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危機與重構》
聶隱娘身處的時代與周遭具體如何?
諸侯割據(jù)怎樣促成了大唐帝國的重建并走向了自身的終結?
作者于盤根錯節(jié)之中抽絲剝筍,給人以讀推理小說的奇妙感
“安史之亂”無疑是中國中古史上的大事關鍵,但相對于其重要性,既往的研究卻還遠遠不夠。本書從政治地理學切入,通過對唐代后半期 最為重要的政治群體之一——藩鎮(zhèn)的實證性考 察,對唐帝國得以成功度過“安史之亂”這一中古史上之劇變,并在由此創(chuàng)發(fā)的新興的藩鎮(zhèn)體制下,重建其政治權威與統(tǒng)治力的問題,給出了一個合理的歷史解釋,為我們重新認識中古史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線索。
02
《波峰與波谷》
本書采用“制度史觀”,著重從“政治制度”與“政治勢力”兩方面敘述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歷程。闡述了戰(zhàn)國至秦中央集權的官僚帝國體制的創(chuàng)立,入漢之后的各項制度發(fā)展,魏晉以下的政治“變態(tài)”,北朝官僚行政的再度振興等等;闡述了此期文吏、儒生、宗王、外戚、宦官、門閥、軍人、寒人、部落貴族等各種勢力的此起彼伏。
對“制度”與“勢力”的相互關系亦予提示,如文法吏與律令體制的關系,儒生與復古改制的關系,士族門閥造成的制度變態(tài),鮮卑軍功勢力對官僚體制的振興等。對“政治文化”也給予了充分關注,闡述了法家、儒家、黃老、玄學及北朝的“功績制的政治文化”的政治影響。
03
《翦商》
“李碩中國史”開篇之作,從這本書開啟中國史的閱讀!
本書主要講述華夏文明的萌生與轉型。從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頭文化)的出現(xiàn),到三千年前商朝的滅亡、西周建立,時間跨度一千余年。
從新石器時代以來,華北地區(qū)形成了殺人獻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里頭)也沿襲了這種人祭文化,并在隨后的商朝登峰造極。周族僻處西部,本沒有人祭傳統(tǒng),但他們曾投靠商朝,為商朝捕獵用于獻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紂王懷疑,被作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后,文王的長子伯邑考被紂王獻祭。文王學習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術,發(fā)展出《易經(jīng)》的卦、爻辭體系——記錄周文王親歷和認知的諸多事件,最終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戰(zhàn)略。
武王滅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為;武王死后,由周公輔政,徹底禁絕了人祭宗教,銷毀了有關商代人祭的文獻記錄,并制造出一套沒有人祭的理想化歷史敘事,以及基于“德”的世俗政治與道德體系。
周公的這些舉措,開創(chuàng)了新的華夏文明。五百年后,孔子編輯儒家“六經(jīng)”,系統(tǒng)整理周公的理論成果。周公和孔子塑造了儒家學派,其影響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代。
概而言之,本書借助考古材料和傳世文獻,梳理了上古人祭風俗產(chǎn)生、繁榮和消亡的全過程,以及人祭與華夏早期文明從伴生到分離的偉大轉折,再現(xiàn)了古人(周人)為終結商朝和人祭風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們對華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認知。
04
《叫魂》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中在中國的千年帝制時代,清高宗弘歷可謂是空前絕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達到登峰造極的時候,整個大清的政治與社會生活卻被一股名為“叫魂”的妖術攪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從春天到秋天的那幾個月里,這股妖風沖擊到了半個中國,百姓為之人心惶惶,官員為之疲于奔命,皇帝為之寢食不寧。在講述叫魂故事的過程中,《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重在討論這背后的歷史意蘊。叫魂故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傳統(tǒng)中國政治和中國社會的一些基本問題。
05
《萬古江河》
在世界文明存在與變化的劇烈大潮之中,中國如何自處,如何看待自身的歷史與文化?中國從何處來,中國文化從何處來,又要向何處去? 這本《萬古江河》即心懷中國文化的著名史家許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為今天中國人撰寫的歷史,為中國文化的成長發(fā)展作的一部傳記。隨著歷史的進展,中國文化的內容與中國文化占有的空間不斷發(fā)生變化:從考古發(fā)現(xiàn)所見的中國文化的發(fā)端,到“中原”的出現(xiàn),中原變成了中國,“中原的中國”慢慢擴張變成“中國的中國”,然后超越中國之外,慢慢將四鄰吸收進來,通過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勢力范圍的擴大,變成了“東亞的中國”,然后在亞洲范圍之內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是“亞洲的中國”,再經(jīng)過百多年顛簸與蹣跚進入世界,成為“世界的中國”。
在對這各個超越王朝、政權的長時段文化圈的敘述中,中國文化和生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許先生圍繞國家體制與時代特色,思想、宗教與文化變遷,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與經(jīng)濟網(wǎng)絡,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互動,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與生活資源,民間社會與信仰世界,文化、科學技術的進步轉變,對外關系及與他者文明的比較互動等一系列主題展開。在在講述著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多彩鮮活的成長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個階段,中國都要面對別的族群及其締造的文化,經(jīng)過不斷的接觸與交流,或迎或拒,終于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鄰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還與“別人”融合為一個新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