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到如今都沒有發(fā)生過文化斷層的,所以咱們在語言方面早就形成了獨特的的一套運行系統(tǒng)。簡單來說,這個運行模式就是方言大于普通話更大于外語。
雖然說,中華文化在千年間經過了無數(shù)的歷史演變,但期間可從來都沒有發(fā)生過中斷。這片土地上養(yǎng)育了華夏民族的先祖,現(xiàn)在仍然養(yǎng)育著每一個現(xiàn)代人。
國人心中存在語言“鄙視鏈”
而在這段悠久的歷史當中,各地也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特色方言。據了解,如今按照區(qū)域劃分的話,我國其實共有八種方言大類,像是咱們熟知的吳語、粵語以及閩南語就都包含在里面。
即使到了今天,每個地方的人們都還操著一口家鄉(xiāng)話,如果外地人是第一次到達這里的話,可能都無法及時融入進去。
所以說,如果就連國人都需要面臨這樣的狀況的話,一些外來語種又怎么可能在中國形成什么大氣候呢?
這么多年里,能與方言競爭一二的應該也就只有受到國家大力推廣的普通話了。相信每個成年人在孩童時期都聽到過請講普通話這個宣傳語。
你知道嗎?為了解決各地語言不通的現(xiàn)狀,我國早在1998年進行了語言文字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能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的人口比例大概在53.06%,而用漢語方言進行交際的人則占到了86.38%。
而為了進一步提高普通話的普及程度,咱們也是逐漸把“普通話與方言并存分用”“在公務場合使用普通話”的要求推行到了全國各地。在民間的交際過程中,方言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在正式場合,為了不因人們的語言不通而出現(xiàn)理解歧義,所有人還是理當以普通話為首的。
總的來說,我們推行的普通話能形成這樣的規(guī)模已經是實屬不易了。咱們應該是1956年就把普通話搬到了臺面之上,時至今日,其實民間仍有許多人不能熟練的掌握普通話。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華夏民族的文化與語言都是早早的就深扎在了這片熱土之上。其他外語就算再想擴大受眾,也不能在我國獲得極大的成效。
更別說因為習慣問題,民眾們心中早就已經將三種語言進行了比較,相信大部分人打心里都覺著方言給到的親切感是要大于普通話,更比外語重要的。
既然咱們的文化沒有斷,語言作為文化的一種紐帶,怎么可能輕易的被侵略者們剔除呢,即使他們有心向我國植入外語最重要的思想,最終也不可能獲得成功。
侵略者同化華夏民族的想法是癡心妄想
外國侵略者向中國植入語言的方式五花八門,即使到了現(xiàn)代,仍有外部文化入侵的趨向。但無論曾經還是現(xiàn)在,華夏民族都不會放棄自己的文化與語言。
眾所周知,我們的近代伴隨著屈辱與崛起,在那段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來自西方的殖民者們想出了一個絕佳的滲透中國文化的想法,那就是讓傳教士向民間傳播西方的語言和文化。
在18世紀至20世紀期間,有一大批西方傳教士被送到了中國傳播圣經教義,途中他們通過創(chuàng)辦學校、設置社團以及開創(chuàng)報刊雜志上的方式,向我國民間傳播西方思想。
這些努力在早期確實也取得了許多收獲,據了解,19世紀60年代以后經傳教士翻譯的各類典籍的數(shù)量是大幅度增加的。而隨著閱讀這些典籍的國人越來越多,他們的思想也就有了大肆鋪開的趨勢。
然而,傳教士們的最終目的畢竟是為了向這片土地植入獨特的語言與文化,所以他們面對反對的中國人時,就會希望用武力來強迫中國人接受他們的教義。
最終由于他們的心口不一,我國民眾的反抗情緒確實也一直非常高漲,所以他們的狼子野心并沒有實現(xiàn)。
而像這樣的情況不只發(fā)生在這個階段,就算是抗日時期,日本侵略者們大辦日式學堂,希望通過教育下一代的方式讓我們遺忘存在過的歷史,希望通過扼殺國語來中斷華夏文化,他們也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不管怎么樣,我們面對外來的入侵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反抗,而面對外來的語言與文化的侵入,我們也有足夠的警惕性,不會讓他們輕易得逞。
即使到了現(xiàn)在,咱們也常說這些外來教會能有多少信徒,主要取決于教會愿意發(fā)多少雞蛋??梢娪邢喈斠徊糠秩巳ソ烫貌⒉皇菫榱耸裁赐鈦斫塘x,而是為了那幾顆免費的雞蛋而已。
其實作為一個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只需提高警惕就行,在普通話都無法戰(zhàn)勝方言的當下,就更沒有外語的立足之地了。相比于外語,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外來的文化入侵。
咱們不提倡過洋節(jié),其實就有一部分這個原因,我們總不能對外來節(jié)日的了解程度還要高過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了解程度吧。
只要咱們能牢牢的把握住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就能夠保證自身的獨立性不受干擾,而語言作為文化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也就能夠在這片文化土壤當中茁壯成長了。
不管是當下還是未來,外來侵略者到底是用強還是用柔,咱們都不可能輕易的讓他們輕松打開華夏民族的文化大門。守住一個國家的文化與語言,其實也就是守住了一個國家的根。
守住語言和漢字才能讓文化傳承不中斷
語言和文字不分家,咱們不僅不能放下華夏語言,其實更不能放下華夏文字。二者對于一國文化而言,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這上千年的歷史當中,我國不僅形成了璀璨的語言文化,更是形成了獨特的文字文化。世界上很少有哪個國家的文字是一脈相承的,而我國就是這樣。
從3000年前形成的甲骨文到后來出現(xiàn)的金文,再到楷書和現(xiàn)在的簡體字。大部分字都是能夠與千年前的文字遙相呼應,而只要我們還能書同文,就能夠保證文化不斷。
華夏文化只要能夠繼續(xù)傳承下去,承載文化的語言載體就不會出現(xiàn)什么大岔子。不過,其實咱們在文字上也面臨過許多轉變的困難,如果當時沒有跨過去這些坎,可能語言的傳承都要受到一定的影響。
原來,當時咱們的文字還是以繁體字為主,可這些文字晦澀難懂并不利于文化的傳承,如果咱們一味的守舊不變的話,文字與文字背后代表的文化一定也不能更加方便的被傳承下去。
而大家都是文盲的話,未來再面臨文化入侵時,就很容易著了他們的道,無聲無息就被他們改變了文化的底色與語言。為了不讓這種未來出現(xiàn),我國可以說隨即就展開了漢字簡化運動。
最終我們通過不懈的努力,列出了共計2238個的簡化字,期間還總結出了14個簡化偏旁。如今,各地的語言傳承沒有受到影響與文盲率的大大降低,都說明了我們當時進行漢字簡化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
至此,咱們的文字就跨過了一個大坎,不過這頂多算是給華夏語言、文化和漢字喘了一口氣,真正為其續(xù)命的應該是把漢字并入計算機的那個時候。
據了解,計算機從外國流傳到我國時,上面的按鍵敲打方式還是以外語中的26個英文字母組成的。如果我們想要與世界的科技水平接軌,當時就必須要熟練的使用英文的組成。
而說到這想必大家就清楚了,若是說所有有文化的人在被教育時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外國語言的話,自然就不會有大把的時間沉浸在華夏文化、語言和文字當中了,大家對于華夏語言的尊敬程度也是大幅度下降。
不過好在這種未來并沒有出現(xiàn)在我國,在北大無線電系王選先生的不斷努力下,大家終于找到了把華夏文字注入計算機的竅門。
現(xiàn)如今,人們每一次在電腦上的文字拼寫,心中都會蕩起文字的讀音,久而久之,華夏語言也就能更加深入人心了。
不難發(fā)現(xiàn),漢字、文化和語言三者是缺一不可的,任何一點出現(xiàn)了差錯,都可能讓剩下的部分受到難以想象的打擊。未來,咱們只有更好的維護中華文化,守住漢字與語言,才能保證華夏民族的復興準時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