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虛構(gòu)故事,非封建迷信,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旨在修心明性,啟迪智慧,請讀者朋友注意辨別。
《華嚴經(jīng)》有言:“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strong>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發(fā)出的感嘆,至今仍振聾發(fā)聵。然而,人們常以為“妄想執(zhí)著”指的是滔天罪業(yè)或極深玄理,其實不然。
佛陀所說的障礙,并非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一件人人日常都在做、卻幾乎從未察覺的“小事”。這“小事”,悄然遮蔽了我們本具的智慧,讓清凈心如鏡蒙塵。
一
古印度王舍城,竹林精舍。盛夏午后,烈日當空,蟬鳴此起彼伏,聲音似要將靜謐的竹林徹底填滿。須達多緩步走入精舍,他是當?shù)馗簧讨?,衣著華麗卻掩不住眉間的焦躁。
三年來,他修習止觀,布施財物無數(shù),表面功德圓滿,然而內(nèi)心依舊如猿猴般紛飛不定。每日念佛時,思緒雜亂難安;即使布施之后,也常暗自生起分別比較之心。
終于,在一個蟬聲震耳的午后,他頂禮佛陀,眼含困惑,哽聲問道:“世尊!弟子已修三年,布施無數(shù),卻依然不得清涼,心念紛雜如常。弟子為何始終無法安寧?
佛陀微微一笑,未作直接回答。他俯身拈起一片竹葉,舉在陽光下:“須達多,你可見這葉的脈絡?”須達多凝神細看:“見其脈絡縱橫,清晰分明?!?/p>
佛陀將竹葉放在地上,光影透過枝葉,斑駁搖曳:“現(xiàn)在你見到什么?”須達多答:“見竹影婆娑,光斑躍動?!狈鹜幼穯枺?strong>“方才你專注葉脈時,可曾聽見滿林蟬鳴?”須達多愕然一震,低聲道:“弟子只顧看葉,未聞蟬聲?!狈鹜幽抗馊岷蛥s深沉:“這,便是障礙你智慧的那件小事。你心念一旦執(zhí)著于一處,便失卻整體的圓滿。妄想與執(zhí)著,正是遮蔽清凈心的帷幕。
說罷,佛陀帶他走向精舍后的蓮池。池水清澈,明月正映其中。佛陀問:“你看池中月影,可有殘缺?”須達多答:“圓滿無缺。”佛陀拾起石子,投入池中,水波驟起,月影瞬息破碎成無數(shù)片光。
須達多驚呼:“月影已碎!”佛陀緩緩開口:“月從未碎,因水動而現(xiàn)碎相。心若池水,妄想如石。心境擾動,智慧便失真。”須達多凝視水面,心中暗暗涌起不安,他忽然明白:不是月亮碎裂,而是自己的分別心在作祟。
然而,他心中仍舊疑惑難解。他伏首問佛陀:“世尊,弟子已見迷障之因,卻不知如何才能擺脫。若心中時時起分別,我該如何安住于那片圓滿的明月?
二
佛陀見須達多淚流滿面,便語重心長地開示:“須達多,你須明白,如來智慧人人本具,從未缺少。只是被妄念與分別遮蔽,就像皎潔的明月被浮云遮住光輝。所以你修習多年,卻始終不得安寧,并非智慧不在,而是你自己將它蒙蔽?!?/p>
佛陀伸手在空中劃出一個圓:“分別一起,取舍便隨之而來;有了取舍,便遺忘本性。這是眾生心念的鏈條——從分別到取舍,從取舍到迷失。當你執(zhí)著于所喜,排斥于所惡,心就失去了本來平等清凈的狀態(tài)?!?/p>
須達多聽罷,仍覺心有困惑,佛陀繼續(xù)說道:“世人多有誤區(qū),以為修行只要不斷累積功德便可成就解脫。布施、誦經(jīng)、持戒固然是善業(yè),但若心中時時分別,便如在凈水中投石,終究難以澄明。有的人誦經(jīng),心卻在比較:這一部經(jīng)殊勝,那一部經(jīng)普通;這個法門高妙,那個法門淺薄。殊不知,連修行本身,也常常成為分別與執(zhí)取的舞臺。
佛陀舉例道:“有的人修行,暗自心想:‘我布施多,他布施少;我持戒嚴謹,他戒行松散?!砻嫠圃诜e功累德,實則不過是攀比分別的另一種形式。這種心態(tài),不僅不能令智慧顯現(xiàn),反而使人愈陷愈深。
佛陀合掌嘆道:“真正的修行,不在外相功課的多少,而在于能否覺察并止息‘分別取舍’。關(guān)鍵不是要你完全沒有分別,而是當分別生起時,你能如實覺知,不隨之轉(zhuǎn)。譬如鏡子照物,影像來時現(xiàn),去時無痕;譬如流水過沙洲,水流自流,沙洲自在。若能在分別期時觀照它、放下它,你的心便能自然恢復清明。
說至此,佛陀開始傳授“修心三覺”的方法。“須達多,你當循序漸進,先修初覺——
知分別。吃飯時,你能覺察‘我在分別咸淡好壞’;走路時,你能覺察‘我在分別遠近快慢’。先要學會發(fā)現(xiàn),妄念正在作祟。覺知到它,就是第一步。”
“第二步,修再覺——舍分別。當你知道自己在分別時,便不要隨它轉(zhuǎn)。譬如鏡子映照花影,影來便現(xiàn),影去則無。譬如風吹竹林,葉子搖曳,風停則靜。分別之時,你只需觀照,不必評判,也不必驅(qū)逐,它自會來去無痕。”
“第三步,修三覺——歸無分別。當你在生活中時時練習,日久純熟,自會達到能所雙泯的境地。吃飯只是吃飯,走路只是走路,不再有多余的念頭加持。當下清凈,無增無減,智慧自然現(xiàn)前。”
佛陀又領他回到大殿,指向墻上的燭影。燭焰隨風搖曳,影子在墻壁上不斷晃動。佛陀問:“你看見了什么?”須達多答:“燭焰一動,影子隨之而亂?!狈鹜訃@道:“心若不停分別取舍,就像這燭焰與影。焰搖則影亂,心動則智昧。你日日求安寧,卻不知安寧本自不動,只是被你執(zhí)念所搖?!?/p>
須達多全身一震,淚水幾乎奪眶而出。他喃喃自語:“原來障礙智慧的,并非外界之惡,而是我心時時刻刻的分別執(zhí)著。我以為阻擋解脫的是深重的罪業(yè),豈料真正的枷鎖,正是我從未留意的一念取舍。
須達多聞言,心頭漸漸明朗,仿佛層層迷霧被風吹散。他合掌說道:“世尊,弟子明白了。原來修行不是要把所有妄念斬斷,而是要在妄念生起時,先覺察,再放下,直至心歸無分別?!?/p>
三
佛陀點頭微笑:“正是如此。最可怕的不是妄念本身,而是你從未覺察自己在妄念中。當你能時時觀照,妄念當下就是覺,分別當下就是道?!?/p>
佛陀接著指出:“須達多,你所困的,其實是世間人共同的病。工作時,總在分‘喜歡的任務’和‘討厭的任務’,于是心自亂;飲食時,總在分‘美食’和‘劣食’,于是心自苦;乃至修行時,也在分‘殊勝法門’與‘普通法門’,結(jié)果反而迷失大道。”
他語聲鏗鏘:“真正的智慧,不在別處,就在當下。能覺察到分別,卻不被分別牽引;能看見取舍,卻不被取舍束縛。當下放下,便是解脫。”
須達多淚流滿面,恭敬頂禮:“弟子今日方知,障礙智慧的,不是外境,不是罪業(yè),而是我心中無數(shù)的分別與取舍。若能覺察并放下,此刻便是解脫之時。”
佛陀安然微笑,竹林清風徐來,蟬聲與風聲交織成一片妙音。須達多的心,也在那一刻,前所未有的清明寧靜。
佛陀轉(zhuǎn)而叮嚀:“須達多,你的困惑,并非你一人所有,而是世人共同的習氣。在工作中,總是分‘喜歡的任務’與‘討厭的任務’,結(jié)果心境隨境而亂;在飲食時,總在分‘美食’與‘劣食’,結(jié)果口欲未滿足,心便生苦;乃至修行之時,也在比較‘殊勝的法門’與‘普通的法門’,結(jié)果反而迷失大道。”
佛陀語聲低緩,卻如雷震耳:“最可怕的不是分別本身,而是你從未覺察自己在分別。若能當下照見,當下放下,你的心便清凈如止水映月,智慧自然現(xiàn)前。”
須達多聞言,五體投地,淚水盈眶:“弟子今日才知,障礙智慧的不是外境,而是自心取舍。若能覺察當下,便無掛礙?!?/p>
三月后,須達多再度請法。佛陀含笑問他:“如今再觀竹葉,還見脈絡否?再聞蟬聲,還覺嘈雜否?”須達多神色澄明,合掌答道:“不見脈絡,不聞嘈雜,滿耳皆是般若。”
佛陀欣然點首:“善哉!分別既息,智慧自顯。”
竹林間清風徐來,萬葉齊鳴,竟似化作無盡法音。眾弟子在一片肅穆靜謐中,領悟佛陀所言:如來智慧不在他處,就在當下——在不分別、不取舍的一念清凈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