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發(fā)往日本的 4 噸抹茶,每公斤單價比國內高出 30%!" 站在梵凈山腳下的茶園里,貴茶集團的質檢員老張正盯著工人打包茶葉。誰能想到,這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 —— 貴州江口縣,如今每年能賣出 1200 噸抹茶,不僅占領全國四分之一市場,還把貨賣到了抹茶發(fā)源地日本。
大多數人只聽說過日本的宇治抹茶,其實在貴州銅仁,有9萬多茶農也在忙活著抹茶的事兒。貴州出的抹茶占了全國四分之一,而且還遠銷北美、歐盟、東南亞等好多地方呢。
2023年,貴州銅仁的抹茶大王貴茶集團,一年賣出了超過1000噸的抹茶,賺了3億5千萬。他們家的抹茶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與地區(qū),在國內銷量排第一,全球排第二,真的是個“抹茶制造的超級大廠”。
長久以來,貴州給人的印象似乎都和一句俗語有關:“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這里顯著的喀斯特地貌和連綿不絕的山巒,曾是規(guī)?;r業(yè)難以逾越的障礙,也導致了嚴重的人口外流,一些地方的常住人口甚至不足18萬,且還在逐年減少。
然而,當抹茶這個對環(huán)境要求極為苛刻的作物進入人們的視野時,曾經的短板,一夜之間變成了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貴州的高海拔、低緯度,以及山間常年繚繞的云霧,天然地復刻了頂級茶區(qū)所需的生長環(huán)境。巨大的晝夜溫差,讓茶葉在夜間悄悄積蓄了更多養(yǎng)分,味道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
更重要的是,這片土地的純凈度。工業(yè)污染少,意味著空氣和土壤的潔凈,甚至連農夫山泉這樣的品牌都選擇在此設立水源地。那些零散分布在半山腰的茶園,并非規(guī)劃不善,反而維持了完整的生物鏈。病蟲害在這里擁有一種天然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這為實現嚴苛的出口農殘標準創(chuàng)造了絕佳的先天條件。
當然,光靠天吃飯還不夠。現代農業(yè)技術,是把這份“天選”的禮物,轉化為穩(wěn)定產出的關鍵。采摘前的約十五天,一張張巨大的遮陰網會覆蓋在茶樹之上。這層遮蔽,并非為了防曬,而是一場對茶葉內質的精準調控。它能有效抑制帶來苦澀味的茶多酚,同時促進賦予鮮甜味的茶氨酸大量形成,最終醞釀出那股獨特的“海苔香”。這種工業(yè)化思維對自然的精準干預,讓貴州的風土具備了可被量化的優(yōu)越性。
與此同時,傳統(tǒng)的抹茶故鄉(xiāng)卻面臨著自己的煩惱。日本京都地區(qū),在夏季甚至遭遇了四十攝氏度的高溫,酷暑對嬌嫩的茶樹造成了實實在在的損害。當傳統(tǒng)產區(qū)面臨氣候變化的挑戰(zhàn)時,貴州這片被重新發(fā)現的土地,其時代價值與市場必然性,已然不言而喻。
如果說復刻風土是打下了地基,那么生產邏輯的徹底顛覆,才是這場革命的核心。在貴州,抹茶的生產密碼,寫的不是“匠人精神”,而是冰冷的“工廠法則”。它將一種依賴經驗和手感的技藝,徹底改造為一套由數據驅動、可無限復制的工業(yè)流程。
坐落在梵凈山腳下的江口縣,一座占地約340畝的“世界抹茶超級工廠”拔地而起。這里,擁有全球最大的抹茶單體車間。自2018年建成以來,這條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就以一種近乎冷酷的效率在運轉。它遵循的是制藥級的無菌標準,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服務于最終的品質與產能。
工廠的設計年產能高達4000噸,單日就能產出10噸精細的抹茶粉。在這里,你看不到傳統(tǒng)茶坊里老師傅憑手感判斷火候的場景。取而代之的,是嚴苛的數據監(jiān)控。每一批次的產品,都要經過多達500余項指標的檢測,確保其符合出口全球任何一個主流市場的嚴苛標準。
傳統(tǒng)的制茶工藝被分解、重組,然后嵌入這條高效的流水線。鮮葉采摘后,迅速經過蒸青鎖住翠綠,再進行干燥。接著,機器精準地去除帶有苦澀味的葉脈,得到名為“碾茶”的中間產品。最后,這些碾茶在精細的研磨機中,被碾成我們熟悉的細膩粉末。
更具顛覆性的是,貴州已經不再滿足于引進和模仿。在不遠的金沙縣,當地已經自主研發(fā)出了全新的碾茶機器。其生產效率是進口設備的三倍,成本卻只有一半。這意味著,貴州不僅在復刻產品,更在重新定義生產工具的效率和成本,開始掌握產業(yè)鏈上游的話語權。
這場變革背后,是地方政府與龍頭企業(yè)的合力推動。江口縣的縣委書記曾親自帶隊遠赴日本考察,這種自上而下的決心,將整個區(qū)域的資源都擰成了一股繩。
到了2024年,抹茶更是被正式納入貴州省“兩紅三綠一抹”的重點茶產業(yè)發(fā)展格局。曾經的茶農,如今也轉變?yōu)閳?zhí)行工業(yè)化標準的現代農業(yè)經營者,他們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tǒng)農民,而是這個龐大產業(yè)機器上的關鍵齒輪。
貴州抹茶的真正勝利,在于它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和日本在“茶道”這個文化場域里一較高下。它繞過了一條看似光鮮卻無比擁擠的賽道,另辟蹊徑,把抹茶從“飲品”的文化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讓它變成一種無處不在的“風味元素”。
故事的起點大約在2015年。當時,作為行業(yè)龍頭的貴茶集團,其某個全球連鎖咖啡品牌的大客戶提出了一個新需求:你們能生產抹茶嗎?這個不經意的提問,讓企業(yè)敏銳地意識到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在此之前,貴州茶雖然種植面積廣闊,但品牌力一直很弱,長期扮演著為外地名茶供應原料的“貼牌”角色,始終在為他人做嫁衣。
抹茶,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破局機會。避開龍井、普洱等傳統(tǒng)茶葉的紅海競爭,切入一個全新的賽道,這堪稱一次精準的“錯位打擊”。貴州抹茶的戰(zhàn)略定位極其清晰:主攻食品添加,而非直接沖泡飲用。它瞄準的,是奶茶店、冰淇淋工廠和烘焙連鎖的后廚,是一個體量遠比傳統(tǒng)茶道市場龐大得多的工業(yè)應用領域。
這一策略迅速引爆了市場。抹茶,通過與新茶飲、烘焙甜點、冰淇淋等大眾消費品巧妙結合,飛速完成了“去神秘化”和“去儀式化”的過程。它不再是茶室里少數人細品的雅事,而是變成了年輕人可以隨時隨地享用的“一口小確幸”。
市場的反饋熱烈得驚人。如今,貴州抹茶已是供不應求,國內多數知名的茶飲品牌都成了它的客戶。在社交媒體上,這種流行趨勢被清晰地記錄下來:小紅書上,抹茶相關的筆記從100萬篇,在短時間內激增到了700萬篇。
人們追捧它,不再因為其背后的禪意敘事,而是因為它被賦予了“健康”、“時尚”、“高顏值”等全新的社交符號。消費者看重它的抗氧化等健康屬性,而喜茶推出的“三倍厚抹”這類爆款產品,則進一步推動了抹茶口味的普及。
這場風味的解放,也讓貴州迅速站上了世界舞臺的中央。2024年,僅銅仁一地的抹茶產量就突破了1200噸,這個數字,占據了全國總產量的約四分之一,位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產品已經出口至47個國家,連星巴克、泉盛集團這樣的國際巨頭也成為了其穩(wěn)定客戶。一個頗具象征意義的事件是,由于日本產區(qū)減產,預計從今年開始,貴州抹茶將大規(guī)模地返銷出口至日本。
信息來源
深圳新聞網《貴州小縣城一惱火,抹茶快沒日本什么事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2133060570357932&wfr=spider&for=p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