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耿興敏 見習記者 李禹城
“只需通過‘觸控’流程—動畫演示—文字注釋,我竟然就‘做’成了一件器具,太神奇了!”8月19日,在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的臨展廳,游客指著顯示屏興奮地說道。
當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巡禮”主題采訪活動聚焦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走進國家自然博物館、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挖掘場館建設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呈現(xiàn)“博物館之城”的發(fā)展活力。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正以“博物館之城”建設為重要抓手,不斷夯實文化根基、彰顯文明魅力。從2020年正式提出建設目標,到2021年國家文物局與北京市政府簽訂共建協(xié)議,再到2024年《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印發(fā),頂層設計持續(xù)完善。如今,241家備案博物館與56家類博物館共同構筑起璀璨的文化矩陣,“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潮起來”成為市民美好生活的生動注腳。
自然館中的跨界奇遇
今年夏天,“時空和鳴:解密達·芬奇的藝術科技與自然韻律”特展成為國家自然博物館最熱的文化IP。
國家自然博物館位于北京中軸線南段東側(cè),代表國家保護、研究、收藏、闡釋和展示自然遺產(chǎn)?!?3萬件館藏中珍稀標本數(shù)量居國內(nèi)自然博物館首位?!眹易匀徊┪镳^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萬士林介紹。
“時空和鳴”特展以自然科學為出發(fā)點,結(jié)合達·芬奇的藝術與科技成果,提供跨學科觀展體驗。展覽包含手稿還原實物、數(shù)字修復作品及真跡,更有70件動植物和礦物標本與之呼應?!熬扌凸コ撬?1組中西發(fā)明模型首度亮相,目前觀眾達15萬人次以上,遠超預期。”萬士林介紹,為滿足市場需求,特展推出79元和49元分級票價。
這是國家自然博物館不斷創(chuàng)新的生動寫照。“我們嘗試‘探索看展覽’互動設計,觀眾能通過小程序體驗AI導覽、DIY數(shù)字文創(chuàng)?!比f士林透露,市場化探索初見成效,今年計劃新增500款文創(chuàng)產(chǎn)品。
漢風古韻喚醒歷史記憶
作為北京唯一的專題類漢文化博物館,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歷經(jīng)11年閉館改建,于今年5月煥新開放。新館2800平方米展陳空間,勾勒出漢代文明的恢宏畫卷。
“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大葆臺遺址,更要通過文物闡釋北京地區(qū)的漢文化?!北本┛脊胚z址博物館館長楊志國介紹,開館近半年接待13萬人次,創(chuàng)歷史最高紀錄,“觀眾渴望了解腳下的歷史”。
基本陳列《勃碣都會 幽燕華章》成為解碼歷史的鑰匙。“展覽分北土漢邦、長樂未央、題湊禮藏三部分,利用‘黃腸題湊’墓葬遺存,還原西漢廣陽國風貌。”站在華麗的“玉衣”展品旁,楊志國如數(shù)家珍。
館方運用OLED透明屏、CAVE沉浸式空間等技術,讓觀眾“穿越”到漢代生活場景,主墓室藻井投影重現(xiàn)漢代天文圖,星芒與遺址呼應,營造出星河浩瀚的震撼感。
首個臨展《漢風轪華——馬王堆生活藝術特展》同樣備受矚目?!皬溺婙Q鼎食到衣被錦繡,從簡帛典藏到富貴無極,全方位展現(xiàn)西漢貴族生活?!睏钪緡f。
讓文化滋養(yǎng)城市肌理
“從國家自然博物館的跨界創(chuàng)新,到大葆臺遺址博物館的科技賦能,各類博物館都在踐行‘服務公眾’的初心?!北本┦形奈锞植┪镳^處處長白崇說,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不斷縱深發(fā)展,2024年全市推出展覽2000個,活動近5000場,接待觀眾超1000萬人次。
隨著國家自然博物館新館建設推進、中國長城博物館改擴建等項目落地,北京博物館體系布局持續(xù)優(yōu)化。
“類博物館開放、高校博物館增強服務、老字號博物館涌現(xiàn),讓‘私家珍藏’變‘社會共享’?!卑壮绫硎荆安┪镳^之城”不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文化生態(tài)的塑造。當文物走出展柜、歷史融入生活,這座城市的文化根脈將更加堅韌綿長。
來源:中國婦女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