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下方播放按鈕收聽十點主播安東尼朗讀音頻
大家有沒有在網(wǎng)上看到過這樣的標題:
“孩子上初中,住校才是‘王炸’,這3個好處太明顯了”;
“孩子初一住校,當媽的解放雙手,真的賺翻了”;
“不自律的孩子,住校后,倒數(shù)進入年級前三”。
由于標題很有噱頭,加上孩子馬上要讀初中,以上內(nèi)容都點開,讀了又讀。
但看多了,就忍不住感嘆:
現(xiàn)在的廣告,真是越寫越用心,太會利用家長的心理。
只談短期效果,不談長期影響;只講成功案例,不講失敗風險。
網(wǎng)上全是住校的孩子變成學霸,牛娃;
可現(xiàn)實情況呢?
也很多孩子因為不適應住校生活,成績下滑,交到不三不四的朋友,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問題。
所以,能不能住校,這個問題真的需要辯證而理智地看待。
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毀掉孩子整個人生。
心理學之父斯坦利·霍爾曾說:
青春期是一個充滿猶豫不決和矛盾情緒的過渡階段,是風雷激蕩的人生時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生理上開始成熟,心理上渴望獨立,身心都處于第二發(fā)育期。
初中,剛好又在這個階段里。
住校與否,看起來像開盲盒,幸運的父母和孩子能平穩(wěn)度過,鬧心的父母和孩子則可能栽個大跟頭。
作家尹建莉分享過自己女兒的故事。
女兒圓圓剛上初中時,尹老師迫于客觀原因,給女兒選擇了一所寄宿學校,一周回一次家。
住校后,女兒卻過得異常艱難。
一邊,學校里的很多事情父母不知情;
另一邊,孩子還無法獨立處理社交關(guān)系、學習壓力,也沒辦法及時向父母尋求幫助。
入學不到一年,圓圓狀態(tài)每況日下。
盡管我女兒是個可以主動化解問題的孩子,可那三年是我在教育上感覺最力不從心、自己做得最糟糕且我女兒狀態(tài)最不佳的三年。
高中時,尹老師果斷讓孩子走讀,寄宿的負面影響才逐漸淡化。
然后,也有孩子能夠很好地適應住校生活。
前兩天,偶遇住在隔壁單元的楊姐。
她的一雙兒女,從小調(diào)皮,甚至一度叛逆,厭學,沉迷游戲。
今年中考卻考入市重點高中。
原來開始上初中時,楊姐把兩個孩子送進一所十分嚴格的私立初中住校。
偶然之舉,卻讓事情開始朝著美好的方向發(fā)展。
學校管理嚴格,老師認真負責,宿舍學習氛圍濃厚友好,加上學校禁止手機等電子設(shè)備。
半年時間,孩子戒掉了手機癮,開始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又因為每周回來一次,孩子和媽媽都擁有了獨立的空間。
一見面,吵架變少了,互動變多了,親子關(guān)系簡直蜜里調(diào)油。
心理學家曾說:
13-16歲孩子處于青春期前中期,這個階段最具挑戰(zhàn)性。 父母先要充分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征,才能夠讓理解多過指責,讓體諒多過怨懟。
當父母開始糾結(jié)要不要住校時,外人并不能給你一個標準的答案。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與其糾結(jié)“住校好”還是“走讀好”,不如父母沉下心來,根據(jù)孩子的性格、家庭條件和學校氛圍,量身定做一個正確的解法。
之前看過一個校園采訪:
你為什么選擇讓孩子住校?
幾乎接受采訪的每位父母都給出了相似的答案:
住校可以讓孩子“吃苦”“交朋友”“融入集體生活”……
殊不知,一句“住校更能鍛煉孩子”誤導了多少做父母的。
如果孩子有這三類跡象,千萬不要讓他住校。
第一類,孩子性格內(nèi)向,不會社交
聽過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討厭聚集的人群,比較喜歡獨處,性格偏內(nèi)向。
父母卻覺得她沒法適應社會,剛上初中,就讓女兒住校,美名曰:“練練膽子。”
可對女孩來說,無異于“地獄開局,天崩地裂”。
因為不喜社交,她經(jīng)常在宿舍看書,舍友卻覺得女孩清高,裝學霸。
聯(lián)合其他舍友孤立和霸凌女孩,導致女孩情緒崩潰,只好被迫休學。
性格內(nèi)向、不善社交的孩子,本身可以在父母相處中習得基本溝通社交能力。
突然讓孩子進入不安全的陌生群體,只會造成“社交超載”應激反應,對身心產(chǎn)生不利影響。
第二類,孩子身體虛弱,經(jīng)常生病
體質(zhì)弱的孩子,往往需要更細致妥帖的照顧。
宿舍環(huán)境密閉,食堂飯菜口味和營養(yǎng)性差,都不利于體弱的孩子。
長期暴露在不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中,極其容易影響孩子的生長發(fā)育。
第三類,孩子自控力差,缺乏自律
在網(wǎng)上,看過一個孩子對宿舍生活的回憶:
父母以為,大家作息規(guī)律、早睡早起、互相學習。 實際上,是大家熄燈后聊八卦,半夜舍友起床上廁所,到處傳來床和板凳吱呀吱呀的聲音;舍友呼嚕聲、夢話,偷偷打游戲的聲音…… 真正能夠進入深度睡眠的時間比家里少很多。
所以,千萬別指望孩子能夠在舍友的帶動下好好學習,多半是父母的奢望。
自制力驚人倒無所謂,意志力稍微差又缺乏外部監(jiān)督的孩子,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是早晚的事。
看過一項《寄宿制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與分析》調(diào)查顯示:
有44%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其中重度為3.4%,中度為8.0%。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住不住校是小事。
住校的時機不對,影響的是將是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
這并非嬌縱孩子,恰恰是父母對孩子的保護。
越有智慧的父母,越會引起重視。
一位教齡20多年的班主任曾總結(jié):
判斷孩子要不要住校,其實很簡單,看兩個方面就夠了。
第一,孩子自身的意愿,以及孩子的性格、身體和自律條件,至少達標兩條;
第二,學校氛圍,比如是否禁止帶手機、宿管老師是否負責、班級氛圍是否融洽濃厚;
另一位同為老教師的@王老師則說:
無論是否住校,父母都不應該當甩手掌柜,而是需要在初中階段,給孩子“補好”這三門課。
1.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
作家李月亮有一個觀點:
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是培養(yǎng)出會與世界相處的孩子。
著名主持人吳淡如講過一個切身體會。
有一次,給女兒購買了一件厚新衣服,女兒當場就要穿上。
當時的天氣十分炎熱,吳淡如看女兒想穿,也沒有阻止,而是等女兒自己反應過來。
果然,沒穿多久,女兒就說,太熱了還是換掉吧。
吳淡如解釋:
孩子都有判斷能力,選擇錯不可怕,重要的是在錯誤中學會識別和自我糾正。
這就是獨立能力的一種,獨立判斷的能力。
此外,還有獨立做事的能力、獨立適應環(huán)境能力。
許多孩子到青春期了,但是內(nèi)心還是很幼稚。
一個孩子真正的成熟,要從習得這三個獨立能力特質(zhì)開始。
2.關(guān)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網(wǎng)上曾有一組數(shù)據(jù):
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并且兒童心理問題門診人數(shù)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
也就是說,青春期是孩子心理問題的高發(fā)時期。
越是青春期,越要關(guān)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看過一個抖音。
一個媽媽發(fā)視頻問:
住校的女兒想走讀,怎么辦?
視頻里的女孩,淚眼汪汪,強忍著淚水,看起來很不開心。
高贊評論回答:
親身經(jīng)驗告訴你,她心理已經(jīng)出問題了,快救救她吧。
好在這位媽媽認真聽取了網(wǎng)友的建議,時隔一個月,把女兒接回家中,視頻中的女孩,也終于露出了笑容。
很喜歡一段話:
一個家庭最幸福的地方就在于: 父母能夠覺察并保護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富養(yǎng)。
當父母把自己當做承接孩子“情緒的容器”后,其實就是在給孩子充電。
青春期時,多關(guān)注孩子情緒的流動和變化,孩子長大后才更有可能變成一個勇往無前的人。
3.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勵
育兒圈有一個著名的“5+2=0定律”。
“5”是指孩子在學校的時間,“2”是指孩子在家的時間。
是說兩天的家庭教育和5天的學校教育同等重要,如果家庭教育沒跟上,學校教育再好,最終結(jié)果也為0。
深以為然。
當孩子在學校接受老師的知識教誨時,父母也要在家庭教育中提供必要的支持與鼓勵。
比如孩子成績考砸了,父母要多給予共情和寬慰;
孩子和同學出現(xiàn)矛盾了,父母要及時了解情況和對策;
正如《人民日報》寫的那樣: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只是老師的事,更是你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yè)。
孩子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需要父母和老師共同努力。
戴維·埃爾金德曾說:
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 在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被足夠的愛滋養(yǎng),生活會更從容淡定。
無論孩子是否住校,父母都不要吝嗇對孩子表達愛與關(guān)心。
因為,這不僅可以給孩子內(nèi)心帶來安全感和幸福感,還對他們性格的塑造,未來的人生之路提供源源不斷的靈魂滋養(yǎng)。
點亮,與所有父母共勉!
作者 | CC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面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2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十點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