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期檔電影可謂佳片不斷、驚喜連連。
不過,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了對某一部電影“兩極分化”的評價。
這一現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思考的文化切面。
長期以來,同一部文藝作品的評價“兩極分化”現象并不鮮見,每個人都在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過濾”觀影體驗。不少評價已不限于創(chuàng)作本身,雅俗之辯、經典之爭、評價標準等等,衍生出的話題層出不窮。
個體對文藝作品的評判,受到個人閱歷、審美習慣、知識結構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即使是久負盛名的創(chuàng)作者,也免不了被吐槽;哪怕是舉世公認的經典之作,也會有人不點贊。
對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而言,文藝作品評判的多元化現象,有著更為宏闊的社會背景。三、四線城市票房占比整體呈上升趨勢,更多元的審美主體走進影院。社交媒體的發(fā)展讓“人人可說、人人可評”成為一種常態(tài),觀眾從藝術的“接受者”演變?yōu)椤皩υ捳摺薄皩徱曊摺?,更多聲音正在“被聽見”?/strong>這是中國觀眾與中國電影共同成長的縮影,也更為直觀地呈現出參差百態(tài)的欣賞視角。
所有文藝作品都要經歷一代代觀眾的嚴格檢視,同時不斷留下值得討論、有待提升的空間。當電影向觀眾敞開世界的多元、時代的豐富、人性的復雜、藝術的探索時,人們怎樣去理解并由此展開理性的討論和批評就顯得尤為重要。
必須看到,大眾對文藝的評判標準始終存在“最大公約數”——有沒有講好一個故事、能不能塑造一個個生動鮮活的銀幕形象。這是硬杠杠。在這樣的常識邏輯下,我們尤須警惕炒作話題、被流量裹挾的“評論”蠶食文藝作品的文化屬性,更要警惕過度的“粉絲”濾鏡消解文藝創(chuàng)作的客觀規(guī)律。基于創(chuàng)作的建設性意見,多多益善;貼標簽式的吹捧或拉踩,大可不必。
多元審美之下,我們真正呼喚的是更包容、更多元、更健康的文藝評論語境。洞見這種豐富性,視野才會變得開闊,才會感受到“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景觀。
再進一步看,這種討論激發(fā)出的能量,何嘗不是一種“評論價值”?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通過認真的分析,這種評論價值也許能轉化為一種全新的創(chuàng)造力,進而在觀眾反饋與創(chuàng)作自主性之間找到某種動態(tài)平衡。于觀眾而言,每一場熱烈的討論都可以成為打破認知“繭房”的契機,進而打破自己的“先入之見”,嘗試體會個人審美偏好之外的新鮮風景、相異情調。
抵達高峰,必然經歷重重艱難的跋涉。優(yōu)秀作品的出現,仰賴于大量創(chuàng)作實踐的托舉,仰賴于觀與演的互動。當中國電影人不斷走出舒適區(qū),開拓新的表達空間,開掘新的藝術類型,百花齊放可期。珍視大眾文藝評論的分量,用實實在在的作品持續(xù)精進與觀眾的溝通,讓創(chuàng)作成為大眾都能參與的活動——今天的創(chuàng)作者當有這樣的視野與魄力、這樣的責任與擔當。
來源:人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