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掃描能救命,卻可能在無形中“埋下禍根”。當越來越多美國人接受 CT 檢查時,科學家們開始警告:低劑量輻射或許正在悄悄增加未來的癌癥風險。
據(jù)8月21日的Science Alert報道,接受計算機斷層掃描(CT 掃描)的美國人數(shù)量正在不斷增加。雖然這項技術在很多情況下能挽救生命,但一些科學家擔心,即便是低劑量的電離輻射,也可能增加罹患癌癥的風險。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從個體層面來看,CT 掃描致癌的理論風險非常低,甚至可能不存在。因此,如果醫(yī)生認為有醫(yī)學必要,患者不應猶豫是否接受檢查。
然而,自 2007 年以來,美國每年的 CT 檢查次數(shù)增加了 30% 以上。研究人員認為,其中有不少不必要的檢查,讓公眾承受了額外的輻射暴露。
在今年 4 月發(fā)表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和英國的團隊預測,來自 CT 掃描的低劑量電離輻射,理論上可能占美國全部新發(fā)癌癥病例的 5%。僅 2023 年的 CT 掃描,就可能導致約 10.3 萬例未來癌癥病例。該研究已發(fā)表于《美國醫(yī)學會雜志·內(nèi)科學》。
這一預測基于部分假設和高輻射事件的歷史數(shù)據(jù)。如果成立,CT 掃描在群體層面的癌癥風險,可能與飲酒等重要危險因素相當。
“CT 常常能救命,但它潛在的危害卻常被忽視。在美國如此龐大的 CT 使用量下,即便是極小的癌癥風險,也可能帶來顯著的新增病例。”研究團隊在論文中寫道,該團隊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流行病學家 Rebecca Smith-Bindman 領銜。
目前,這些風險仍停留在理論層面。科學家已經(jīng)確定大劑量輻射會致癌,但缺乏確鑿證據(jù)表明低劑量輻射與癌癥存在直接聯(lián)系。
相關推測主要來源于長期隨訪廣島原子彈幸存者、核電站事故受害者等人群。例如,在 2.5 萬名廣島幸存者中,他們所受的電離輻射劑量大約相當于做三次以上 CT,結果顯示其終身癌癥風險有輕微但顯著的增加。
這些結果是否能套用到 CT 掃描,仍存在激烈爭議。畢竟,現(xiàn)代 CT 技術使用的輻射劑量已經(jīng)很低,大致相當于三年內(nèi)從自然環(huán)境中吸收的劑量。
美國放射物理學會前主席、CT 成像專家 Cynthia McCollough 表示:“對于重癥患者而言,CT 掃描的風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相比之下,基礎疾病本身帶來的風險要大得多?!?/p>
例如,在一項全國性臨床試驗中,吸煙者和前吸煙者通過低劑量 CT 篩查,肺癌死亡率比只做胸片的人降低了 20%。
此次預測癌癥風險的研究,比以往更詳細地考量了實際輻射劑量,包括 CT 機型、掃描時間、患者體型、掃描部位的敏感性等。
研究團隊利用來自美國 143 家醫(yī)院和門診機構的匿名數(shù)據(jù)(UCSF 國際 CT 劑量登記庫,2016–2022 年),估算 2023 年美國共完成 9300 萬次 CT 檢查,涉及約 6200 萬人。由此推算,2023 年的 CT 掃描可能與未來 10.3 萬例癌癥相關。
“要想真正驗證這種風險,需要對大規(guī)模人群進行長達數(shù)十年的隨訪?!弊髡咧赋觥?/p>
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不同人群的敏感性可能不同。雖然成年人接受的 CT 掃描最多,但兒童和青少年的輻射致癌風險估算更高。
例如,1 歲以內(nèi)的嬰兒接受 CT 掃描,未來患甲狀腺癌的潛在風險更大,且女性患者風險似乎更高。
“澳大利亞的相關研究也提示,CT 輻射劑量帶來的癌癥風險估算同樣不低?!盧MIT 大學醫(yī)學輻射專家 Pradip Deb 表示。她強調(diào),如果有無輻射的替代檢查手段,應盡量避免不必要的 CT。
澳大利亞醫(yī)學影像與放射治療學會主席Gibson 也表示認同:“雖然研究結果提醒我們要警惕長期輻射暴露,但這不應阻止醫(yī)生在臨床合理情況下使用 CT。對合適的患者而言,CT 的診斷和治療價值遠遠超過潛在的輻射風險。”
CT 掃描是一把“雙刃劍”。關鍵不在于恐懼,而在于謹慎使用:真正必要時,它能挽救生命;但若濫用,或許會帶來沉默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