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是他幫助劉邦擊敗了“戰(zhàn)神”項羽,劉邦這才建立了漢朝。但是在建立漢朝之后,劉邦擔心韓信這位軍事天才不甘心臣服于自己,因此他處處提防著韓信,而這也導致韓信被呂雉謀殺。
韓信一生僅有三十五年,卻傳奇般的留下了三十四個成語……
年少無為
韓信在很小的時候,便失去了父親,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父親長什么樣子。
但是在韓信心里,父親無時無刻都在陪伴著他,因為他父親的遺物是一把劍,是一把從他一出生就看到的劍。
這把劍給韓信帶來了磨難,但是這把劍也是韓信崛起的資本。
韓信從小就對父親留下來的這把劍愛不釋手,哪怕家里再窮,他也沒想過用這把劍去換一些糧食吃。
而且,韓信雖然有一身的精湛劍術,但是他知道,劍是用來殺敵的,而不是用來好勇斗狠的。因此,韓信的劍很少出鞘,也很少對人使用。
雖說韓信的想法并沒有錯,但是想要堅持這樣的人生信條,就必然會遭受來自外界的惡意。每當身材高大且背著一把劍的韓信出門時,就會有一些無所事事之人,來故意招惹韓信。
這些人已經(jīng)放棄了自己,放棄了自己的人生,整天以尋釁滋事為樂。
他們看著韓信好欺負,于是便圍在韓信身邊,說他是“不敢出劍的膽小鬼”。
韓信雖然不是膽小鬼,但是他也不想朝著這些人出劍,因此每次被這些人纏上后,韓信就只顧低頭走路,不想與他們糾纏。
可是韓信的忍讓并沒能徹底解決問題,反而是讓這些人更加猖狂。
這天韓信出門時,又遇到那群人。為首的一個屠戶過來指著韓信的鼻子說:“‘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strong>
他的意思是,你韓信要是個爺們,就刺我一劍;要不然,就從我褲襠下面鉆過去。
韓信面對這樣的挑釁,他還是忍了,他并沒有拔劍殺掉對方,而是承受了“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韓信一生中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成語,也是最出名的一個成語。
這個成語字面意義雖然不太好,但是由于它是從韓信身上被提取出來的,所以這個成語中也隱含著一種“善意”。
自從經(jīng)歷了“胯下之辱”,韓信也發(fā)生了改變,他知道自己不能再這么老實下去了……
投身軍營
韓信背著劍離開了家鄉(xiāng),他加入了項梁率領的軍隊。項梁也曾讓秦軍吃虧,但是他在獲得勝利后過于狂妄,結果反被秦軍給消滅了。
項梁戰(zhàn)死后,韓信帶著一群潰兵投奔了項羽,項羽是當世英雄,韓信很尊敬他,但是項羽卻并不怎么看重韓信。
不過韓信也并未因此而煩惱,畢竟他才剛來,還沒有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項羽的安排下,韓信成了一個看管糧倉的小官,但即使是這樣可有可無的工作,韓信依然認真去做了。
當時,軍糧儲存在糧倉里后,沒準什么時候會用到,如果長時間不吃,糧食可能會發(fā)霉變質。
早些時候放進去的糧食發(fā)霉后,想要將它們弄出來很麻煩,每次都要處理很時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韓信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給糧倉裝個“后門”。
這樣一來,這些早期放入的發(fā)霉糧食,直接就能從后門里直接被推出去,不用越過新放進來的糧食。這就是“推陳出新”。
韓信替項羽解決了一件麻煩事之后,項羽依然看不上他。一開始的時候,韓信還寬慰自己,說項羽可能是沒注意到這些小細節(jié),之后還有機會。
但是韓信后來又多次給項羽提出軍事方面的建議,項羽一律無視。
就算再怎么熱心的人,遇到項羽這樣的也會失去熱情吧。
于是,韓信脫離了項羽,轉而投奔了項羽最討厭的劉邦。
剛到劉邦這里的時候,劉邦依然讓他去做看管糧草的工作,令韓信十分傷心。
不過好在劉邦手下有夏侯嬰和蕭何這樣的人,他們發(fā)現(xiàn)韓信的才華,并且向劉邦推薦了韓信。
蕭何為了將韓信留在這邊,甚至還在敏感時期獨自出門,將韓信給追了回來,由此誕生一個成語“蕭何月下追韓信”。
把韓信追回來之后,蕭何又到劉邦面前推薦韓信,稱贊韓信為“國士無雙”。有了蕭何的保證,劉邦才決定要重用韓信。
隨后劉邦找韓信來談話,兩人不可避免的提到了項羽,而韓信對項羽的評價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之后韓信又跟劉邦講述了自己的計劃,并且自信地表示,只要按照計劃執(zhí)行,那么劉邦只需要寫寫檄文,就能平定三秦,這叫“傳檄而定”。
崛起與隕落
聽完韓信的計劃之后,劉邦也心潮澎湃,從此他便認可了這位韓大將軍。
不久之后,第一步計劃開始實施,也就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利用這個戰(zhàn)術,劉邦和韓信很快便收復了三秦之地,關中之地盡歸劉邦。
看到韓信如此厲害,劉邦心里也很高興,他也膨脹了起來,以為自己有了與項羽一戰(zhàn)的實力。但是項羽這“戰(zhàn)神”的名號也不也是吹出來的,即便他手下兵少將寡,依然能將劉邦打得落花流水。
劉邦在潰逃的路上想起了韓信,明白了只有韓信才能“獨當一面”。
為了表現(xiàn)自己對韓信的重視,劉邦將自己新拉起來的隊伍交給了他,希望他能做出一番大事。韓信果然不負眾望,他帶著眾人“背水一戰(zhàn)”,“置之死地而后生”,奪取了燕趙之地。
為了保證自己的行軍路線不被顯露,韓信“問路斬樵”,盡顯大將風采。
韓信的攻勢令項羽感到恐懼,于是他急忙派人來找韓信議和,希望韓信能和自己聯(lián)手。
但是韓信說自己與劉邦是“金石之交”,而且劉邦對他還有著“解衣推食”的恩情,自己是絕對不會背離他的。
在韓信的努力下,項羽在垓下遇上了“四面楚歌”,軍心大亂。
項羽死后,韓信“功高蓋主”,引來了劉邦的記恨。與此同時,有一個謀士來見韓信,他說自己愿意與韓信“肝膽相照”。
由于此時的韓信已經(jīng)立下了“不賞之功”,而且還有著“略不世出”的才華,因此此人建議韓信韓信趕緊遠離劉邦,省得被“鳥盡弓藏”。
但是韓信還是相信劉邦的,他不愿意做出“鄉(xiāng)利倍義”之事。
在戰(zhàn)爭結束后,韓信回到了家鄉(xiāng),他這次回來,首先拿出一千兩金子,感謝當年救濟他的老太太,這便是“一飯千金”。
隨后他去見了當初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并且承認當時的自己只是“一竿之微”。
做完這些之后,劉邦的報復也就來了。
由于韓信“勛冠三杰”,因此劉邦一直對他不放心,更何況韓信還當著劉邦的面,說出了自己帶兵“多多益善”這種話,這就讓劉邦更不放心了。
最終,楚王韓信被貶為淮陰侯,整天“居常鞅鞅”。
最終,韓信被好兄弟蕭何帶進皇宮,遭遇了“鐘室之禍”。
韓信的崛起和死亡都與蕭何有關,因此也有了一句成語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被稱為“兵仙神帥”,打起仗來能“侵吞山河”,但是由于他一直“伐功矜能”,導致他最后死于婦人之手……
韓信死于呂雉之手,可以說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呂雉把韓信給殺了,可以說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而韓信的一生也因此被總結為“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