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博物館四樓的歷代錢幣展廳里,有一枚不起眼的銅錢。它靜靜地躺在角落,和精美的洪武、嘉靖錢放在一塊,表面布滿斑駁的銹跡,左上角還缺了一塊。
來來往往的游客常匆匆瞥過,甚至有小學生嘀咕:“這么破的錢,怎么還放博物館?”
圖源“古錢學生”
他們不知道,這枚殘缺的銅錢竟是錢幣界公認的“海內孤品”:永樂通寶背三錢!
這枚其貌不揚的錢幣,身世卻充滿傳奇。1929年除夕夜,蘇州城里家家戶戶忙著過年。一位衣著樸素的老翁叩響了錢幣收藏家王蔭嘉的門。
老翁攤開手掌,露出一枚缺角的銅錢:“家里過不了年,想賣傳家寶?!?strong>開口就要500銀元,這相當于當時北京一套小四合院的價格。
王蔭嘉一見錢幣,二話不說四處借錢,硬是湊足天價買下。
王蔭嘉將它視若性命,三十余年秘不示人,連拓片都舍不得外傳,以至于權威的《古錢大辭典》都未能收錄此幣。
直到1984年,錢幣大家馬定祥父子拜訪王蔭嘉之子王健輿,這枚錢才重現(xiàn)人間。馬傳德后來撰文揭秘:此錢楷書“永樂通寶”四字雄渾有力,背面穿孔右側鑄有“三錢”二字,直徑34.19毫米,厚度3毫米,雖缺一角但文字完好。
為何一枚殘幣如此珍貴? 普通永樂通寶光背小平錢存世不少,但這枚“背三錢”卻是孤例。
它是明永樂六年(1408年)試鑄的記重錢,本計劃按洪武通寶制度推行五等錢制。史料明確記載明朝準備鑄“二錢、五錢和十一兩”三種錢幣,卻唯獨不見“三錢”的記錄。這枚錢幣的出現(xiàn),意外填補了史書空白。
更傳奇的是它的存世經歷。泉界傳聞永樂通寶背三錢原有兩枚,一枚完整,一枚殘缺。戰(zhàn)亂中完整的那枚神秘消失,只剩這枚缺角的孑然存世。
而它左上角的缺損,竟與另一枚鼎鼎大名的“缺角大齊通寶”殘缺位置幾乎相同。這兩枚“殘幣”因此并稱錢幣界的“缺角雙璧”。
電視劇里的“缺角大齊”
關于這枚永樂錢的真?zhèn)我苍破鸩憽qR傳德曾描述其為黃銅鑄造,但學者質疑:黃銅工藝在明嘉靖年間才出現(xiàn),早百年的永樂朝怎會有黃銅錢?
不過更多專家堅持認為,王蔭嘉這樣的明錢權威絕不可能看走眼。真相或許應屬試鑄品并未發(fā)行。
這枚錢背后還藏著大明王朝的金融野心。永樂通寶本是鄭和下西洋的“國際貨幣”,在爪哇、舊港、錫蘭皆可流通。
日本戰(zhàn)國大名織田信長更將“永樂通寶”繪于軍旗,視作權力象征。當時日本兩大氏族曾為爭奪明朝賞賜的永樂通寶,在寧波拔刀相向,引發(fā)轟動朝野的“爭貢事件”。
老泉譜的介紹
一枚錢幣牽動國際風云,其中的孤品卻在六百年后成了展廳里最沉默的見證者。
每當閉館鈴聲響起,這枚孤獨的永樂通寶背三錢依然蜷在角落。它本要開創(chuàng)明朝的記重錢制,卻不知何故戛然而止。
它本有兄弟相伴,卻最終獨守人間。好在歷經六百年滄桑,它終究等到了懂得這份孤獨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