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食為天”,曾以為吃飯是最尋常的快樂 —— 熱乎的飯菜入口,滿足感從胃里蔓延到心里,可自從成了 “糖友”,這份快樂卻漸漸變成了小心翼翼的負擔。
每次走進餐館,我總會下意識地多問一句:“炒菜別放糖,涼拌菜也千萬別加糖。” 回到家買調(diào)料,拿起一瓶就得先翻到配料表,逐字確認有沒有隱藏的糖分,生怕一不小心就踩了 “糖坑”。曾經(jīng)毫無顧忌的吃飯時刻,如今成了需要時刻繃緊神經(jīng)的 “任務(wù)”。
更讓人糾結(jié)的是主食的選擇。確診后,我像很多糖友一樣,瘋狂在網(wǎng)上搜索 “大米飯能不能吃”“白面饅頭能吃多少”“大米粥到底能不能喝”,可答案五花八門 —— 有人說絕對不能碰,有人說控制量就行,越查越迷茫,越選越焦慮。就像中秋說不能吃月餅、端午說不能吃粽子,這些建議看似貼心,卻忽略了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真正的 “能不能吃”,從來沒有統(tǒng)一答案,只能靠自己一點點摸索。
我是土生土長的陜西人,面條是刻在骨子里的偏愛。以前一碗油潑面下肚,渾身都舒坦,可現(xiàn)在看著噴香的面條,只能忍住饞意,最多吃一小碗。身上的動態(tài)血糖儀像個 “監(jiān)督員”,每時每刻都在提醒我:吃多一口,血糖可能就會失控。時間久了,我摸透了自己的用藥劑量和胰島功能,知道吃多少能讓血糖穩(wěn)定,可也徹底沒了 “大快朵頤” 的勇氣。
這六年,身體倒是越來越勻稱 —— 最胖時兩百斤的體重,如今穩(wěn)定在一百四,但心里的遺憾卻沒少過。看到好吃的不敢吃飽,慢慢養(yǎng)成了 “強迫癥”:吃到七分飽就立刻放下筷子,哪怕再喜歡的菜,也絕不多夾一口。胃里不餓了,心里的 “滿足感” 卻總?cè)绷艘粔K,就像有個小小的欲望在心里撓,總想著 “要是能痛痛快快吃一頓就好了”。
偶爾實在忍不住,我也會 “任性” 一把。比如突然特別想干一碗面,就提前吃片二甲雙胍,或者做好控糖準備,硬著頭皮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我知道這不符合 “標準控糖流程”,可誰還沒點人之常情呢?總不能因為糖尿病,就徹底丟了對美食的向往。
有人問我,確診六年,每天都要和 “吃” 較勁,會不會覺得苦?其實苦是有的,但更多的是慢慢找到的平衡?,F(xiàn)在的我,雖然沒了 “吃飽吃撐” 的快樂,卻多了對身體的敬畏;雖然不能隨心所欲享用美食,卻在適度克制中找到了穩(wěn)定的生活節(jié)奏。
如果你也是糖友,偶爾想不通、覺得委屈時,不妨想想:我們不是在 “剝奪” 自己吃飯的快樂,而是在為健康尋找新的相處方式。或許現(xiàn)在會有遺憾,但只要穩(wěn)住心態(tài),慢慢調(diào)整,依然能在控糖的日子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小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