘”的重大人才流動。
Thinking Machines Lab成立于2025年2月,短短幾個月內,也已經吸納了大量前OpenAI員工,目前,Thinking Machines Lab的成員三分之二來自 OpenAI。
專注于前沿多模態(tài)AI模型與創(chuàng)新技術。陳丹琦作為全球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頂級學者,其論文總引用數(shù)超7.5萬,RoBERTa模型研究單篇引用逾3.6萬次,在學界和產業(yè)界均有巨大影響力。
此次她的“加盟”,無論是全職、兼職還是合作,都將極大增強Thinking Machines Lab的行業(yè)號召力,更是“OpenAI系”人才和知識網絡在外溢、分化,并通過新興平臺不斷壯大的顯現(xiàn)。
無論是Meta“搶人”后的集體返流,還是Thinking Machines Lab的迅速吸納與壯大,背后都呈現(xiàn)出同一股趨勢:“OpenAI系”已經成為全球AI領域的重要影響因素。
事實上,從 OpenAI 出走的前員工,已經造就了多個AI獨角獸公司 ,從OpenAI最大的競爭對手Anthropic,到炙手可熱的stealth starup:Thinking Machines Lab,Safe Superintelligence,以及在其他賽道上做出不菲成績上Perplexity。這些公司的創(chuàng)立者都有著OpenAI深度工作經歷,某種意義上構成了一個基于OpenAI 的技術人員網,這也為他們在業(yè)界的深入活動帶來了更多便利。
這一群體擁有共同的訓練體系、合作文化和技術范式,通過日益壯大的“OpenAI系”網絡,擴散、滲透到硅谷幾乎所有AI核心創(chuàng)新節(jié)點,成為業(yè)界格局下的隱形主角。
參考:
https://www.wired.com/story/researchers-leave-meta-superintelligence-labs-openai/
https://www.financialexpress.com/trending/who-is-avi-verma-after-rishabh-agarwal-another-ai-researcher-at-meta-leaves-to-join-openai/395864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