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昌湖的晨霧漫過光岳樓飛檐,當大運河的槳聲撞上黃河的濤音,這座被黃河、大運河捧在掌心的“兩河明珠”,正飄起誘人的香氣。今天,我們不談千年文脈,只品人間煙火。準備好你的胃,吃透這座江北水城!
沙鎮(zhèn)呱嗒:一聲脆響,喚醒聊城清晨
走在聊城街頭,油鍋滋滋作響處,必見金黃長方餅翻飛,這便是沙鎮(zhèn)呱嗒。其名有趣,傳說鄭板橋在沙鎮(zhèn)視察時,被人撞到不慎壓扁肉餅,攤主煎熟后覺得意外美味,便以壓餅時的“呱嗒”聲命名。
做呱嗒,和面是硬功夫,燙面與死面按比例調配,揉捏搟抹間面皮滑如綢。餡料分三種:肉餡、蛋餡、風攪雪(肉蛋混合),精肉濃香,蛋液鮮滑,風攪雪呱嗒切面如金裹赤霞,咬一口酥脆噴香。
老聊城人吃呱嗒時總要配一碗胡辣湯,酥香與辛辣在晨光中碰撞,恰似這座城的直爽與溫情。
高唐老豆腐:一碗凝脂,盛滿人間煙火
瓷碗中白玉般的豆腐,澆上琥珀色鹵湯,再點一勺艷紅辣油,高唐老豆腐以“滑似脂、香透魂”成了山東早餐的江湖傳奇。
“繞道一百走高唐,半碗豆腐吃得香”——高唐老豆腐是聊城早餐界公認的“白月光”。雪白如玉的豆腐躺在琥珀色的鹵汁里,豆香、料香、鹵香、辣香、油香五重奏,嫩而不松,老少皆宜。
清晨的聊城街頭,常見人們捧著一碗熱騰騰的老豆腐,配著酥脆的八批馃子(油條),吃得滿頭大汗,心滿意足。這份樸實無華的溫暖,正是聊城人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臨清八大碗:八珍蒸騰,傳承運河記憶
若說宴席是臨清的儀式感,那清真八大碗必是主角。燒肉、燉肉、松花羊肉、黃燜雞……八碗蒸制美食列陣上桌,湯色清亮,肉香撲鼻。
元朝回回軍士駐守臨清,為行軍之便創(chuàng)“抱碗菜”,熟肉裝碗,熱湯一澆立食。后經穆斯林廚師改良,終成“一肉二湯三滋補”的宴席魁首。
紅白宴席上,八大碗或添燴全羊成九碗,變的是禮數(shù),不變的是運河兒女的深情厚意。這道承載千年運河記憶的美食,如今仍是臨清人婚喪嫁娶的標配。
陽谷武大郎燒餅:半爐炊煙,烙透水滸風云
“炊餅~熱乎的!”《水滸傳》中武大郎的叫賣穿越時空,在陽谷化作實實在在的焦香——武大郎燒餅,正從書頁躍上餐桌。
雖然小說原型實為蒸餅,但陽谷人巧借文化IP,以老面發(fā)酵烤制帶餡燒餅。五香、麻辣、甜味隨客選,肉末、蔥花作底,芝麻撒滿餅面,一爐烘出滿街香。如今在獅子樓景區(qū),捧著熱餅登獅子樓,一口酥脆仿佛咬下一段江湖歲月。
高唐驢肉:百年老湯,煮就“地上龍肉”
“無驢肉不成宴!”是高唐人的宴席定律。高唐驢肉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享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美譽。高唐驢肉色呈醬紫,刀口明亮,清香鮮美,肉爛不散,軟而不松,香型獨有,具有活血降壓,滋補益腎的作用。清末時,高唐驢肉憑借其出眾的品質,曾出口日本和東南亞國家,也曾作為貢品進獻朝廷。
高唐驢肉最地道的吃法是選帶皮驢肉,剁碎后塞滿火燒,咬下去酥脆與軟嫩在口中“交響”。老饕們還會淋一勺老湯汁,讓面餅吸飽肉香,每一口都讓人直呼“好吃得很!”
臨清什香面:十八般菜碼,拌動帝王味蕾
“一碗面,十種菜,八種料”——這就是臨清什香面,一碗能滿足全家口味的“面中貴族”!它的前身是《金瓶梅》中提到的“溫面”,后因乾隆下江南時品嘗后龍顏大悅,賜名“什香面”。
運河的包容,在臨清什香面里活色生香。手搟面筋道彈滑,十八種菜碼盡情鋪陳:炒茄絲、醬瓜末、鮮黃瓜絲赤橙黃綠,肉鹵與番茄蛋鹵雙鮮并駕,配菜可隨季節(jié)更替,每個人都能調制出獨愛的專屬味道。難怪臨清人說:“沒吃過什香面,等于白來臨清!”
水城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聊城的味道,是運河的饋贈,是黃河的吟唱。何不循香而來,松了褲腰帶,吃在聊城,樂游聊城!
文/李琳 圖/資料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