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里木湖
豫苑文風
與您追逐夢想的純文學平臺
西陲漫記
作者:劉黑木
開篇
來霍城已經(jīng)七日了。人謂七日為一周,一周一循環(huán),一周一世界。而我于此一周間,竟也習慣了這里的風物氣候,習慣了這里的美食,習慣了這里朝日相伴的草原、森林、湖泊和雪山。
受霍城文旅局的邀請,我和新疆畫家石豹先生,上海的小馮小郭便相逢于“駝糞成堆之處”的霍爾果斯河畔。
01
被稱為“大西洋的眼淚”的賽里木湖,是許多人向往已久的地方,網(wǎng)上曾說,到新疆旅游,不來賽里木湖,就等于沒有來新疆。這話說的沒道理,但確實不來看一眼賽里木湖,終究還是會留下遺憾的。
賽里木湖的旅游中心真夠氣派,停車場也真夠大,游人也真夠多。來這里旅游,大多是自駕游,僅我所見的就有黑龍江的、廣東的和上海的等外地車牌號。當然,景區(qū)里面的車大多數(shù)都是本地車牌,應該是和我們一樣借來的,或者是租來的。進入景區(qū)后,但見沿湖公里上的車,是一個接一個地排成了長龍陣。路面且不寬,想超車相當困難,由是我們的車,也只能跟著大部隊的后面慢慢緩行。凡是到了一個景點,幾乎是所有的車都在尋找恰當?shù)耐\囄?。好在是,前車讓后車,先到的游客拍完照后迅速離開,而后來的游客馬上把車停了過去。
既然是初至賽里木湖,我們也不能一直開著車跑去吧,好像是有多么清高似的,其實我們也是俗人一個,還是要親臨湖邊找點感覺的。無風三尺浪,有風浪百丈。雖然只是微風,一望無際湖泊被輕風吹拂,也與岸邊碎石細紗親蜜接吻,撞擊出“嘩嘩”地響聲。我來到水邊,但見湖水深不透底,藍得教人失語。湖面如鏡,映著遠處的大山和天上的流云,竟不知是云行于水中,抑或水流于天上。我蹲下身去,掬一捧湖水,冷冽刺骨,據(jù)說這水是千年雪水所化,難怪如此清冽。
賽里木湖在天山之中,海拔兩千多米,乃天地間一大奇跡。我來之時,恰值初秋,四野的綠色已經(jīng)褪去,草原上也由綠變黃,唯此一泓碧水,靜臥群山環(huán)抱之中,澄澈如鏡。仿佛自開天辟地以來便如是存在,不為時光所動,如是藏在深閨里的妙齡少女。
我立在湖岸上觀看,這湖水之色,非尋常之藍,亦非普通之綠。細觀之,竟似將整個蒼穹納于其中,又自深處透出某種神秘的光暈。陽光照射處,泛起萬點金鱗,閃爍不定;云影掠過時,又轉為沉郁的靛藍,深不可測。遠處水天一色,云在水中飄動,水在云間留影,這景色,幾乎不似人間之景。小馮和小郭各自拾起石片,向水中撇去,水面上留出一串串水花,他們都在數(shù)著誰撇的花多,幾番混戰(zhàn)下來,小郭高興的跳起來,揮舞著雙手大喊:“我贏了!”
車行至一處,湖岸堆滿許多石頭,大者如牛,小者似拳,游人紛紛涌來拍照留念。這時候天氣陰暗下來,天上的白云漸漸的變成了烏云,水中的倒影也暗淡下來。我獨坐湖岸巨石上,靜觀水色變幻。忽覺此湖不僅是一個地理存在,更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人心最深處的渴望與孤獨。千百年來,它靜觀絲綢之路上的商旅往來,目睹王朝更迭,而自身卻始終如一,不為外物所動。這種恒久與變幻的交融,令人頓生敬畏。
湖畔有古城遺址,殘垣斷壁間,野草萋萋。成吉思汗的點將臺,八百年來頂風冒雪矗立在那里,它身后是荒漠的草原和蒙古人與哈薩克人星星點點的毛氈房,偶爾也能見到牧民們騎馬奔馳而過,只是沒有見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悠閑場面。想當年,這里應該是人聲鼎沸,駝鈴悠揚,戰(zhàn)馬奔騰的地方。而今卻變得面目全非,為了點滴經(jīng)濟利益,原有的面貌不復存在,草原上騎馬的身影亦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汽車的飛輪,馬蹄印子變成了汽車轍子。特別是網(wǎng)紅打卡,使得這里游人如織,破壞了屬于它原本的寂靜。賽里木湖已經(jīng)不是“大西洋的眼淚”,而是大自然的眼淚,是環(huán)境保護者的眼淚。盡管如此,人們似乎沒有考慮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因為,人們在點鈔票的時候,心里只有高興,根本就沒有聽到賽里木湖痛苦的呻吟。人們只是覺得,湖水依舊清澈,白云依舊美麗,雪山依舊巍聳,草原依舊生機。仿佛過去的原始記憶與現(xiàn)在經(jīng)濟發(fā)展,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賽里木湖不會抗拒,只能順從。過去與現(xiàn)在在這里交匯,迅速地融入了那一片碧波蕩漾之中。
來之前,石豹兄就告訴我,在賽里木湖有一個地方,有幾只大天鵝,留戀這里的美景,久久不愿離去,竟也為這里增添一抹色彩,游人紛紛涌來觀賞打卡。我們走了幾個小時也沒找到此處,正疑惑是否有誤,只見前方水面上一群白鳥在水中嬉戲,游人在岸邊拍照。當我興致盎然的走去看時,才發(fā)現(xiàn)這那里是天鵝,分明是上百只的水鷗。天上還盤旋著幾只老鷹,虎視眈眈地注視著落單的水鷗。
漸漸的天色又放晴,卻已經(jīng)是黃昏時分,湖面漸起薄霧,遠山模糊成淡墨色的剪影。最后一縷夕陽斜照湖心,將水面染成金紅,恍若神跡。我忽然明白:賽里木湖之美,不在其形,而在其神;不在其色,而在其質。它不取悅于人,只是任性的存在,人為了賺錢,想盡辦法取悅于它,它也是無動于衷。而這自我的存在,正是最可貴之處。
當夜幕完全降臨,星河倒映湖中,天地上下皆是一片璀璨。此刻的賽里木湖,已然不再是地理意義上的湖泊,而成為了連接天與地、人與自然的靈性通道。我終不復言,惟靜立于斯,感受這罕見之極境對靈魂的洗禮。
02
果子溝大橋,橫跨綿亙蜿蜒的果子溝深谷,宛如長虹飲澗,氣勢恢宏。它呈S型曲線與雪山、云杉、野花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被譽為“伊犁第一景”。站在橋上俯瞰,但見群山陡立,中裂一隙,溝壑縱橫,林木蔥蘢。時有時無的云氣吞吐其間,如是仙境一般;飛鳥掠過上下,留下一串清鳴。而大橋本身通體銀白,如龍脊負天;橋下溪水潺潺,不舍晝夜地流淌,不知去向何方。我想,這溪水大約也是要匯入賽里木湖的罷,因為天地萬物,原本就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總該有它的目的地。
見當?shù)匦侣劊愀鄹簧袒魡傆谇安痪靡瞾淼酱?。與其他游客一樣,也拿起手機選角度拍照,他對媒體采訪表示,“果子溝大橋真的是太美了!新疆之美是如此之美?!彼€說,“不到新疆不知道新疆多美,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國有多大?!?br/>
?果子溝大橋的觀景臺,有當?shù)毓_克族、維吾爾族和蒙古族等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品,在商鋪展列,各種各樣的紀念品,琳瑯滿目,花色齊全,許多游客看完大橋美景之后,紛紛選購些一些帶回家,或饋贈親友,或自己留念。這些傳統(tǒng)工藝品與大橋現(xiàn)代氣息形成文化碰撞,成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文化見證。?
想當年,這里應該是荒無人煙之地,那山立陡立陡,連牛羊都難翻越,更何況是兩只腳的人類呢!正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也,于此尤甚。所幸的是被稱為基建狂的中國人,從未負人。想所敢想,做所敢做,凡事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然自橋起,天塹遂成通途。遠觀橋身,從此山到彼山之間,橫空直出巨梁,鋼筋鐵骨凝鑄一起,將兩岸懸崖系在一處,形成一股力量,似與億年巖石角力,更像是牽線,將對面不相往來的兩座大山連成一體。橋墩直下萬丈,若巨人之足,踏碎虛空,望之頭眩目暈。大橋之上鋼纜斜拉,緊繃如弓弦,似在無聲奏鳴力量之曲。站在觀景平臺上,只見橋上車水馬龍,真乃是“車水馬龍呈風景,風和日麗好前行”。車行其上,但覺平穩(wěn)如履平地,唯窗外云濤翻滾,山風呼嘯,方知身在半空。俯瞰深谷,幽邃而神秘,仰視山峰,巍峨而壯觀,人在其中,如呈祥云,猶如身臨蓬萊仙境。車在行走,人在觀看,忽見一匹駱駝,站在護欄外抬頭遠望,似是在注視著川流不息的車流,更像是觀注著大橋的雄姿。它那種凝神注 目的神情,絕對會讓我覺得,它就是大橋的守護神。
當?shù)厝酥^此橋為“天路”,使天涯成咫尺,化險阻為夷途。當晨曦初露之時,橋身染金,浮于云海之上,確如登臨天道。待暮色四合之際,車燈成線,流動如彩虹飛濺。
大橋不言不語,只管渡人。它沒有神筋細胞,不知痛苦悲傷,它的使命就是承載著天下人的重量與希望。經(jīng)千百萬輛車的碾壓,它自巋然;夏日的酷暑,冬天的嚴寒,它自不動。當夕陽西下時,在蒼茫天地間,它沒有情感的表達,只投射下矯健的身影,與巨松為伴,與蒼鷹為伍,填補這寂靜的空山。
天路橫空,到底是人類杰作;天塹飛渡,畢竟是人類智慧。
03
中華福壽山位于霍城縣大西溝鄉(xiāng)北約8公里的地方,這里的溫差大,海拔落差也大,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這里是世界野果類植物的天然基因庫,亞洲野生櫻桃李的生長地。很多年前,就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野生櫻桃李之鄉(xiāng)”。據(jù)考證,景區(qū)內(nèi)生長著各類野果約60余種,以野蘋果、野櫻桃李、野杏、野山楂、野核桃為主。不僅如此。在這里能聆聽天山松濤、欣賞高山草甸、親聞奇花異草、禮拜睡佛古廟。自然山水與多元文化相伴,野生果木與水果之鄉(xiāng)相融,是這里獨具特色。
登山那日,天氣晴好。山路蜿蜒,沿河而上,行程過半,轉身爬山。路如蛇行,彎多坡陡;路側懸崖,深不可測。及至第一個觀景臺時,停車駐足,得以欣賞到福壽山真貌。山往前延伸,漸抵伊犁河谷,遠處煙嵐飄裊,遮住了玉米地的青帳,煙嵐如飄帶,蒙蒙朧朧沒有盡頭。觀景臺一旁野果樹茂密,枝桿錯亂無章。石豹兄見狀甚喜,忙不輟的拍照,留取繪畫素材。觀景臺前,尚有一襲紅色婚紗,迎風飄揚,那是一對情侶,來這絕佳勝地,拍攝婚照,留下一生美好記憶。再驅車前行時,山坡上的樹漸少,而牛羊漸多。這里山形地貌奇特,層層疊疊,猶如大海波濤。而我們所站的位置,一面是茂盛的樹木,一面是綠地毯般的草坡,放眼望去,草坡上散散落落有許多牛呀、馬呀、羊岈和駱駝,坡上的草,雖然已經(jīng)被啃食待盡,但它們?nèi)栽谂Φ乜惺吃龇?。因為冬天就要來了。我們來到山頂,一尊大鼎昂然屹立,在陽光下泛著青光,震守著祖國西陲邊疆。這尊大鼎,是霍城的形象,也是小馮的驕傲。十年前,小馮便與霍城結緣,親手設計打造了大鼎。我們來到鼎下,振敬得有些恍惚,十米高的大鼎之威岸與藍天白云的配飾,碰撞出一幅絕妙畫卷。
圍繞大鼎看了一圈,小馮興致昂揚的講解,我們也興趣使然的恭聽。剛照完留念合影,便見大鼎上空有數(shù)百只烏雅盤旋,細看才發(fā)現(xiàn),它們正與一只老鷹為掙奪領空權,而進行激烈的搏殺。僅有幾個回合,只身奮戰(zhàn)的老鷹,終是寡不敵群,落荒而逃。
福壽山是道教一個重要的活動道場,據(jù)說元初時,道教全真派丘處機攜其弟子在此講道傳法。在另一處觀景臺上,我們隱約可見前面崖壁上,有幾處摩崖石窟。據(jù)介紹,早在清朝時期,這里就建造三清教主廟、三皇廟、玉帝廟等37座神龕洞,形成環(huán)繞山體的建筑群。這些建筑群,主體建筑大都是依山而建在海拔約一千二百米左右的懸崖山洞內(nèi),利用天然溶洞內(nèi)不規(guī)整的地形,構建多層木質樓閣。洞窟內(nèi)有神龕以及壁畫。這些古老的寶貝和民族藝術品,由于民國時期的戰(zhàn)亂紛飛,皆被毀盡。現(xiàn)僅存兩處彎月形天然古洞,洞內(nèi)尚有部分遺跡,包括藏傳佛教風格的白塔、天然石佛及少量的木構殘件。在古洞之下,重新修建一座廟宇,名曰清心觀,古洞與廟宇,相距不過半里路程,且以石梯棧道相連。看那樣子,像是新建的,尚未安裝橫欄。我沿階而上,走走停停,待到洞前,也是汗透衣襟。最遺憾的是,古洞大門緊鎖,尚未開放。心中稍有許不悅,白浪費我許多體力。
下得山來,來到清心觀旁,路邊果樹繁多,枝頭掛滿了果實,紅的、黃的,青綠色的,褐赭色的,各色盡有,皆為無主之木,野生之果。小郭也是好奇,都要摘來嘗嘗,總是咀嚼之后“呸呸呸”的吐掉。試想,如若好吃,焉有留乎?
果子溝大橋
中華福壽山
文中圖片來自作者,致謝!
作者簡介
劉黑木,原名劉奇,祖籍河南南陽,現(xiàn)居上海。海派山水畫家,篆刻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