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君
“中國人抓住了萬物最本質(zhì)的東西,就是用線條來表現(xiàn)萬物。西方的油畫靠明暗來塑造形體,中國畫不玩色彩,就是一根黑線,這提升了美學高度?!?/p>
第一次聽徐行健老師講述這個繪畫理念時,腦海里不斷閃過敦煌一窟一窟的壁畫,那些華服上的褶皺,那些凌空飛天的飄帶,還有隨風而動的流水波紋。
我一直迷戀敦煌,它就像一道跨越了千年的時空之門。雖然“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但是通過壁畫,可以和古人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所思所想。
喜歡畫畫的人,常常如數(shù)家珍那些西方的畫家,莫奈、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但對于長達1600多年的敦煌藝術(shù),卻只知道它恢宏崇高,究竟誰創(chuàng)造了這一切,這個問題和其他細節(jié)一樣,含混又潦草。敦煌更像一個謎題,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激起人的好奇心,總想去一探究竟。
當?shù)弥恫豢伤甲h的敦煌》展覽第一站是濟南時,立刻想到約徐行健老師去看看。總覺得他的繪畫當中有敦煌的影子,而敦煌的秘密里有他的線條和色彩。
驅(qū)車看展的路上,經(jīng)過旅游路南端,曲折蜿蜒,一邊是錯落的山勢,一邊可能瞥見遠處的城景或近旁的綠意,剛?cè)岵?。它是我眼中濟南最美的一條路,串聯(lián)千佛山、開元寺、漿水泉等,尤其是夏天,兩邊樹木郁郁蔥蔥,陽光透過樹葉閃現(xiàn)出無數(shù)光斑,晴空下如詩如畫。
徐老師透露,這條路的取名源于父親的建議,讓人一聽便知其屬性。他的父親徐北文是當代濟南學者中的“百科全書式人物”,在文學、史學、哲學、經(jīng)學、教育學、藝術(shù)等諸多方面卓有建樹。他的百首《濟南竹枝詞》廣為流傳,文采斐然。
但徐老師記得最清楚的是小時候家中常掛著一副楹聯(lián),是父親書寫的張養(yǎng)浩詩句:“身能安分賢于隱,子肯讀書貴似官?!?/p>
敦煌展位于城南一個商業(yè)中心的五層,1200平方米的展廳分為七個部分,有壁畫,有實拍的文物古跡圖片,因為工作日,看展的人不多,我們可以安心地、慢慢地,一點一點去感受那千年前的古文明。
徐老師的笑容里始終有長者的包容,但他的眼神和壁畫接觸的剎那,煥發(fā)出不一樣的神采。經(jīng)變畫前,我像嘰嘰喳喳的麻雀一般:原來佛國等級也是這般森嚴,遠處的佛菩薩和宮殿畫得那么大,近處的人物畫得卻很小。
徐老師說,這種“遠大近小”的處理并非嚴格遵循透視規(guī)則,而是古代畫師靈活調(diào)整的結(jié)果,體現(xiàn)了“以意塑形”的創(chuàng)作理念。原來古人這般有智慧,通過“遠大近小”,能在二維平面上制造“深遠遼闊”的空間錯覺。
來到我們都喜歡的飛天造型前,尤其是《雙飛天》,它大概最能體現(xiàn)敦煌壁畫中的線條之美。畫面中,兩位飛天朝著同一個方向飛動,一手拈著花蕾,一手散花,身后拖拽的長裙襯托著她們?nèi)崦赖纳碜?。畫師用勻細挺勁的墨線與白線相互穿插跳躍,配合夸張拉長的飄帶及雙腿,形成“U”形,更顯瀟灑飄逸。
徐老師說,不同的線條可以表現(xiàn)出不同物體的質(zhì)感,如鐵線描用于描繪人物的外輪廓和衣物等,能體現(xiàn)出衣物的質(zhì)感和硬度;而表現(xiàn)樹木叢林時,線條遠近交錯有致,展現(xiàn)出樹木的繁茂和生機。
而在徐老師的畫中,幾乎全以長短線條和黑白兩色出之,沒有大紅大紫之色、妖艷嫵媚之態(tài)。水墨之間偶有花心一點天青色點染,也是畫龍點睛,靈動自然。他創(chuàng)作的墨玉牡丹,花朵斗大,極盡絢爛,有一種撲面而來的壓迫感,仿佛被美攝住了心魄。
怎么判斷書畫的線條美不美?徐老師認為,一是得有力量感,沒有力量感就沒有精神,現(xiàn)在講筆墨精神,有了力量感才有筋骨;二是得有節(jié)奏感,也就是符合大自然的生長規(guī)律,如樹木生長冬藏春發(fā),像人走路有快有慢;三是得具備立體感,就是中鋒,沒有中鋒就沒有力氣感。
這讓我想起舅舅教我書法時,講到過草書的筆斷意連。上下字或同一字內(nèi)的筆畫,看似斷開,實則筆鋒在空中有隱性的運動軌跡,讓整體氣韻流暢。
徐老師的畫也總讓我體會到這種草書之美,尤其是他的泉水畫系列,看不見風,卻從萬千的線條中感受到風的方向,看不到地心引力,卻從線條的粗細中感受到泉水騰空的力量。
他有一幅月下趵突泉,一眼驚艷后忍不住為它寫詩一首:
月光下
一切都變得慈悲起來
分明的分明,朦朧的朦朧。
讓人忘了自己
忘了世間所有的苦
除了線條,敦煌的色彩可以說是大名鼎鼎。據(jù)說北宋王希孟的絹本《千里江山圖》獨特的青綠山水表現(xiàn)技法和青金石等礦物顏料的應(yīng)用,最早就發(fā)端于敦煌。
當我們站在《鹿王本生之九色鹿與它的朋友》前,畫面整體的色調(diào)以土紅色為主,前方的一排山石則用石綠色,紅白黑幾種顏色交錯染出,在畫的縫隙里,又以白色或綠色的花草點綴其間。徐老師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中國正五色,白青黑赤黃,對應(yīng)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代表著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色彩要符合自然之美,而和諧是自然美的第一要素,用色須恰如其分,才能呈現(xiàn)“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感。
畫水,尤其是泉水,更加考驗一個畫家對色彩的把控力。徐老師的趵突泉系列當中,他用淺處偏清透,深處帶藍綠,表現(xiàn)出了泉水平靜處的清澈如鏡,流動處的漣漪,騰空時的水花水霧。
外面市聲嘈雜,但展廳內(nèi),敦煌壁畫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會讓人安靜下來。徐老師的畫也有這樣的魔力,當你的呼吸,和它的每一筆線條、每一抹色彩,在同一個頻率時,你會發(fā)現(xiàn)時間仿佛停了下來。
當我們置身1:1還原的洞窟,感受壁畫的真實氣息,一眼一千年,一夢入敦煌。而徐老師也有屬于他的“洞窟”,墨彩與線條間,聚氣凝神,自然就能遠離外界的紛擾。三尺案頭,便是心境一方凈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