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深淵與繁星》一書
一百年前的一個傍晚,宣統(tǒng)二年庚午十二月初七,即公元1911年1月7日晚七時許,天津士紳溫世霖正在寓所內(nèi)晚餐,突然有兩三名警官闖入,將其傳喚至警察局。三天后,溫世霖因主張即開國會,被“遣戍新疆,嚴加管束”。當(dāng)時還是北洋法政學(xué)堂學(xué)生的李大釗,曾積極參與此次運動,后來在母校十八周年紀念日時回憶過這段歷史。溫世霖對學(xué)生的激烈態(tài)度有所保留,但還是義不容辭地參與了此次運動。
時任直隸總督的陳夔龍在《夢蕉亭雜憶》里回憶,天津無賴某君,混入學(xué)界,“挾眾罷學(xué),通電全國,幾至激成巨變,不可收拾”,于是“密拿到案,即日電奏發(fā)往新疆安置”。在沒有法律程序的情況下,與其說溫世霖被逮捕,不如說被綁架。雖然天津政治運動受到影響,但慶幸的是,各地媒體紛紛報道這一事件,社會各界進行營救活動,并未因此被視為同案犯而被牽連。
《昆侖旅行日記》是溫世霖寫于整整一百年前的日記,記載了他一路發(fā)配的“西行漫記”。我在打折書店偶遇,厚厚的一摞躺在那里。留意這本書,是因為我對近代以降的日記和書信情有獨鐘。盡管日記和書信常以自我為中心,但好處正在于只是一家之言、一人之見,并不宣稱自己是客觀公正的。
此前對溫世霖一無所知。讀過書中附錄文章,才知道他出身于天津的教育世家,與創(chuàng)建南開的張伯苓、嚴范孫是世交。天津有兩個溫氏教育世家,一為溫世霖家族,一為溫瀛士家族。前者于1905年創(chuàng)辦普育女子學(xué)堂,后者于1930年創(chuàng)辦第二所普育女子學(xué)堂。普育女子學(xué)堂被視為“北方女學(xué)先河”,溫世霖母親是第一任校長,1923年去世,孫中山譽為“民國賢母”。
今人對流放的印象,大都來自《水滸傳》。林沖被發(fā)配,一路機關(guān)重重,如果不是魯智深相助,只能“被自殺”。兩位解差董超、薛霸,對林沖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后來盧俊義被發(fā)配,董超、薛霸再次聯(lián)袂登場,故技重施,被燕青結(jié)果了事,也算是替林沖報仇雪恨了。溫世霖比林沖、盧俊義要幸運許多,他遇到的解委像春天般的溫暖,一路鞍前馬后,你挑著擔(dān),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董超、薛霸陪伴林沖從開封走到滄州,清朝的制度與之不同,溫世霖一路途徑直隸、河南、陜西、甘肅、新疆,每至一地更換文武兩名解委。
最初的兩名解委因為缺乏合法程序,公文欠奉,自覺理虧,“言語支吾”,而且因為相處時間短暫,沒有來得及培養(yǎng)出感情。此后各地解委都與溫世霖建立了“魚水情”。溫世霖對河南兩位解委的評價是,一位“人甚慷慨”,一位“照料格外周到,令人感激”,臨別時他們“彼此依依握手,黯然令人增感”。讀至此處,幾乎要聯(lián)想起江淹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和柳永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后來溫世霖和另一位解委話別時,就引用了江淹的這句名言,稱“當(dāng)時之情景似之”。陜西兩位解委與溫世霖途徑臨潼縣,三人在夜晚同去華清池沐浴,溫世霖目疾初愈,行走不便,在解委扶掖之下,安然下池入水。在西安時適逢除夕,其中一名解委送來岳母手做黃河鯉、蟹黃等菜肴。
甘肅解委李子珠尤為獨特,溫世霖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人極開通,頗有肝膽,與余一見如故”。此說絕非客套。李子珠聽說溫世霖案發(fā)緣由,極為打抱不平,建議溫世霖家人上訪,溫世霖感慨:“李君古道熱腸,令人感激”。到了蘭州,李子珠拿出家藏三十年老花雕,設(shè)宴招待溫世霖,并建議其納妾,理由是:“遣戍者孤身至新(指新疆——引者按),恐有監(jiān)禁之虞;若攜家眷,則可通融,在城內(nèi)賃屋居住?!崩钭又榉Q家中有侍婢兩人,可供選擇,但被溫世霖謝絕。
溫世霖遣戍新疆與直隸總督直接相關(guān),甘肅藩司系直隸總督胞叔,李子珠因為與溫世霖來往受到牽連,停職三年,解委也換為他人。但李子珠毫不介意,依然與溫世霖來往,不僅送去翅、參、雞、鴨和紹酒,還表示“一介微官”,即使受到處分,也不愿意失去溫世霖這位良友。溫世霖非常感動,稱:“風(fēng)塵知己,邂逅訂交,不謂齷齪世界中,尚有此肝膽照人,俠骨冰心之同志。一念及此,不禁熱淚縱橫矣。”從第一印象之“頗有肝膽”到日久見人心之“肝膽相照”,溫世霖對李子珠的印象一以貫之。
后來李子珠再次建議納妾,要將兩位婢女送來以供選擇,溫世霖再次拒絕。李子珠干脆責(zé)之以大義,勸溫世霖“應(yīng)知一身所負之責(zé)任極為重大,切宜為國家愛護保全”。眾多友人一致決定為溫世霖物色人選,在蘭州曾談妥孀婦一名,但因?qū)Ψ讲辉高h行,作罷。于是,他們集資百金,委托解委在涼州代為覓一佳麗。這位解委與于右任是關(guān)中書院同學(xué),“為人頗有風(fēng)骨”,慨然應(yīng)允,并稱“絕不辱命”,后來果然兌現(xiàn)承諾,在涼州為溫世霖覓得一位女子。今天看來,納妾有違男女平等的精神,“為國家而納妾”的說法更是言過其實,這在當(dāng)時卻是一段佳話。
溫世霖在蘭州停頓時,曾有一位名為陳克義者,聲稱奉孫逸仙之命對他沿途保護。但溫世霖知道絕無危險,不會遇到董超、薛霸,辭謝了遠道而來的“魯智深”。溫世霖對一路同行的諸位解委稱贊有加,稱“所遇各省解委,咸蒙熱心維助,是故天佑愚衷,默加呵護”。陪同溫世霖到新疆的甘肅解委,甚至產(chǎn)生了調(diào)到新疆當(dāng)差以便“常常聚首”的想法。
在溫世霖的“西行漫記”中,一路“默加呵護”的不僅有解委,還有地方官員。雖然直隸總督通電沿途各省督撫對溫世霖嚴加防范,但也只有西安、蘭州這些城市的長官貫徹了這一精神。在絕大多數(shù)地方,如同《昆侖旅行日記》的編注者高成鳶所說,溫世霖“不像囚車里的罪犯而像視察中的長官”。
欽犯溫世霖仿佛欽差,一路不乏結(jié)彩懸燈歡迎者,甚至解委都可以狐假虎威。在河南靈寶,一名解委大聲斥責(zé)地方差弁:“你們老爺對溫大人得罪得起嗎!他在北京罵了慶王爺,連攝政王都怕他,你們老爺是不想做官了!”在中央集權(quán)制下,對地方而言,所有“中央”來的、“上頭”來的,都具有一定的權(quán)威,哪怕欽犯也被視為上達天聽者。更何況,在一個缺乏法治的環(huán)境下,欽犯改日成為欽差大臣,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能得罪。如果在患難之際雪中送炭,將是一筆性價比極高的投資。
但很多地方官員對溫世霖的盛情,并非出于投資心理,而是有著觀念上的認同。在陜西華山,溫世霖一行入住的地方,“室中陳設(shè)雅潔,簾帳被褥均新制,極華麗”,茶水點心,“極其適口”。最讓溫世霖意外的是,房間里還放有幾本新小說,“此等閉塞地方,有此新書,直可謂之奇寶矣”。知縣“人極開通,思想新穎”,有兩個弟弟在日本留學(xué),本來想與溫世霖碰面,但是限于官場規(guī)則,不便直接出面,派人再三致歉。在陜西咸陽,知縣與溫世霖有同鄉(xiāng)之誼,又受朋友之托,雖然不便出面,但委托屬下盛情招待。
也有官員完全不避嫌疑。陜西臨潼知縣張瑞璣就與溫世霖一起“痛說革命家史”,觥籌交錯,相談甚歡,臨行時饋贈十二金,供購御寒皮斗篷之用。溫世霖稱他“言語爽直,精神奕奕,無絲毫官吏習(xí)氣,與余一見如故”。這與張瑞璣的思想傾向有關(guān),張瑞璣自陳曾是戊戌黨人,與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有會試同年及同鄉(xiāng)之誼,親赴菜市口為楊深秀收尸,并周恤楊深秀之遺孤。如果此段屬實,張瑞璣和楊深秀當(dāng)為忘年交,楊深秀生于1849年,張瑞璣生于1872年,兩者相差23歲。
溫世霖盛贊張瑞璣:“風(fēng)塵俗吏中而有此人,誠鐵中錚錚,庸中佼佼者矣,令人肅然起敬?!眱扇讼嘁娛窃?911年1月,十個月后,張瑞璣起事,后曾任國會議員,去世后章太炎為其撰寫墓表。1998年,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張瑞璣詩文集》,該書曾于1988年自印出版。
在甘肅安定縣(1914年更名為定西縣,后因楊顯惠《定西孤兒院紀事》而聞名),縣令系晚清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之胞兄,等候溫世霖多時未遇,后因公務(wù)進省,但囑屬下熱情招待,臨別前饋贈二十四金,足以購買兩件御寒皮斗篷。劉春霖也寫信給胞兄,“特囑從優(yōu)照應(yīng)”。在甘肅金縣(今榆中縣),知縣與溫世霖好友是同年,又是至好,所以聽說溫世霖途徑本地,派家人在百里之外預(yù)備酒席招待,自己則出境六十里迎接,雙方亦是“一見如故”,臨別時知縣饋贈十二金。其余各地官員,迎來送往,不可勝數(shù)。
流放途中,溫世霖不是“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而是“天下誰人不識君”。他不像家破人亡的林沖,更像如沐春風(fēng)的宋江,一路各路人馬相見,均是納頭便拜。在西安,陜西按察使因為溫世霖賓客盈門,設(shè)崗禁止賓客。但來訪者直接闖入,川流不息,如入無人之地。更有軍官在除夕趕來,遇到崗兵阻攔,手持馬鞭鞭打他們,代表自己和同僚向溫世霖饋贈川資,讓人聯(lián)想起黑旋風(fēng)李逵或霹靂火秦明。
溫世霖一路享受貴賓待遇,據(jù)當(dāng)時天津長蘆鹽務(wù)系統(tǒng)派駐洛陽人員的一封家書顯示,溫世霖“并無刑具,十分優(yōu)待”,甚至有“飯后手巾把、漱口盂、茶點、瓜子”——如此待遇大概今日需要在“海底撈”方能享受——所以,寫信者感慨:“吾國此次對待犯人這等優(yōu)異,為從來所未有?!比缜八?,除了在西安、蘭州等地,溫世霖發(fā)送電報、訪客會友的權(quán)利受到一定限制;在絕大多數(shù)時候,他仿佛微服私訪的欽差大臣,禁令往往形同虛設(shè),電報自有朋友代發(fā),訪客也常常橫沖直入。
最受打擊的一次是在蘭州。溫世霖聽說甘肅按察使“頗有氣節(jié)”,于是登門拜訪,對方拒不相見,并告誡“不準犯人溫某隨意出門,隨意稟見”。溫世霖稱:“余生平第一次遭此奇恥大辱。當(dāng)時聞之憤火中燒,幾至?xí)灲^?!钡髞恚犝f甘肅按察使此舉亦是懾于甘肅藩司,情緒稍有緩和。
除此之外,溫世霖也曾經(jīng)受生活上的折磨。尤其在新疆的路途中,遭遇九死一生之妖風(fēng),下榻之處積水和馬糞混雜,“濕臭之氣,觸筆欲嘔”,夜間更是“冷風(fēng)徹骨,遍身戰(zhàn)栗”。這對世家出身的溫世霖來說,幾乎難以想象,他感慨“苦痛萬狀,非言可喻,真可謂人間地獄矣”。
溫世霖在“西行漫記”中遇到的問題大都是“天災(zāi)”。比如他稱之為“人間地獄”的地方,寸草不生而且交通不便,所以條件如此艱苦,并非地方官員有意為之。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溫世霖的待遇甚至超過解委和地方官員。
從直隸到洛陽,溫世霖乘火車,此后沒有鐵路,但也不是像林沖一樣步行。從蘭州出發(fā)時,溫世霖的車“寬大如一小屋,可容五六人坐而聚餐”,需要梯子才能上下,出了嘉峪關(guān)后,晚上就住在車上。如果有好事者,可以據(jù)此論證“房車”發(fā)源于中國。溫世霖獨自享受專車,兩名解委只能共用一輛,與其說他們是解委,不如說更像隨行的跟班。
至于飲食,更不必說,地方官員大都盛情款待,幾乎一路嘗遍各種風(fēng)味的“農(nóng)家樂”,溫世霖一行也自備了各種食物。在西安,同鄉(xiāng)贈送橘柚、鮑魚、茶葉等物,并有朋友招待以韭黃豬肉餃,“極美,不減家鄉(xiāng)風(fēng)味也”。在陜西乾州,溫世霖和解委飯后煮食酒釀,加上蛋清、白糖,“味甚純美”。在甘肅隆德(今屬寧夏),馬哨官饋贈鹿腿和鹿筋,“異味初嘗,非常甘美”。在甘肅安定縣,馬哨官饋贈羊羔一只,他們又購買肥雞兩只,但身邊沒有調(diào)料,只加鹽烹煮。溫世霖一邊感慨“滋味之香美,異于尋?!保贿呌钟X得不太滿足,不過是“饑者易為食”,因為饑餓,所以覺得好吃。
在蘭州,因為隨后的路途人間稀少,需要自帶食物。友人除了為溫世霖準備了白米、小米、白面和雞蛋等必需品,還準備了“腌肉、咸魚、臘腸、火腿、洋酒、海參、熏雞、鹵鴨、咸菜等物,可謂應(yīng)有盡有,周到之至”。以至于溫世霖感慨,當(dāng)年柳宗元、韓愈、蘇軾貶謫邊陲,也未曾享受如此待遇,因而“愧對前賢、捫心增疚”。離開蘭州時,友人又送來“一品鍋”,為其餞行。沒過多久,溫世霖又在新疆哈密再次吃到軍官贈送的“一品鍋”,也有官員在宴席上準備鯽魚,這在缺水的西北地區(qū)堪稱珍品,“鮮美異常”。哈密王也視溫世霖為上賓,隆重招待。
不僅食不厭精,對于飲水,溫世霖也很在意。過了西安,溫世霖感慨一路沒有清泉可飲,泡茶也沒有味道,即使貨鋪出售的瓶裝京茶也只是粗茶。在劉春霖胞兄擔(dān)任縣令的甘肅安寧,水質(zhì)咸澀,縣署專門送來“特供飲水”,該水只有一缸,供縣令及夫人專用,取水需兩日往返。飯后,溫世霖一行先食用梨橘,但是不覺解渴,于是煮水分飲,雖“倍覺甘美”,但溫世霖認為是“渴者易為飲”,因為干渴,所以覺得好喝。后來他們途經(jīng)名為鹽水河的地方,煮茶,加上梨棗調(diào)味,依然難以下咽。盡管他們抱怨水質(zhì),店主卻跪求他們口下留水,因為水極為稀缺。于是,溫世霖一行用川橘和凍梨解渴。
嘉慶年間,洪亮吉流放伊犁,一路作詩飲酒皆被封殺,只有出嘉峪關(guān)之后,才偶有動筆,但不談國是,只談山水。不可思議的是,溫世霖是政治犯,卻一路政治活動不斷,不像是流放,更像是串聯(lián),“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一方面是因為有諸多同鄉(xiāng)之誼者,津商曾經(jīng)隨左宗棠入疆,在西北頗有影響,如果以“大同鄉(xiāng)”而論,范圍更是大至五省;另一方面是因為有諸多志同道合者,立憲雖然不能說是家喻戶曉,卻已在士紳階層具有一定共識。在“西行漫記”中,溫世霖和天津商會、天津咨議局保持聯(lián)系。
溫世霖流放之初,途經(jīng)直隸保定,車站居然聚集兩千余學(xué)生,準備把他劫下,火車沒有在保定停留,直接駛過。到了河南開封,河南咨議局議員和學(xué)生聚集于車站,加以挽留,反而是溫世霖當(dāng)眾演說,勸他們放行,眾人集資八百余元,供溫世霖沿途開銷。此后,一路為溫世霖提供川資者,不勝枚舉,以至有集資納妾一事。
這位欽犯一邊寫信給朋友,主張“立憲應(yīng)從速籌備”,同時一路會見舊雨新知,商討立憲大業(yè)。他抵達西安后,得知直隸咨議局已經(jīng)致電陜西咨議局,請求予以照顧。溫世霖還在西安與幾位同鄉(xiāng)兼同志“縱談國是,并論及革命秘密組織”。一個欽定的政治犯,在流放途中,考察立憲,會見各路反對派,商討如何起事,聽起來如同《天方夜譚》。
尤其到新疆境內(nèi),天高皇帝遠,溫世霖不僅私下交流,更是獲得公共言說的空間。在新疆奇臺縣的三天,溫世霖發(fā)表三次演說。他到實業(yè)小學(xué)參觀,教員率學(xué)生六十余人開歡迎會,請他做演說,“殊出意料之外”,此次溫世霖就普及教育和救國圖強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隨后,在以商人為主的直隸同鄉(xiāng)會、陜省同鄉(xiāng)會上,溫世霖就商戰(zhàn)展開演講,主張商會互相聯(lián)絡(luò),同時還就主張“講求自治,凡屬公民選舉權(quán),萬勿輕易放棄”。在新疆孚遠縣(今吉木薩爾縣),群眾圍觀沒有發(fā)辮的溫世霖,溫世霖借機與他們交流,消除了他們對學(xué)堂的誤會。溫世霖感慨:“惜無人為之言說,以開通民智耳?!?/p>
林沖到了滄州,須吃一百殺威棒,行賄之后,才稱病躲過。溫世霖到了迪化(今烏魯木齊),知府卻主動前來探望,并送來酒席。溫世霖請示如何“管束”,知府讓其休息數(shù)日,同時表示:“到了迪化即算完事?!毙陆珣棗钤鲂乱脖硎荆骸凹纫训酱?,即無事了!”
在迪化期間,“賓朋之來歡迎者,踵趾相接”。楊柳青商幫領(lǐng)袖、日本歸來留學(xué)生、各路官員紛至沓來,有送魚翅席者。當(dāng)?shù)厣踔羵饔幸痪渌字V:“請溫七爺吃飯請得起,請溫七爺喝酒請不起?!币驗樾陆煌ú槐?,“外國酒極貴,啤酒每瓶銀二兩,香檳酒大瓶者每瓶十四兩”,每次宴請溫世霖,洋酒需要三四十金。
朋友為溫世霖選擇的新居更是勝過江南園林:“房外回廊環(huán)繞,院中花木扶疏,又有清渠,一道小橋通焉。窗對博克達山,山頭終年積雪,每風(fēng)雨晦明,云影山光,時時變幻,快人胸臆??梢孕摒B(yǎng),可以讀書,雖終老于此,亦云幸矣?!贝送猓€有涼州女子作伴,紅袖添香。在《昆侖旅行日記》的最后,溫世霖寫道:“從此閉戶,埋頭讀書養(yǎng)氣,靜以待時而已。”
在途中,溫世霖至少兩次與朋友預(yù)測時局轉(zhuǎn)折的日期。一次在西安,一位北洋大學(xué)畢業(yè)、擔(dān)任陜西高等學(xué)堂英文教習(xí)的同鄉(xiāng)表示:“半年之后,必有成效可觀。大約大駕行抵新疆,即可返轡?!币淮卧谔m州,甘肅解委李子珠被停職,溫世霖稱:“預(yù)計三年以后,吾儕必能揚眉吐氣?!?/p>
一個健在了267年的老大帝國,會在半年至三年之內(nèi)轟然倒塌?他們似乎太樂觀了。但結(jié)果如今已經(jīng)眾所周知,不到一年的時間,武昌首義,不久溫世霖返回天津。
溫世霖被發(fā)配新疆,一路不是道路以目,而是觥籌交錯,無論體制內(nèi)外,幾乎都對他表示敬意。這種現(xiàn)象絕非孤例,日知會會員胡瑛被捕,判處終身監(jiān)禁,獄中的胡瑛仿佛流放中的溫世霖。范福潮在《“精神領(lǐng)袖”胡瑛》(《南方周末》2011年6月2日)里講述顧過這段歷史:胡瑛在監(jiān)獄中會見各路朋友,飲酒聊天,商量黨務(wù),還與獄卒的女兒談情說愛;關(guān)押在其他監(jiān)獄的同案犯也大同小異,監(jiān)獄如同“俱樂部”,同道紛至沓來,甚至獄卒倒茶送水,不但經(jīng)濟無憂,還可以接濟困難學(xué)生,“若遇同志商談重要事務(wù),并可于夜間私自出獄”。
河南解委在靈寶借用溫世霖“欽犯”的名頭,斥責(zé)地方差弁,是為了向縣官索賄,形成慣例之后,此后各地地方官須按照這個標準行事。事后這名解委要給溫世霖白銀二兩四錢、洋燭一包、茶葉一包作為感謝,溫世霖堅辭,感慨:“吏治如此,焉得不亡?”通過流放經(jīng)歷,溫世霖發(fā)現(xiàn)“所有過往差事,名為由地方官供應(yīng),實則征收民間物品、車輛”,此外還要中飽私囊,以欽犯過境為例,如開支為大錢二三十串,地方官要向民間索取二三百串,有十倍之多。
溫世霖一路享受的海底撈式的待遇,以地方官吏對民間的數(shù)倍盤剝?yōu)榇鷥r。甘肅安西州官因為無錢供應(yīng)溫世霖一行,以至于“避不敢見”,被溫世霖稱為“一大笑話”。新疆哈密每年需要像嶺南進貢荔枝一樣,給西太后進貢哈密瓜,可謂“一騎紅塵太后笑,無人知是西瓜來”;每三年還需大貢一次,除了西瓜、駿馬等貢品,還需準備賞銀五千兩以供賄賂。哈密王的女婿因為疲于應(yīng)對官員的征收,“憂勞致疾,成精神病,醫(yī)治罔效”。
“京中大臣取于外省之大吏,各省大吏取給于地方官,地方官乃竭民脂民膏以奉之。官如是,政如是,欲國不亡,得乎!”溫世霖這樣寫道。這不是一家之見,陜西“張麻子”臨潼知縣張瑞璣甚至比他還要激進。這位潛伏的戊戌黨人,本來想走體制內(nèi)路線,造福一方,但他就任之后意識到此路不通。在《紅樓夢》里,柳湘蓮說寧國府里除了兩個石頭獅子干凈,連貓兒狗兒都不干凈。陜西“張麻子”則稱:“(縣衙上下)數(shù)百人所得之薪資,無一文非擾民害民而來。除衙前一對石獅子無須養(yǎng)活,不擾害百姓耳!”在與溫世霖的暢談中,張瑞璣多次拍案大呼“非大革命不可”。
當(dāng)官民上下都覺得非變化不可時,帝國的末日也就到了。只是新疆迪化的“豪華無敵山景房”,溫世霖沒有享受太多時日就離開了,今日看來尤為可惜。
原載《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1年10月16日,題為《一位持不同意見者的“西行漫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