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顯真人花錢 胡堅藏品
五代二郎神的轉進之路
宋代二郎神的蜀中情結1
老趙閑聊神怪中的二郎系列四十三
老趙閑聊二郎神祈雨主題圖像系列16
老趙花錢藝術圖像筆記八十五
作者 老趙
1、二郎神所護者何
之前我們曾經闡述過,從唐代依然沒有明確事跡記載的二郎神,只有脆弱的曲牌名,到北宋名動京城,護國安邦,得封王侯、真人,在兩宋成為朱熹所謂的“割據”了兩川的動輒殺羊數(shù)萬進行祭賽的具有廣泛社會共識的大神。五代時期確是一個轉折的要害。
二郎神在五代的敕封,主要來源于《宋會要緝稿》中的李冰封大安王,應圣靈感王。二郎神川人號護國靈應王。
《宋會要輯稿 禮二0》諸祠廟條 :宋太祖乾德三年平蜀,詔增飾導江縣應圣靈感王李冰廟。開寶五年廟成。七年,改號廣濟王廣濟王:原無,據《文獻通考》卷九0補。歲一祀。廟旁有顯靈王廟,蓋丹景山神,詔去其偽號。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詔本軍判官專掌施物,廟宇隳壞,即以修飾。冰,秦孝文王時為蜀郡守,自汶山壅江〔作〕堋,穿郫江下流,以行舟舡;又灌溉三郡,廣開稻田;作石犀、石人,以厭水怪。歷代以來,蜀人德之,饗祀不絕。偽蜀封大安王,孟昶又號應圣靈感王。仁宗嘉佑八年,封靈應侯,神即冰次子,川人號護國靈應王。
五代時期,二郎神的“護國靈應王”,到底是蜀主所敕封,還是民間的俗稱呢?從《宋會要輯稿》的表述看,對李冰的大安王、應圣靈感王,都是使用的“封”字,也就是朝廷敕封,而對二郎神的“護國靈應王”,用的卻是川人號為某某王,則似乎存在兩者的差別,大致來看,李冰的王爵,當是五代政權官方所敕封,而二郎神的王號,則或是民間俗稱。
但是,問題是,二郎神的這個五代時期的“護國靈應王”,護的到底是什么國呢?從五代蜀國君臣的角度,護的自然就是蜀國,從蜀地人民的角度,護的自然就是蜀民。
我們來看同時期吳越國的例子,吳越國尊奉伍子胥為護國安民之神,自然符合情理,《吳越備史》卷一《武肅王》載乾寧二年(895),“是歲,終郊,封胥山伍子胥爲惠應侯”。原因是:“景福二年(893)始作羅城,而江濤勢激,版築不能就。王(錢鏐)因禱之,而沙漲一十五里餘,功乃成就,故有惠應之請。”
乾寧三年(896)楊行密遣安仁義救董昌,襲擾杭州羅城江岸。錢鏐向伍子胥神祈禱,於是錢塘江泛濫,盡毀沙路,成功抵禦敵人的進攻。翌年八月,爲了報答神祇,錢鏐請求朝廷敕封胥山惠應侯爲吳安王。
《吳越備史》卷一《武肅王》“乾寧四年(897)”:是月(八月),敕封胥山惠應侯爲吳安王。注:……前年安仁義以游兵往復,禱之,一夕驚濤,沙路盡毀,至是感其靈貺,請而封之“。
吳越國面對自然災害與外敵侵擾,都是要去祈禱保護神伍子胥,而面對護國安民的神靈,國主向唐廷申請敕封伍子胥的稱號,就是吳安王,所謂吳安王,就是安吳王,吳越國的伍子胥的神格功能與蜀地李冰父子完全一致,都是護國靈應,無非伍子胥安的是吳,而李冰所安的、二郎神所護的是蜀。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二郎神的護國就是安蜀。
那么,具有護蜀安民神格的二郎神,在五代十國的勃興,可能會有什么歷史機遇呢?
二郎花錢 陸昕藏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