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深夜,首爾漢江盤浦大橋段的水面被一道長達10米的黑影撕裂。一位擁有30年釣齡的博主在社交平臺發(fā)布的視頻中,顫抖著記錄下這驚悚一幕:漆黑的水體下,兩個模糊輪廓以“非魚類”的蜿蜒姿態(tài)高速逼近,直至他扔下釣具落荒而逃。這場看似荒誕的目擊事件,卻在72小時內(nèi)引發(fā)超500萬次播放,更將公眾對“未知生物”的獵奇心理,與對生態(tài)危機的深層焦慮推至臺前。
這并非漢江首次陷入“怪物”漩渦。2022年9月,同一水域曾因市民拍攝到“10米長S型生物”引發(fā)恐慌,最終被證實是廢棄浮標在水流中擺動形成的視覺誤差。而此次事件中,博主提供的視頻雖模糊,卻暴露出關鍵差異:黑影移動時產(chǎn)生的V型尾流,與魚類擺尾產(chǎn)生的圓形波紋截然不同。韓國國立生物資源館的初步分析指出,若為生物,其體型與運動特征更接近大型爬行動物或海洋哺乳動物。
但科學視角迅速澆滅了“變異怪物”的幻想。漢江作為淡水河,與黃海交匯處雖可能偶有鯨類誤入,但10米級生物(如虎鯨或大白鯊)在淡水環(huán)境存活概率趨近于零。更現(xiàn)實的推測指向被棄養(yǎng)的寵物:韓國非法爬行動物貿(mào)易中,緬甸蟒(最長可達7米)和灣鱷(成年體長4-6米)是常見物種。2023年環(huán)保組織報告顯示,漢江流域已發(fā)現(xiàn)23種外來物種,其中17%為人為棄養(yǎng),包括3條體長超2米的尼羅鱷——盡管尚未捕獲10米級個體,但多只大型爬行動物集群游動時,確實可能被誤認為單一巨型生物。
真正讓事件發(fā)酵的,是公眾對2006年電影《漢江怪物》的集體記憶。這部由奉俊昊執(zhí)導的科幻片,虛構了因美軍傾倒甲醛導致魚類變異成6米長雙足怪獸的故事。電影上映19年后,其塑造的“漢江=變異溫床”的認知符號,仍在潛意識中影響著公眾判斷。社交平臺調(diào)查顯示,62%的討論者提及電影情節(jié),甚至有人戲稱“這次是四足版”。
這種文化符號的“認知錨定”效應,在科學上被稱為“啟動效應”——當人們接觸與記憶相關的刺激時,會無意識調(diào)用既有認知框架解讀新信息。正如2022年浮標事件中,部分目擊者堅持“看到鱗片反光”,實則是橋體燈光在水面折射的物理現(xiàn)象。此次事件中,博主對“非魚類運動方式”的強調(diào),恰恰暴露了人類對未知生物的想象,往往基于已知物種特征的扭曲組合。
值得玩味的是,博主在視頻中反復強調(diào)“從未見過如此景象”,卻忽略了漢江近年已多次記錄到異常生物活動:2023年8月,市民在汝矣島段拍到體長1.5米的鱷龜集群;2024年3月,漁民捕獲重達42公斤的巨型鯰魚(為當?shù)仄骄w重的3倍)。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個結(jié)論:所謂“怪物”,不過是生態(tài)鏈失衡的具象化表現(xiàn)。
漢江的夜色依舊幽深,但真正的“怪物”從來不在水下——它藏在人類對自然的傲慢中,躲在文化符號的陰影里,更潛伏在每一次對生態(tài)危機的漠視中。 當我們在評論區(qū)爭論“是蛇是鱷”時,或許更該思考:如何避免讓下一條“怪物”新聞,成為生態(tài)崩潰的訃告?對此,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