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雨消殘暑,曠然天地秋。露螢矜熠熠,風葉送颼颼。——宋·陸游《急雨遽涼》
處暑過后,炎夏的喧囂漸行漸遠,宋代詩人陸游筆下那場急雨帶來的秋意,正悄然浸潤我們的生活。然而,這份涼爽中也夾雜著“燥”的挑戰(zhàn)——口唇干、喉嚨癢、皮膚緊,這些都是“秋燥”來臨的信號。因此,我們并不能大意,反而要格外小心一些才是。
處暑之后,陽氣漸收,陰氣始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下,田地間的暑濕也開始出現(xiàn)變化,變成了干燥。唐代詩人元稹在《詠廿四氣詩》中敏銳捕捉到這一變化:“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此時老鷹開始捕獵鳥類,天地萬物開始收斂,秋燥已然悄然而至。面對這樣的天氣變化,我們要做何應(yīng)對呢?
處暑后,要開始去燥了,記得喝3湯,滋陰補水,從頭潤到腳,燥氣也消了。處暑之后,北方地區(qū),可能會變得涼快一點,但是在南方地區(qū),暑熱其實并沒有完全消退,甚至還有“秋老虎”的持續(xù)。但無論南北,空氣濕度往往開始下降,秋風一起,空氣中的水分就會減少,燥邪便容易傷及人體。
老話說:“大凡濕由地升,燥從天降”這里就寫出了,因為天氣變化,從而給人帶來的燥氣。
去燥的方法其實也不難,那就是順應(yīng)自然,食飲有節(jié),因為燥氣本身就是因為天氣所致,而飲食遵循時令的話,自然也能去除燥氣。而去燥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喝湯。一碗溫潤的湯羹下肚,既能補充水分,又能滋陰液,潤肺腑,安神志,可謂“喝湯補水,潤物細無聲”。
處暑后,要開始去燥了,記得喝3湯,滋陰補水,從頭潤到腳,燥氣也消了,分別指的是哪3湯呢?
1、 百合蓮子銀耳湯
這天湯反復提及了好多次,它雖然很普通,但是食療價值卻特別的高,是最為經(jīng)典的滋陰潤燥的一個組合,在民間甚至還被人稱之為“平民燕窩”。滋潤皮膚,人也舒服不少。
做法:1、取干銀耳一朵,提前用冷水泡發(fā)(約1小時),去掉黃色的根蒂,撕成小朵;2、準備鮮百合數(shù)瓣(或干百合適量)和干蓮子一把,洗凈;3、將銀耳、蓮子一同放入砂鍋中,加入足量清水;4、大火煮沸后,轉(zhuǎn)小火慢燉約30分鐘,至銀耳膠質(zhì)濃稠;5、加入百合和適量冰糖,繼續(xù)燉煮15分鐘左右即可;6、出鍋前可撒上幾粒枸杞點綴增香。
2、蘿卜排骨湯
俗話說“秋后蘿卜賽人參”,此湯清淡可口,潤燥補身。而且這個時候的蘿卜價格也比較的實惠,搭配這排骨,也是人們可以多喝的一道營養(yǎng)湯,喜歡的話,可以在家里試一試。
做法:1、白蘿卜清洗干凈,切成滾刀狀,備用;2、鍋中放入適量的清水,大火對其燒沸,然后放入排骨焯水,接著撈出來沖洗干凈;3、放入幾片老姜,然后加入適量的清水,放入排骨一起燉,大概40分鐘之后,放入蘿卜;4、蘿卜燉軟爛之后,加入少許的鹽對其進行調(diào)味,出鍋的時候可以來點蔥花或者是香菜皆可。
3、雪梨無花果瘦肉湯
此湯清潤之中帶著果甜,生津潤燥效果尤佳。這個也是我家里經(jīng)常做給孩子吃的一道湯品,營養(yǎng)價值也非常的高,不僅可以潤燥補水,還能起到促消化的一個作用。
做法:1、把雪梨清洗干凈,然后是去掉它的核,再把它切成塊狀;2、準備一點無花果,可以是干的也可以是新鮮的,把它洗凈之后切開;3、然后對其進行焯水,將所有的材料放入燉鍋中,再加入適量的清水;4、隔水開始燉,20分鐘左右,可以來點鹽也可以不用加,因為本身就有鮮甜味了。
隨著晝夜溫差不斷變大,燥氣也更加的明顯,我們在這個時候,一定要遵循處暑養(yǎng)收,斂陽潤燥的一個原則,在季節(jié)輪換的當口,多吃一些時令的菜,以及多喝一些潤燥的湯,這樣會在整個的秋冬季節(jié)更加舒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