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普遍認為,自宋朝之后,書法踏入“下坡路”,水平薄弱,少有高手,尤其是元朝,乃是少數民族治國,對于漢族藝術、文化,了解的不夠深刻,依托漢字而生的書法,自然也偏弱,精善者寥寥無幾。
實際上,元朝癡迷書法的人,并不算少,特別草書,除了趙孟頫,鮮于樞、康里巎巎皆是“巨匠”,其中康里巎巎此人,最是可圈可點,首先了解一下,他在草書界的獨一無二性。
漢晉時期,章草已經誕生,之后“二王”把章草,變?yōu)樾〔?,王獻之把小草,改造為大草,唐朝的“顛張狂素”,將大草化為狂草,至于黃庭堅,繼承前人筆法,并用抖擻之筆,將古人技巧外化。
至于元朝,這2位高手,鮮于樞和康里巎巎,均是師承懷素一脈,后者還有幾分王獻之的風格,線條圓潤、遒勁,姿態(tài)瀟灑,古意頗為濃厚,雖是蒙古族人,其字卻充滿文人氣息。
據資料記載,“江浙平章子山公,書法妙一時,自松雪翁之后便及之。嘗問客:‘有人一日能寫得幾字?’客曰:‘聞趙學士言,一日可寫萬字?!唬骸嘁蝗諏懭f字,未嘗以力倦而輟筆?!?/p>
他練字勤奮,日書3萬字,書法史做到這一點的,幾乎只有他一人,故而控筆精準、扎實,技藝十分高手,我們欣賞《石渠寶笈》之中,乾隆收錄的《草書冊》,包含屈原的《漁夫辭》,和《張旭筆法記》。
這2篇內容,一幅乃是經典詩詞,一幅則是經典的書論,可提高文藝修養(yǎng),完善學書思想,體系更加明晰,單字約為2~4厘米,卷中的草字典雅醇和,看似平平無奇,實則把章草,融合的非常完美。
個別撇捺的末筆,多用燕尾,干練而醇厚,質感高級,筆畫勁險,非常的清娟、高雅,章法排布,更是和諧自然,輕重、疏密和墨色濃淡變化,節(jié)奏有序。
《元史》記載“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啻金玉”,康里巎巎的草書法帖,彼時為“稀世珍寶”,眾人爭搶,。
此作技藝完備,風貌生動、自然,境界更是高深,乃是學草不容錯過的經典,近800年無人能敵,臨摹此作,不僅學習草法,夯實基礎,還能依據暢意的勢態(tài),令自我用筆流暢、明快,不再拘謹,或者單調和枯燥。
而今,我們對康里巎巎《草書冊》,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經折裝,裝裱精細,便于翻折、臨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此帖極為高清,市面罕見,獨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還原、細膩,所有字體的細節(jié)處理,全都一覽無余,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