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71歲的成龍帶著《捕風(fēng)追影》殺瘋了——上映13天票房破7億,把大鵬上映43天的《長安的荔枝》(6.77億)按在地上摩擦,順便追平了自己1983年《A計劃》的豆瓣8.2分紀錄。
今年的暑期檔電影熱度由高調(diào)的《長安的荔枝》攪起;
中途被低調(diào)的《南京照相館》蓋了帽;
最終被普遍不看好的《捕風(fēng)追影》強勢翻盤。
潮起與潮落,驚喜與失望,總在出乎意料中交替上演。
這樣的暑期檔,總票房雖不高,尿性卻很高,刺激的是腎上腺素,蹦出來的盡是想不到的黑馬。
這樣的影市姿態(tài),預(yù)示著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成熟,觀眾也越來越客觀理性!
輕浮炫技,故弄玄虛,“一鍵成片”的樣子貨最終會死得難看,靠漂亮臉蛋在大銀幕上騙粉的時代已基本結(jié)束。
硬橋硬馬精打細磨的誠意之作,觀眾是不會輕易放過的。
《捕風(fēng)追影》堪稱影壇"爺青回",用梁家輝的刀和成龍的皺紋,給流量明星們上了堂表演公開課:
所謂演技,就是讓觀眾忘記你演過爛片。
這是兩個港星老頭的“文藝復(fù)興”
這是71歲成龍飾演退休阿sir的職場第二春!
這次成龍不玩“家具城戰(zhàn)神”人設(shè),改演返聘老警察黃德忠。
如此高齡還能用眼睫毛演戲——盯犯人時像掃描儀,教新人時像老父親,懺悔時連魚尾紋都在飆戲。
最絕的是那句臺詞:“我們都是老人了,搞不懂這些新玩意兒。”
聽著像自嘲,細品全是江湖智慧。
這是67歲梁家輝飾演反派“卷王”的誕生!
這么老的梁家輝用實力證明:永遠是。
你大爺
你大爺
分頭一梳變斯文敗類,水果刀一揮成冷血狼王。
孤兒院百人斬那場戲,他揮舞短刀對壘上百個棍棒長械,嚓嚓嚓抹脖子、割動脈、挑腳筋的神速,于刀光劍影間還能抽空給養(yǎng)子們洗腦。
把一個反派卷得這么“高端”,讓今后其他演反派的演員不嘟嘟囔囔才怪。
梁家輝這個角色得列入“反派內(nèi)卷教材”了。
有網(wǎng)友辣評曰:“建議查查梁家輝,他這根本不像演的”。
若無兩塊“老姜”,電影會成啥樣?
之前深陷"爛片之王”評價中的成龍,這次拉上千面影帝梁家輝同場飆戲,拿出幾十年練出來深厚功底,給影市和年輕晚輩們狠狠上了一課。
看懂了市場邏輯的觀眾會反向思索,如果沒有成龍和梁家輝這兩塊“老姜”,《捕風(fēng)追影》會寡淡成什樣子。
若把成龍梁家輝換成此沙和張子楓等年輕人,還是原劇本,還是如此炸烈的懸念和特效場面,會有多少觀眾買賬呢?
我想,沒有一個資方和導(dǎo)演敢去冒這個險。
所以,還得是成龍和梁家輝,才能配得上整部影片的氣質(zhì)。
成龍梁家輝,在大銀幕上拳拳到肉、刀刀見血的搏斗,仿佛時間從未流逝。
兩位影壇老宗師,用搏命式的誠意告訴市場,港片并未沒落,它必須懂得在融入新時代新要求中去保持個性。
在創(chuàng)新中保持優(yōu)秀傳統(tǒng),在傳統(tǒng)中融合新思維,迎合市場需求,《捕風(fēng)追影》無疑是個優(yōu)等生。
這部電影帶給觀眾的不僅是視覺上的爽感,更是一場關(guān)于演技、堅持和時代思考的生動教學(xué)。
明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概率會是《捕風(fēng)追影》的主場,最佳影片、最佳導(dǎo)演、最佳男演員(梁家輝)這兩項首先預(yù)定在這兒,坐等驗證。
而這部香港和內(nèi)地的合拍片,無疑也是下屆金雞獎、百花獎的奪獎熱門。
難得碰到這樣的兩地皆榮的合拍片。
電影告訴我們“姜”為何是老的辣
《捕風(fēng)追影》不僅僅是一部娛樂作品,劇情設(shè)置卻有著映射現(xiàn)實的積極意義。
影片通過警匪之間的貓鼠游戲,強調(diào)了社會代際傳承過程中,老年人、老員工和老經(jīng)驗的不可或缺性!
老員工是塊寶,老經(jīng)驗不得了。
新演員要沉得住氣,莫把個性脾氣當本事。
AI追蹤再酷,不如成龍記車牌號的腦瓜子管用。
高科技解決不了的危險bug,最終還得靠“老一套”!
“我們都是老人了,搞不懂這些新玩意兒?!?/p>
成龍飾演的老警察黃德忠這句臺詞,道出了飛速發(fā)展的社會,無數(shù)老年人的現(xiàn)實困境。
在這個數(shù)字化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大多數(shù)老人仿佛成了時代的“異鄉(xiāng)人”。
技術(shù)延伸了感官,卻無法代替感官,追捕的核心仍然是對人性的理解和判斷。
這一點不僅適用于影片中的警匪對峙,也適用于我們對數(shù)字時代的思考。
影片通過兩位老年主角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代際之間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和陪伴,而不是更先進的手機或者更簡化的軟件。
電影最后,成龍飾演的黃德忠選擇讓張子楓飾演的何秋果而不是自己親自出手抓獲“狼王”,象征著老一輩的放手與新一代的成長。
就像成龍和梁家輝用幾十年的功底為我們呈現(xiàn)的這場精彩表演:
真正的傳承不是永遠站在中央,而是知道何時退場,何時鼓掌。
“武戲文拍”之成功典范
《捕風(fēng)追影》最值得稱贊的是實現(xiàn)了“武戲文拍”的高級境界。
影片在炫目的動作、科技外衣下,包裹著對人性的樸素堅守。
它借一個動作犯罪故事的外殼,讓我們看到那些隱藏在社會角落的沉默焦慮。
梁家輝的“狼王”悲劇不在于他沒能拿到錢,而在于他即使拿到了,也無法真正擁有。
不在于沒有年輕人圍繞身邊,而在于這些“兒子”從未真正走進他的內(nèi)心。
影片展現(xiàn)了兩種“父親”,兩種與年輕一代的相處模式。
一方面是傅隆生對養(yǎng)子們的緊密控制,另一方面是黃德忠對何秋果的愿意賜教和懂得放手。
這兩種關(guān)系模式共同指向了同一個主題:
老年人如何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與年輕一代建立真實的情感聯(lián)結(jié)。
年輕演員可圈可點
片中最驚喜的年輕演員是此沙,這個來自彝族的28歲小伙,一人分飾兩角,貢獻了年輕演員40%的亮點,建議內(nèi)娛小鮮肉集體觀摩學(xué)習(xí)。
張子楓1米6的身高演出2米8的氣場,證明好演員靠的是腦回路不是肱二頭肌。
最讓人驚喜的,此沙、文俊輝、林秋楠、王振威、李哲坤幾位精神小伙,個個都是拍武打動作戲的新秀。
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武術(shù)特長,在影片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實力。
武打演員后繼有人,從《捕風(fēng)追影》中看到了未來。
有瑕疵?優(yōu)點太多也是錯!
免不了,這世界從不缺較真者,尤其在給電影挑毛病上。
《捕風(fēng)追影》是有缺點的,其它的都不足掛齒,最明顯的就是成龍梁家輝戲份過多,像"老藝術(shù)家聯(lián)歡晚會",年輕角色像被塞進武俠片的實習(xí)生。
不過觀眾表示:“我花錢就為看倆老頭打架,要什么自行車?”
《捕風(fēng)追影》更像一鍋港式煲仔飯——梁家輝是底下焦香的鍋巴,成龍是上面流油的臘味,年輕演員像恰到好處的蔥花。
建議資方連夜開拍續(xù)集,片名我都想好了:《捕風(fēng)追影之新筍燉老姜》!
另外,
還未看片的記住了,片尾有最騷彩蛋:梁家輝在獄中看《老人與?!?,彈幕飄過“這波是官方玩?!薄?/p>
很明顯,有續(xù)集,還是這兩幫人,要玩更大的!
更刺激的,不出意料,應(yīng)該是從梁家輝越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