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光平
原定為期兩天的中歐領導人峰會意外“縮水”,僅用一上午便結束議程,這一突然調整引發(fā)國際社會對中歐關系走向的高度關注。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抵達北京后,會談以中方單方面闡述立場為主,迅速落幕,背后是中歐在經貿領域的深層博弈與戰(zhàn)略分歧。
矛盾的焦點首先集中在經貿領域。近年來,中國對歐盟電動汽車出口增長迅猛,2022年增幅達86%,占據歐盟市場重要份額,這引發(fā)歐盟部分勢力對“產能過?!焙汀罢a貼”的質疑,認為影響了公平競爭。同時,歐盟在峰會前炒作“貿易再平衡”,甚至無端指責中國“支持俄羅斯戰(zhàn)爭經濟”,這些毫無根據的言論嚴重破壞了會談氛圍。
面對分歧,中方明確提出三點主張:一是堅持相互尊重,鞏固伙伴關系,強調中歐無根本利害沖突,應務實看待彼此差異;二是堅持開放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指出中歐經貿本質是互利共贏,貿易壁壘最終只會損害歐盟自身;三是踐行多邊主義,共同維護國際秩序,反對盲目追隨美國單邊主義。
然而,歐方回應缺乏新意,未能提出切實解決方案。當前歐盟面臨能源價格高企、經濟增長乏力(2023年一季度增長率僅0.3%)等困境,深化對華合作本是重要出路,但內部受美國影響,在對華政策上存在分裂——部分國家傾向務實合作,另一部分則持強硬立場,這讓歐盟陷入兩難。
盡管此次峰會成果有限,但中歐合作仍有廣闊空間。2023年雙邊貿易額達約7400億歐元,在綠色能源、技術創(chuàng)新等領域潛力巨大。未來,歐盟能否擺脫意識形態(tài)偏見、落實“戰(zhàn)略自主”,將是中歐關系走向的關鍵。中方的明確立場已給出答案:貿易壁壘無異于作繭自縛,唯有開放合作才能實現共贏。
注:本文作者系資深媒體人,前美國《美中時報》社(記者)中國辦主任外交才是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